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白银暴跌背后的市场真相
发布时间:2025-10-29 09:20 浏览量:1
2025年10月21日,全球金融市场目睹了惊心动魄的一幕:国际金价如断线风筝般暴跌5.3%,盘中一度狂泻超过6.3%,创下12年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与此同时,伦敦现货白银的跌势更为惨烈,下跌7.17%,盘中暴跌8.7%,同样录得12年最差表现。
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让所有传统解释都显得苍白无力。市面上充斥着各种猜测:中美贸易缓和?俄乌战争降温?美元走强?通胀好转?然而,细究之下,这些说法要么与事实相悖,要么纯属臆测。
正如高盛大宗商品交易员所坦言:此次暴跌没有任何明显的导火索。价格先在亚洲时段走低,随后在伦敦和纽约开盘时触发了巨量止损盘,最终引爆市场。
全世界在那一天,确实没有发生任何足以导致金银发生12年一遇崩盘的国际大事。那么,真相究竟何在?
01 表象之下的暗流
黄金的黄昏还是白银的危机?
华尔街媒体将聚光灯对准了黄金,但真正的风暴眼,却在白银市场。
黄金的暴跌,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吸引舆论关注而上演的“烟雾弹”,其背后是为了掩盖白银市场正面临的、一场迫在眉睫的流动性枯竭的重大危机。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全球白银需求已经连续四年超过了供应,总缺口高达6.78亿盎司——这相当于2024年十个月的全球矿产银总产量!而2025年,毫无疑问将是白银出现严重供求赤字的第五个年头。
02 危机的根源
伦敦白银挤兑事件深度解析
这场危机的震中,位于全球白银定价中心——伦敦。
1、库存告急:2.5亿的日交易量vs 1.5亿的库存
根据彭博社的数据,自2021年中以来,伦敦白银库存已经下降了三分之一。更严峻的是,剩余库存中的绝大部分已被白银ETF(交易所交易基金)锁定。截至10月初,伦敦市场上可自由流通的白银实物,仅剩大约1.5亿盎司。
然而,伦敦现货白银市场每日的交易量却高达2.5亿盎司。
这是一个简单的算术题:每天要完成2.5亿盎司的“交易”,背后支撑的实物却只有1.5亿盎司。这就像一家银行,所有储户的存款加起来只有1.5亿,但每天却有2.5亿的转账流水,挤兑危机一触即发。
2、关税战火上浇油:伦敦白银流向纽约
前总统特朗普掀起的对等关税战,意外地成为了压垮骆驼的又一根稻草。为了规避未来可能突然出现的白银高额关税,大量白银从伦敦流向纽约。这导致伦敦的白银短缺状况雪上加霜,流动性进一步枯竭。
3、导火索:印度狂热与中国长假?
西方媒体为这场危机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导火索:印度。
报道称,今年春季以来,一位印度投行家兼社交媒体大V,通过视频号召数百万粉丝购买白银,引发了印度民众投资白银的狂潮。这导致印度国内白银溢价从几美分一路飙升至数美元,创下30年未见的疯狂局面。
而危机的总爆发点——10月9日,恰好与中国“十一”长假(10月1日至8日)衔接。西方媒体的叙事逻辑是:印度人原本从香港获取白银,但因中国大陆放假,香港货源中断,印度买家被迫转向伦敦市场大规模提货,瞬间抽干了伦敦本已紧张的白银库存。
4、利率飙升:危机降临的铁证
到10月9日,伦敦白银挤兑危机达到空前顶点。一个月期白银租赁利率飙升至39.17%,而隔夜利率更是突破了惊人的200%!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意味着市场已经陷入极度恐慌,借入白银的成本高到令人咋舌,现货交割变得异常困难和昂贵。甚至连全球最大的白银做市商摩根大通,也不得不通知其印度大客户:在11月之前,无法再提供新的白银现货。
03 做市商的“围魏救赵”
为何选择暴力砸盘?
