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上,那一株株劲挺的“胡杨”
发布时间:2025-05-23 17:25 浏览量:3
“胡杨千年立,驼铃万里传。大漠飞天梦,军民共守护。”在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广袤戈壁上,每一次神舟飞船的起落都牵动着当地牧民与民兵的心。5月23日,额济纳旗人武部参谋萨世昊向记者自豪地说:“保障神舟飞船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我们深感骄傲与自豪,这是对建设航天强国的忠诚践行,也是新时代民兵队伍作战能力的具体体现。”
为保障每一次神舟系列飞船飞行任务,额济纳旗人武部组建起由民兵、退役军人、农牧民组成的额济纳旗“护航神舟”民兵分队,开展道路封控、对空观察、护路护线等保障任务。这支“护航神舟”民兵分队的队员,如同一株株劲挺的胡杨深扎地下——向下,汲取戈壁的坚韧;向上,托举中国的航天梦,用忠诚与担当,谱写中国航天史上这篇动人的史诗。
在巴彦陶来苏木观察点位上队员们正在进行对空观察。(资料图)
“02注意!西北方向发现轨迹!”
“各哨位注意!返回舱已进入我观测空域!”
“主伞已开!返回舱已接近着陆场区!”
当神舟十九号返回舱在额济纳东风着陆场腾起金色尘云的刹那,民兵观察哨此起彼伏的通报声,如利剑般穿透了戈壁的朔风。随着返回舱舱门开启,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3名航天员踏出舱门的那一刻,映入他们眼帘的,除了专业搜救队伍,还有一群脸庞被晒得黝红、制服挂满盐霜的“护航神舟”民兵。他们在沙漠中坚守了整整36小时,此刻那布满血丝却盛满笑意的眼睛,比胡杨林的秋色更灿烂。
沙漠的凌晨寒风刺骨,“护航神舟”民兵分队队员手持对讲机,如坚固的壁垒般牢牢驻守在外围屏障上。他们开展道路封控、对空观察、护路护线等支援保障任务,确保发射任务的顺利进行。“赛汉陶来观测点到位,巴丹吉林沙漠搜救分队到位……”这声声汇报,与父辈讲述的“三易旗府”故事交织回响。
1958年,7万头牛羊、2000余牧民告别故土,辗转12年迁徙11万平方公里,让出最丰美的草场,只为托举中国航天的腾飞。如今,他们的后代化身“大漠卫士”,用驼兵分队、卫星电话和无人机,续写着守护航天梦的新篇章。额济纳旗人武部参谋萨世昊介绍,“护航神舟”民兵分队通过“守、望、搜、报、封”的科学处置原则,将航天保障融入日常工作,形成覆盖疏散、安保、宣传的全链条协作机制。“我们要打造安全、可靠、温暖的‘航天港’!”萨世昊的话语掷地有声。
护航神舟民兵分队在回收任务时进行动员分工。(资料图)
巴图查干是额济纳旗东风镇古日乃嘎查的牧民,也是一名退役军人,他先后参加了7次护航神舟飞行任务。任务期间,他不仅要在飞船返回前期做好备勤区域地形勘查任务,也要去周边几十公里处的牧民家开展保密、政策法规宣传。他说:“我们嘎查地处沙漠和戈壁滩上,执行任务时经常会遇上酷暑、严寒和风沙天气。但我觉得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每当我看到载人飞船上的航天员从我的家乡来往太空,我的心情就无比激动,仿佛我就是在和航天员并肩作战一样,流再多的汗水我也心甘情愿。”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二十号”,额济纳民兵累计出动3000余人次,布设1770个观察点位,疏散6000余名群众,开展180余次实战演练。驼兵分队穿越流沙线,摩托突击队撕开风沙封锁,卫星电话连通无人区——这些守护者用“慢”的坚守,托举着中国航天的“快”速突破。
队员们正在对疏散群众进行政策宣讲。(资料图)
34岁的车仁巴图听到阿拉善右旗塔木素布拉格苏木征集民兵参加保障神舟十九号回收工作,远在乌仁图雅嘎查的他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前去报名。走之前,他的妻子拉住他说:“家里的200峰骆驼刚到了换毛的时候,你不在谁来做这些工作?晚几天毛就掉光了,驼绒也收集不上!”而车仁巴图坚定地说:“驼绒,少收集一点没关系!但是神舟发射,我一定要去!”
设卡、走访、排查、宣传……为圆满完成此次任务,额济纳旗“护航神舟”民兵分队统筹编组对空观测、应急搜索、安全警戒和多个搜救分队、观察点,采取购置储备、预储预征等方式,召集民兵骨干提前熟悉发射场区域地形,认真研究警戒观察点位设置、人员组合和车辆装备配置,动员农牧民群众千余人,在东风着陆场及扩大区布设观察点位近千个,确保支援保障任务定人、定位、定车、定责,军警民凝聚起强大的支援保障合力。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许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