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车企持续亏损!德媒公开直言:中国并不是我们的伙伴

发布时间:2025-10-30 20:00  浏览量:1

就在上周,当大众汽车集团公布惨淡的第三季度财报时,整个德国汽车圈仿佛被投下了一颗炸弹。

保时捷亏了9.66亿欧元,奔驰更是直接宣布裁员3万人,数据冰冷得让人心慌。

德国沦落到今天的田地,真的只是中国的问题吗?这背后,藏着什么样的故事?

就在上周,当大众汽车集团公布惨淡的第三季度财报时,整个德国汽车圈仿佛被投下了一颗炸弹。

但最让人大跌眼镜的,不是这些冰冷的数字,而是德国媒体的反应,他们非但没同情,反倒往伤口上撒盐。

《南德意志报》率先开炮,一篇评论文章直指问题核心,不是我们不行,而是中国“变了”。

他们一边哭诉,一边却对自家的车企冷嘲热讽,指责他们“太依赖中国”,这画面太讽刺了。

想当年,这些车企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时,同样是这些媒体,拍着手叫好。

称赞他们是“德国制造的骄傲”。

怎么,风向变了,态度也180度大转弯?

这种得了便宜还卖乖的操作,实在是让人看不懂。

事情的导火索,还是那场关于安世半导体的争夺战,谁能想到,一场关于芯片公司的纠纷。

居然烧到了德国汽车工业头上,让这些巨头们瞬间就慌了神儿。

安世半导体的风波,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德国汽车工业真正的病灶,是长年累月积攒下来的傲慢、短视和内耗,早已病入膏肓,不是甩锅就能解决的。

德国汽车工业走到今天这步,绝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

说句实在的,他们的衰败,早就埋好了伏笔。

早在2015年,中国就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光明正大告诉全世界,我们要搞产业升级,要在高端制造领域发力。

当时德国那边是什么反应?

不是警惕,不是跟进,而是嘲笑,他们觉得中国只是说说而已,根本没放在心上。

那几年,德国车企在中国市场赚得风生水起,销量和利润率屡创新高,财报上的漂亮数字,让他们彻底忘了技术迭代的重要性。

这些企业的财报清晰地反映了他们从中国市场上获得的巨大收益。

而德媒却将这段时期描述为德国企业“天真地被中国市场蒙蔽”。

这种调调在我看来就挺莫名其妙的,资本存在的第一要义是挣钱,商业逻辑才是第一位的。

全天下所有企业都会本能地追逐利润,而非地缘政治风险,德媒以此来指责德企短视。

与此同时,德国自己喊得震天响的“工业4.0”战略,和我们的“中国制造2025”几乎是同时推出。

两者在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的目的也大同小异。

虽然现在“工业4.0”已经快成“工业0.4”甚至是“工业404”了,但谁也不能否认,至少德国当年是做过这个梦的。

德国汽车工业的衰败,根源还是在自己没把芯片产业当回事。

像大众这种大集团,八成以上的车规级芯片都靠外部供应商,自己不搞研发、不建产能,全靠别人供应,现在断供了怪谁?

他们自己放弃了技术创新的机会,自己搞砸了产业转型,现在却把所有问题都怪到中国身上。

这种既无能又虚伪的嘴脸,实在是让人觉得非常可笑。

德国就没找准过自己的定位,以前觉得中国是遥远的后来者。

他们看着咱们还挺自信的,现在咱们成了平等的竞争者。

他们就浑身不自在。

有数据显示,德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的比例,5年内从28%飙到了63%。

这种情绪化的转向,已经影响到了德国对华政策的理性制定。

德国媒体的这种“受害者叙事”,真的让人忍不住想吐槽。

他们反复强调德国车企依赖中国市场,却绝口不提中国也需要德国的技术,更不提中德经贸的互补本质。

要知道,德国汽车在华销量占了全球的三到四成。

机械制造、化工产品更是高度依赖中国订单,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本来是双赢的好事。

结果现在却被德媒简单描绘成了“中国不是德国的伙伴”、“德国是这段关系中德受害者”。

更搞笑的是,当美国对华为实施全面封锁的时候,德国媒体连句公道话都不敢说。

还帮着美国辩解“那是基于安全考量”。

现在中国实施稀土出口管制,他们就立马跳出来骂我们“经济胁迫”。

这种看人下菜碟的嘴脸,真的暴露了德国媒体骨子里的奴性。

合着他们就是对美国唯唯诺诺,对中国就横加指责呗,说到底,这就是欺软怕硬。

德国面临的真正挑战,不是如何摆脱对华依赖,而是如何构建一个符合多极化世界现实的外交思维。

将世界经济简单划分为“盟友”和“对手”两个阵营,既不符合经济全球化的现实,也无助于解决德国面临的实际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讲,德国媒体的对华叙事困境,其实也是整个美西方对华认知困境的缩影。

一旦中国按照西方制定的规则,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成功,规则的制定者就会开始怀疑规则本身。

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真正的风险不是来自某个特定的国家,而是来自封闭的思维和对抗的逻辑。

我们中国人对这一点的认识比谁都深刻,所以我们才能在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站在潮头。

德国要是想走出当前的叙事困境,第一步同样要先认识到这一点。

如今德媒的声声抱怨,与其说是对现实的清醒认知,不如说是对失去主导权的怅然若失。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我觉得黑格尔这话说得也有失偏颇了,偏颇之处就在于以己度人。

德国需要的是更加务实、更加平衡的视角,而不是沉溺于“盟友皆善、对手皆恶”的二极管思维当中。

有些人不是读不懂历史,只是不肯读懂自己罢了,说到底,德国能沦落到今天的这步田地纯属是自找的。

说到底,德国的病根在于无法接受一个平等的“学生”。

未来世界的竞争,是认知范式的竞争,谁能率先打破“领先者诅咒”。

当我们看懂了德国,更该思考的是,如何避免自己成为下一个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