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单日暴跌超7%!十二年最惨崩盘背后:不是砸盘那么简单

发布时间:2025-10-30 21:30  浏览量:2

最近听宋鸿兵老师解读金银市场的暴跌行情,收获特别大,今天就把宋老师的核心观点整理出来和大家分享。

宋老师提到,上上周他就对10月14日和17日伦敦、纽约贵金属做市商的操作展开过解析,尤其是他们的空投势力,当时连续发起了两次大规模的价格打压。

谁曾想,仅仅过了几天,上周二(10月21日)第三次砸盘接踵而至,规模更是刷新了前两次的纪录。

这场疯狂砸盘直接引爆了金银市场的“多米诺骨牌”,多头防线全面崩塌。

当天国际金价单日狂泻5.3%,盘中最大跌幅冲破6.3%,创下整整十二年以来的单日跌幅峰值;

伦敦现货白银更惨,单日暴跌7.17%,盘中跌幅一度飙至8.7%,同样把十二年最大单日跌幅的纪录收入囊中。

10月21日这场毫无预兆的金银暴跌,瞬间点燃了市场的解读热情,其中高盛给出的说法格外受关注。

高盛大宗商品交易员透露,这次暴跌并没有清晰的触发因素,价格先是在亚洲交易时段悄悄走低,等到伦敦和纽约市场开盘后,大量止损订单被触发,最终酿成了全面崩盘。

宋老师通过近期对盘面动向的持续追踪也发现,高盛的解释与实际情况完全吻合,10月21日当天,全球范围内根本没有发生能让金银出现十二年一遇暴跌的重大国际事件。

正因为缺乏明确诱因,各种猜测才满天飞:有媒体说中美贸易紧张态势可能缓和,也有人觉得俄乌冲突要降温,导致金银的避险价值缩水;还有观点扯到美元走强、美国通胀好转上。

但在宋老师看来,这些说法要么和事实不符,要么就是纯粹的主观臆断。也有媒体提出“金银交易过度拥挤”“获利了结引发暴跌”,这个观点在宋老师看来其实站不住脚:要是论交易拥挤,人工智能相关交易的拥挤度更高,怎么没出现大规模获利了结的崩盘?

在宋老师看来,华尔街媒体故意把公众目光都引向黄金暴跌,实则白银才是这次危机的核心症结。

说白了,黄金暴跌就是个“烟雾弹”,目的是转移舆论注意力,掩盖白银市场正在上演的流动性枯竭危机。

宋老师给出的数据很有说服力:从全球市场来看,白银需求已经连续四年超过供应,累计缺口达到6.78亿盎司,这相当于2024年十个月的矿产银总产量,而且2025年毫无疑问会迎来第五年的严重缺口。

雪上加霜的是,受特朗普政府对等关税政策影响,伦敦市场的白银大量流向纽约,以此规避可能突然落地的高额关税,这进一步加剧了伦敦市场的白银短缺。

据彭博社报道,从2021年年中开始,伦敦白银库存已经减少了三分之一,剩下的库存里,绝大部分还被白银ETF牢牢持有。

截至2025年10月初,伦敦市场能自由流通的白银仅剩1.5亿盎司左右。

可伦敦现货白银市场每天的交易量就高达2.5亿盎司,仅靠1.5亿盎司的可流通库存,要支撑这么庞大的交易规模,简直是天方夜谭。

在投资和工业双重需求的挤压下,伦敦白银市场的挤兑危机已经无可避免。

10月9日,伦敦白银挤兑危机迎来爆发点:一个月期白银租赁利率飙升至39.17%,隔夜租赁利率更是冲破200%。

有意思的是,西方媒体却把锅甩给了印度,宣称印度的挤兑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据彭博社披露,2025年春季以来,印度一位投资营销大咖兼社交媒体大V,通过视频号召数百万粉丝投身白银投资,而且印度媒体上分析师和精英交易商集体看好白银的盛况,是过去十四年从未有过的。

这种氛围催生了市场的“害怕错过”心理,让印度投资者从黄金热潮中抽离,转而大规模涌入白银市场。

西方媒体锁定的“罪魁祸首”是印度,受此影响,印度白银溢价和国际价格的差距不断拉大,从最初的几美分涨到1美元,再到5美元,最终飙至8美元,创下近三十年罕见的离谱差距。

