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深处写忠诚——额济纳旗护航神舟民兵分队的67年坚守
发布时间:2025-09-25 08:54 浏览量:1
九月的额济纳旗,秋韵初染。晨光洒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之上,泛起一层柔和的金辉。胡杨林悄然泛黄,枝叶在微凉的晨风中轻轻摇曳,骆驼蹄声轻响,回荡在天地之间。
就在这片辽阔而苍茫的北疆大地上,一支迷彩身影正穿行于巴丹吉林沙漠腹地。他们就是额济纳旗护航神舟民兵分队——由民兵、退役军人、牧民组成的精干力量,守护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主着陆场的安全。
他们不是现役军人,却常年驻守在阿拉善盟11万平方公里的大漠深处;他们没有军衔肩章,却以忠诚为甲、以信仰为灯,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主着陆场的广袤天地间,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三迁旗府铸丰碑
军民同心谱华章
1958年春天,一声号令响彻边疆——党中央决定在额济纳旗建设导弹试验靶场。消息传来,世代逐水草而居的牧民没有丝毫犹豫,他们赶着7万多头牲畜,在12年间三次整体搬迁旗政府驻地,将6万平方公里优质草场无偿献出,只为托举祖国的飞天梦想。
“国家需要这片土地。”这是老一辈牧民最朴素的回答,也是最深沉的誓言。如今,这句承诺已化作代代相传的精神火种。
民兵关布才登的祖父苏达那木正是当年搬迁的亲历者。临终前,老人将一张泛黄的迁徙路线图交到孙子手中,叮嘱道:“守护航天事业,是咱家祖祖辈辈都要扛起的责任,一定要一代一代传下去!”这张图纸上,当年的水井、草场、迁徙路线清晰可辨。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嘱托,退伍后的关布才登毫不犹豫加入了民兵队伍。祖父苏达那木在“东方红”卫星发射时负责巡逻任务,而今他带领额济纳旗护航神舟民兵分队的驼兵分队继续跋涉在大漠戈壁之间。15年间,他翻越无数沙丘,参与12次神舟飞船发射回收保障任务,被战友们亲切称为“领头驼”。
2024年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前夕,戈壁突遭强沙尘暴袭击,狂风卷沙,能见度骤降至不足百米。危急时刻,关布才登率领驼兵分队穿越3公里流动沙丘,提前47分钟完成开辟应急通道任务。沙粒如针扎在脸上,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但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确保返回舱顺利着陆!
在宝日乌拉旗府旧址,复建的1958年通信哨所静静矗立。新一代民兵手持北斗终端,沿着先辈巡线足迹重走巡护之路。历史的足迹与现代科技在此交汇,不变的是那颗永远向党、一心报国的赤诚之心。
科技赋能强战力
智慧巡护守苍穹
越野车卷起尘烟,驼队踏出深印,无人机如雄鹰般掠过天际,额济纳旗护航神舟民兵分队用现代科技与传统方式,保障神舟飞船发射回收任务圆满完成。
近年来,面对巴丹吉林沙漠复杂多变的地形环境和“一任务一地形”的高精度搜救需求,民兵分队坚持向科技要战斗力,探索构建“无人机+摩托化+驼兵队”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巡护体系,打造“空中鹰眼全域瞰、地面铁骑闪电突、驼铃暗哨抵近查”搜救网格,达到精准定位、精确搜索。
“发现目标,热成像坐标已确定!”今年4月的一场实战化演练中,90后无人机操作手魏禄紧盯屏幕,果断报告。由12架无人机组成的“鹰隼阵型”对预定区域实施全域扫描。
在他身后的前进指挥所里,技术骨干苏日嘎格刚刚完成新型算法的第37次调试。这位被称作“牧民专家”的民兵,曾为攻克反射率误差,在3000组数据中连续奋战三天三夜。“航天无小事,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他说,“我们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近年来,民兵分队创新应用北斗导航、卫星中继、智能建模等先进技术:在骆驼背上架设卫星通信系统,打造出“驼铃+北斗”的移动通信节点;为摩托车加装定位系统,荒漠机动精度进一步提高。
