长河一脉送神舟——神舟二十一号飞天侧记

发布时间:2025-11-01 00:32  浏览量:1

长河一脉送神舟

——神舟二十一号飞天侧记

■中国军网记者 王雅洁 张晨光 通讯员 王明艳 强智宸

2025年10月31日23时44分,烈焰轰鸣,撼动大漠。

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如同一条腾空的巨龙,托举着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震天的轰鸣中拔地而起,直刺云霄。航天员张陆、武飞、张洪章领命出征,再赴浩瀚太空。

这是中国航天的又一次勇毅攀登,也是中华民族向广阔宇宙迈进的坚实一步。

弱水河畔——筑梦

就在这撼动大地的轰鸣声中,不远处的弱水河依旧清冷而温柔。河水倒映着冲天烈焰,千年波光与此刻的辉煌在光影中交汇。这条滋养着东风航天城的母亲河,于深秋的夜色中静静流淌。她没有磅礴气势,却以惊人的韧性,在戈壁中孕育出一片生机。她曾见证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叮咚,亲历航天人筚路蓝缕的初创岁月,如今又静静凝视着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奔赴浩瀚太空,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再次托举向星辰。

河岸边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历史展览馆里,33岁的讲解员蒋婷婷正整理着展柜前的讲解牌。玻璃展柜中,东方红一号卫星1:1模型泛着金属光泽——这是她每次讲解前都会多停留片刻的地方,“每次看到它,就像能摸到中国航天‘从零到一’的温度”。她望向东方红一号模型,讲起科研人员在技术封锁下的日夜——没有先进设备,就用算盘计算轨道数据;缺少实验场地,就在简陋厂房里反复测试,“他们啃着干粮、算着数据,硬是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让中国卫星飞上了天”。

“大家看这边。”蒋婷婷的声音清亮,引着参观者走向体验厅,那里陈列着神舟九号返回舱实物,斑驳的舱体上还留着穿越大气层时灼烧的痕迹,“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九号,两件展品隔着近半个世纪,却藏着同一种‘较真’。”

有参观者问她,为什么要把这些老故事反复讲?蒋婷婷总会望向窗外的弱水河,“这条河见证过最苦的日子。当年志愿军从朝鲜战场归来,接受新任务,挺进戈壁,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环境里搭帐篷搞研发,用土灶煮干粮,却凭着一股韧劲拿出了导弹、卫星的‘中国方案’。”

加注操作手田玉申的爷爷田国民,1958年跟随大部队来到这里,成为了一名空压岗位操作技师。“爷爷和烈士王来是同一辆火车来的,还是上下铺。”田玉申说起祖辈的故事,眼神里满是敬意。“那时的酒泉是地图上都难寻标注的戈壁荒滩,他们在新西庙睡草窝,用骆驼刺磨成粉和在面粉里解决温饱。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托举起了火箭飞天。”

弱水河不远处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里,数百名航天先驱面朝发射场长眠。其中一处墓碑上,镌刻着一个温柔的名字:潘仁瑾。她当年从上海奔赴戈壁,践行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无悔抉择。在这里,潘仁瑾先后投身于计量和电磁兼容工作,在无数个日夜与毫厘之差较劲,把满腔热血换算成了确保任务万无一失的精确数据。1998年4月18日,正值神舟一号飞船备战关键期,她却因积劳成疾,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功名身外事,飞天赤子心。陵园内的英名墙,墙面向上倾斜朝向天空,金色楷体镌刻着包含田国民在内3000多名已故东风人的姓名,他们静默无言,守护着每一次的火箭腾飞。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搭载着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从弱水河畔飞向太空,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由此成为现实。

弱水河依旧无声流淌,它记得每一滴为理想而渗入地下的汗水,昔日的弱水“浮不起鹅毛”,而如今,它却承载了最雄壮的飞天梦想。

银河之下——出征

发射前三小时,三名航天员身着“飞天战甲”,再次踏上问天阁前的圆梦园广场。

“指挥长同志,我们奉命执行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准备完毕,请您指示!航天员张陆,航天员武飞,航天员张洪章!”

“出发!”

“是!”

10月31日晚,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圆梦园广场举行。这是航天员张陆(右)、武飞(中)、张洪章在出征仪式上。中国军网记者 张晨光 摄

三名航天员的报告声坚毅昂扬。他们身后,挥舞国旗的人群中,有孩子骑在父亲肩头,有老人轻轻擦拭眼泪。在《歌唱祖国》的嘹亮歌声中,三位英雄挥手登车。

望着这片沸腾的人海,我的思绪飘回前一晚,抬头仰望,夜空中的银河如发光的河流。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仰望这片星空,产生了无数浪漫的想象,夸父逐日、嫦娥奔月……这些诞生于银河之下的传说,如今已被中国航天人逐一变为现实。

发射塔架上空的星轨。郝裕彤摄

“嫦娥”系列探测器叩访月球,实现了从绕月、落月到月背勘察、采样返回的壮举;“天问”承继古人之问,携“祝融”登陆火星,又将奔赴更远的小行星;“羲和”探日,则是“夸父逐日”的当代回响;“墨子号”构建星地量子通信,“悟空号”搜寻暗物质踪迹,东方智慧正照亮未知的宇宙。如今,“神舟”飞船往返天地,“天宫”空间站屹立轨道,我们的飞天梦想有了可停泊的家园。