但西方媒体的“追责”并没有停在印度,最终把“原罪”扣到了中国头上:彭博社声称,中国十一长假(10月1日至8日)期间,印度投资者原本从香港获取白银的渠道因假期中断,只能转向伦敦市场抢购,最终导致伦敦白银库存被挤兑一空。

10月9日危机最严重时,就连全球最大的白银做市商摩根大通,都不得不告知其最大的印度客户,11月前没法再提供新的白银现货。

10月9日那天,全球白银陷入严重短缺,所有库存都亮起红灯,伦敦和纽约市场更是岌岌可危。

宋老师引导大家换位思考:要是你是国际白银市场的做市商,手握市场控制权,面对这种生死存亡的挤兑时刻,会怎么选?无非两条路:要么放任白银价格暴涨(比如涨到65美元/盎司),刺激各个环节的白银储藏者释放库存,缓解流动性枯竭;要么在纽约白银期货市场疯狂砸盘,通过剧烈下跌制造恐慌,逼迫持有者抛售白银,同样能达到缓解危机的目的。

很明显,华尔街做市商选了后一条路。

但光在纽约期货市场做空白银还不够,毕竟危机的爆发点在伦敦现货市场。

宋老师指出,做市商在纽约砸盘的同时,还从全球各地调运白银驰援伦敦,以应对挤兑。

他提到了一组关键数据:10月3日至23日这二十天里,纽约COMEX白银库存中有3500万盎司(约1090吨)白银被空运到伦敦;十一长假结束后,上海期货交易所的白银库存减少250吨,降至920吨,创下五个月新低,同时也是十一年以来最大单月流出量,其中一部分白银也被调往伦敦,为当地市场“输血”。

加起来算,纽约调运的1090吨加上上海流出的数百吨,总共约1500吨白银,才勉强撑起了伦敦白银市场。

虽然伦敦现货白银价格从54美元/盎司跌到了48美元/盎司,但截至目前,纽约期货白银价格和伦敦现货价格依然处于倒挂状态,这在宋老师看来,恰恰说明伦敦现货白银的短缺问题根本没得到解决。

正常市场里,供不应求必然推高价格,这是最基本的常识。

可现在纽约、伦敦市场却呈现“纸白银数量远超实物白银”的畸形状态,导致“实物严重短缺,纸白银价格暴跌”的反常现象,宋老师强调,这意味着金银市场的价格早已被纸白银、纸黄金等金融衍生品操控,彻底脱离了实物供求关系,违背了基本市场规律,也扭曲了真实的供求格局。

从根源上看,宋老师认为全球白银短缺是个结构性问题:2021年到2025年,白银的工业需求和投资需求持续增长,但实际产量根本跟不上。

他提到一个重要信号:现在美国已经把白银列为战略金属,其他国家大概率也会跟风,白银既有金融货币属性,又有工业属性,而且是芯片、人工智能、太阳能、绿色能源等关键领域的核心金属,必然会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

参考稀土的发展历程,宋老师判断,未来大国竞争加剧后,对这类战略金属的掌控会成为常态。

所以说,通过砸盘纸白银压低价格,根本解决不了伦敦市场未来的缺货问题,逼空现象可能会长期存在,而且会越来越激烈。

宋老师还带大家回顾了历史:2011年前后,5%-7%的单日跌幅就足以让白银市场陷入十年以上的长期熊市;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类似的跌幅也让白银熊市持续了约三年。

但他特别强调,2025年的市场环境、投资者心态和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这次7%左右的砸盘,能让熊市持续多久?

宋老师给出的判断逻辑很接地气:答案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如果多数人因为暴跌陷入恐慌,熊市可能会拖很久;但如果更多人跃跃欲试准备抄底,市场大概率会快速回暖。

说到底,宋老师总结道,10月21日的金银大暴跌,表面看是史无前例的价格崩塌,本质上是伦敦和纽约的金银定价体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全球挤兑冲击。

最后,借宋老师引用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和大家一起展望黄金与白银的未来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