面对如此生死存亡的挤兑关头,掌控市场的做市商只有两条路可走:
1、放任价格上涨:让银价飙升(例如涨到65美元/盎司),吸引全球各地储存的白银流入市场,平抑短缺。
2、暴力砸盘:在期货市场将银价砸到足够低,制造极度恐慌,将持有实物白银的人“吓出来”,迫使他们抛售以缓解流动性危机。
很明显,华尔街的做市商选择了第二条路。
为什么?因为如果选择第一条路,白银价格一飞冲天,将彻底暴露纸白银体系无法兑现实物的致命缺陷,可能导致整个定价体系的崩溃。而选择砸盘,虽然短期内惨烈,却能维护现有体系的存续。
但这还不够。危机的爆发点在伦敦,必须在现货层面“救火”。于是,我们看到了大规模的实物白银调动:
从纽约到伦敦:在10月3日至23日的20天里,约有1090吨(3500万盎司)白银从纽约商品交易所的仓库中被空运至伦敦。
从上海到伦敦:中国“十一”长假后,上海期货交易所的白银库存下降了250吨,至920吨,创下五个月新低和11年来最大单周流出。这数百吨白银,至少有部分流向了伦敦救急。
总计约1500吨的白银,如同救兵一般涌入伦敦,暂时稳定了局势。
04扭曲的市场
背离基本面的奇葩现象
即便在如此力度的救援下,一个奇葩的现象依然存在:纽约期货白银价格与伦敦现货白银价格持续倒挂(现货价格高于期货价格)。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伦敦的现货短缺问题并未根本解决。
在一个正常市场中,供不应求必然推高价格。但在当今扭曲的金银市场,我们看到的却是:实物白银严重短缺,有钱买不到货;而代表金融属性的“纸白银”价格却在暴跌。
这种奇葩现象揭示了当代金银市场的本质:价格主要由纸黄金、纸白银等金融衍生品决定,已严重脱离了实物供需的基本面。这违反了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原理。
05 未来展望
结构性短缺与大国博弈
1、结构性短缺是长期趋势
白银的短缺是结构性的。它不仅是重要的货币金属,更是关键的工业金属,广泛应用于芯片、AI、太阳能电池、绿色能源等未来核心产业。日益增长的工业需求与停滞不前的矿产供应之间的矛盾,将是未来多年的主旋律。
2、大国博弈下的战略地位
美国已将白银列为战略金属。这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在未来的大国竞争中,像白银这样的核心战略资源,必将成为争夺的焦点。中国、俄罗斯等其他大国很可能效仿。我们可以想象稀土领域的局面,将在白银等更多战略金属上重演。
3、暴跌之后,是熊市还是机遇?回顾历史:
2011年类似的跌幅,让白银市场熊了十年。
2020年新冠期间的暴跌,让白银熊了大约三年。
但现在是2025年。市场环境、人心、国际地缘政治都已发生深刻变化。在实物短缺成为共识的今天,依靠金融手段砸盘制造的恐惧,其效力还能持续多久?
判断方法很简单:观察你身边的人,是被吓破了胆,还是在跃跃欲试地准备抄底?答案不言自明。
06 表象之下的暗流
黄金的黄昏还是白银的危机?
结论:定价体系的黄昏与实物资产的黎明
10月21日的金银大暴跌,表面上是史无前例的价格崩盘,其本质是“伦敦-纽约”金银定价体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全球性实物挤兑。
这是一场旧秩序(金融衍生品定价)与新现实(实物供需失衡)之间的激烈碰撞。暴力砸盘可以暂时维系体系的运转,却无法消除实物短缺的根本矛盾。逼空的现象将长期存在,并越演越烈。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次暴跌是一次生动的风险教育:没有任何资产只涨不跌。它宣告了由恐慌和流动性驱动的“恐慌交易”暂告段落,市场开始重新审视宏观经济基本面(利率、增长)。
然而,这绝非黄金白银作为终极货币的“终点”。全球去美元化的浪潮、各国央行的战略储备需求、以及地缘政治黑天鹅的不可预测性,都为金银提供了长期的价值支撑。
当前的暴跌,或许正是对过去过度溢价的一次性出清。当市场的恐慌性抛售结束后,一个价格更合理、估值更健康的金银市场,将迎来一个更具吸引力的长期配置窗口。
我们正在见证的,不仅是一场资本从“避险”向“收益”的迁徙,更是一个旧定价体系在实物挤兑的洪流中,发出的沉重喘息。黄昏之后,或许才是真正黎明的开始。
■文章部分图表数据来源广州期货,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及所在机构观点,据此入市风险自负。期货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