在这璀璨成就背后,是无数航天人将毕生岁月熔铸进星辰大海的征程。“航天四老”任新民、黄纬禄、屠守锷、梁守槃,他们把一生熔铸进中国航天的基因里。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曾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

而在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背后,还有许多如雷富贵这般在幕后勤恳耕耘的“人间星光”。

火箭发射前,雷富贵和团队还在塔架内进行最后的“体检”。作为火箭操作团队负责人,他在这个岗位已坚守七年。非任务期间,他将理论知识与实操经验转化为训练教材,为年轻教练员铺路;任务期间,他又化身成“最后一道防线”,在火箭装配与测试中精准把控每个细节。

令他最难忘的,是某次任务中发现舱内有金属异物时的惊心动魄。“那个闪着冷光的小物件,可能是极端情况下导致设备短路的多余物,也可能是设备松动的信号。”雷富贵立即组织团队在狭小的舱内进行了两小时地毯式排查,直到确认每一个螺丝都紧固如初。这种对风险的极致警惕,正是航天人“一次成功”信念的缩影。

像雷富贵一样,还有很多航天人把枯燥的专业变成热爱的江湖。“航天员女教头”黄伟芬,三十年来为所有航天员“量身定制”训练计划;中国空间站的“总建筑师”杨宏,执笔画天宫,带领团队为航天员亲手打造了坚实的“太空家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容易,带领团队将火箭安全性指标提升至0.99996,为航天员叩问九天提供了最坚实的生命保障。

火箭发射前30分钟,雷富贵和团队完成最后一项关键操作——取下某系统的火工品总短路插头,确认气管连接器正常脱落。随后才撤出发射塔架。此时,塔架被灯光勾勒成一座通体透明的琼楼,在无垠的黑暗中,孤傲而坚定,等待着将又一支神箭送入云霄。

天河之舟——启航

10月31日,搭载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中国军网记者 张晨光 摄

“……5、4、3、2、1,点火!”0号指挥员的口令响彻夜空,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喷薄而起,橘红色烈焰划破墨蓝色天幕,如一柄利剑直刺苍穹。舱内,三名航天员庄严敬礼。他们的座椅以78度仰角固定,足以承受8倍重力加速度冲击的缓冲装置置于身后。

1.5公里外的指挥大厅,02号指挥员乔立青目光专注,紧盯着屏幕上跃动的参数。“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一二级分离”“整流罩分离!”“船箭分离!”“太阳能帆板展开正常!”每一次关键指令的确认,都让大厅里的气氛更加热烈。

在数据处理间,王力劲正带领着徒弟杨广雨切换引导源,预报助推器、逃逸塔、芯一级和整流罩的落点,以及预报飞船的初轨根数。

当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时,大厅里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乔立青缓缓舒出一口气,与同事相视而笑。

这份笑容背后,藏着这位“85后”航天人的岁月深耕——自2007年入伍起,乔立青便把青春热血悉数融进了祖国的航天事业里。作为深耕运载火箭测试发射领域的“老兵”,乔立青先后参与完成了100余次卫星发射任务和14次载人航天发射任务。从火箭控制系统操作手到火箭调度,在发射场的多个关键岗位经历,也让他在此次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中,能够以从容沉稳的姿态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这次,是乔立青第15次参加载人发射任务。“‘02号’是火箭系统的指挥员,是整个指挥链路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这个代号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和无处不在的压力。”作为火箭控制系统指挥,乔立青曾在发射前因突发状况由自动转为手动发射的关键时刻,沉着指挥、精准操作,最终成功完成该火箭历史上唯一一次临机手动点火的任务,用可靠表现守护航天员安全,践行了“02号”指挥员背后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入轨后的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飞控中心的大屏幕上,运行轨迹形成了一条环绕地球的亮线——这是中国航天人亲手开拓的“天河”。这条河不断延伸,更在持续拓宽。

“天河”的长度,是精神轨道的延伸。

39岁的王力劲已工作17年,“航天质量无小事,一丝差错都会导致失败。”王力劲目光炯炯。而杨广雨则说:“我深感责任重大,一定要做到严慎细实,确保任务质量,传承好先辈精神。”

这种传承同样体现在其他岗位上:蒋婷婷从医院行政岗转行为历史讲解员,通过日夜苦学,将“两弹一星”的艰辛岁月和神舟飞船的突破历程转化为生动故事;田玉申则接过了爷爷的事业,在加注操作手岗位坚守六个年头。

“天河”的宽度,展现在技术的创新突破。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数智化中心,这个被誉为发射场“智慧大脑”的中枢,承担着设备监控、安全防范和任务态势感知等职能。

在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中,这个“智慧大脑”发挥了关键作用。“飞船转场时,气象预报显示风速过大,不符合转场条件。但通过数智中心的精细化风场分析,我们发现转场路线的局部区域存在理想窗口期。”科技人员胡永刚回忆到。基于这一精准数据,指挥员果断下达转场指令,最终保证了任务进程的有序实施。而这一切正是这条“天河”借助数字力量不断拓宽边界的生动注脚。

此刻,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正奔赴“天宫”。不久后,“太空家园”将再次迎来团圆时刻。

夜幕中,观看的人群迟迟未散。一个小女孩被父亲高高举起,她一边用小手捂住耳朵,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团远去的火焰。她清澈的眼眸中,倒映着那片渐行渐远的星光,仿佛有一颗种子正在心底悄悄萌芽——那条属于她的“天河”,正在慢慢变长,渐渐变宽。

作者:王雅洁 张晨光 王明艳 强智宸

责任编辑:王一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