科技赋能,为这支队伍注入智慧动能。他们积极投身科技练兵,利用北斗手持定位机配合地形图搭建“智能地形匹配系统”,进一步优化航天着陆场的建模精度,大幅提升了任务预演、搜索定位和应急响应效率,让传统民兵力量在数字化战场上焕发出新时代战斗力。
在训练场上,他们始终秉持“把训练当实战、把点位当战位、把护航当战斗”的信念,锤炼过硬本领。民兵们练体能时肩上扛着沙袋,练射击时跪姿挑着水壶,练长跑时翻越绵延沙山。长期实践中,民兵分队探索形成的“守”“望”“搜”“报”“封”五步法一体化处置流程,成为他们在大漠中护航神舟飞船安全回家的制胜法宝。
在一场以“强电磁干扰+通信中断”为背景的现地演练中,无人机操作手刘顺迅速切换北斗短报文模式,驼兵分队启用传统旗语联络,越野车队开启备用手动导航系统,仅用3小时就完成了集结,创造了无预案条件下最快协同纪录。
热血丹心映大漠
胡杨精神砺初心
在额济纳旗广袤的戈壁深处,荒芜与苍凉交织,生命在此显得格外坚韧。这里常年干旱少雨,风沙肆虐,夏日酷热难耐,冬日寒风凛冽。在这片被称作“生命禁区”的荒原,一群平凡而伟大的守护者用忠诚和热血,践行“沙丘常移志不移、胡杨不倒人不倒、风沙越大劲更大”的铮铮誓言。
2017年盛夏的一天,地表温度高达60℃。额济纳旗苏泊淖尔苏木武装部部长温都苏和4名民兵蜷缩在不足3平方米的地窝子里,用身体为观测设备遮阳。酷暑中,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必须在短短三分钟的窗口期内完成观测保障任务。当对讲机传来“跟踪正常”的确认信号,中暑的温都苏晕倒时手里仍紧紧攥着记录本。
这样的故事,在民兵分队的荣誉室里不胜枚举:40名民兵组成人墙保护一处重要目标现场,在沙暴中坚守4小时纹丝不动;越野车队民兵在极寒天气里,能见度不到50米的情况下,仅用20分钟就搭建起临时通信基站……
还有一些坚守同样令人动容。民兵新吉乐图连续28天骑骆驼测绘,300余处地形数据填满了8本笔记;民兵敖尔卓玛将航天故事谱成蒙古族长调《星辰诺言》,在87场巡演中,让航天精神响彻戈壁;乌兰牧骑民兵排创排歌曲《神舟问天》,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艺术表达,赢得牧民热烈掌声。
胡杨扎根荒漠,历经风沙洗礼,依然挺立不屈,诠释着“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生命奇迹。而一代代民兵们,就像这胡杨树一样,冒酷暑、战风沙、护神舟。
黄沙掩不住忠诚足迹,信仰如胡杨根深蒂固。他们依托驻地红色资源,开展“帐篷党课”“驼背宣讲”,组织参观“人民公社红色老街”,通过瞻仰老民兵用过的磨盘、煤油灯、驼套等实物,深切感悟先辈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额济纳旗护航神舟民兵分队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扛枪乘驼护神舟、进村入户颂党恩、解难帮困暖民心、同心共沐鱼水情。在牧区,8名“兵支书”带领群众治沙致富:运用方格固沙法,让500亩梭梭林锁住黄沙;推广“滴灌催生法”,帮助牧民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生态改善了,生活富裕了,群众的笑容如春风吹过戈壁。
战位在哪里,党旗就飘扬在哪里;任务到哪里,理论宣讲就深入到哪里。他们既当战斗员又当宣传员,将散落在大漠戈壁上的座座毡房,变成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的生动课堂。编创牧民听得懂的“驼铃谣”,整理《“理”想新时代》手册,开展“送理论进嘎查、送文化进牧户、送政策进基层”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今天,当神舟飞船一次次划破长空,平安归来,总有这样一群人,默默伫立在戈壁深处,仰望星空,守望归途。
从“三易旗府”到“航天港湾”,67年风雨兼程,从“神舟十二号”到“神舟二十号”,额济纳旗护航神舟民兵分队圆满完成20多次神舟飞船发射回收保障任务,累计出动基干民兵逾万人次,动用车辆装备3000余台次;联合全旗党政机关、公安干警和志愿者设立观察点位1770个,疏散群众6万余人次。
载人飞船升空入轨只需短短几分钟,而民兵们为此付出的却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备战。他们用脚步丈量荒漠戈壁,用忠诚守望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用奉献在这片热土上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