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榜单叫停无效!为何车企宁愿亏本也要冲销量?
发布时间:2025-09-26 15:41 浏览量:2
2025年3月,中汽协曾倡议叫停国内汽车销售周榜,然而半年过去,各类周榜依旧如期发布。有人不解:车企为何对销量数据如此执着,甚至为排名真假争得面红耳赤?
放眼全行业,除了娱乐圈的流量之争,恐怕唯有汽车圈将数据战打得这般激烈。
追溯车企拼销量的源头,故事要回到一百多年前的美国。当时,福特汽车用T型车验证了制造业的核心规律——规模效应。1914年,福特引入流水线生产,将T型车的生产时间大幅压缩,成本随之骤降。这款车由此成为首款普通人买得起的汽车,销量呈爆发式增长。为了进一步放大规模效应,福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生产T型车,甚至只提供黑色车身,通过简化产品线最大限度降低零件和整车成本,进而持续降价促销。
到了1959年,两位英国学者通过研究20世纪上半叶英国汽车工业史,进一步量化了规模效应的价值。他们发现,当汽车年产量从1000辆提升至5万辆时,单车成本可下降40%,且产量持续增加,成本仍会稳步降低。
据此,他们提出关键结论:单一车型年产量达到20万至30万辆,是实现大规模经济效益的最低门槛,一旦突破这一规模,成本下降空间便会逐渐收窄。
二战后,丰田精准把握这一规律,将每个汽车平台的年产量和销量稳定在20万至30万辆区间。达成目标后,丰田不再盲目扩张产能,而是转向研发新平台、开拓新客户群体,在规模与创新间找到平衡。
2023年有媒体提出,新能源整车厂年销量达到36万辆,才初步具备规模效应,这一数字的准确性虽有待验证,但至少说明,当下国产新势力大多仍未跨过规模门槛。
正因如此,即便靠融资烧钱、亏本卖车,新势力们也要咬牙冲击销量。汽车行业是典型的重资产、长链条制造业,前期产线建设需投入巨额资金,在第一辆车交付前,企业完全见不到回报。
若定价过高,会丧失市场竞争力;若成本降不下来、销量上不去,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便会陡增。近年来,不少车企因未能突破规模瓶颈,最终陷入经营困境,这也印证了汽车圈的残酷法则:不相信小而美,要么做大,要么出局。
即便已经站稳脚跟的头部车企,同样不敢对销量有丝毫懈怠。传统合资品牌对此感受尤为深刻。梳理2015年至2024年中国乘用车市场数据可见,自主品牌销量与市场占比持续攀升,而合资车企在2017-2018年达到销量高峰后,日子愈发艰难。
或许有人认为,这些合资品牌都是全球巨头,离开中国市场仍能生存。但事实是,中国早已成为众多国际车企的命脉市场:中国至今仍是BBA(奔驰、宝马、奥迪)的全球最大单一市场,其中国销量占全球总销量的30%-40%;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占比约1/3;丰田汽车这一比例也达到16%。对这些企业而言,中国市场的销量下滑,是难以承受的重创。
更让合资车企头疼的是高库存压力。整车与零部件的大量库存,意味着巨额资金被占用,产线可能面临闲置,同时还要承担仓储管理成本,严重影响现金流。如今汽车迭代速度堪比手机,若旧款车型未能及时清库,新款车型上市后,库存车的消化难度将呈几何级增长。
以大众汽车为例,自2021年起,其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与收入持续下滑,2024年第二季度甚至出现短暂亏损。叠加欧洲汽车市场萎缩对现金流的拖累,大众不得不先后在德国与中国启动裁员计划。
三菱、铃木、讴歌等品牌,都曾因在中国市场销量低迷而退出;2000年,广汽与Stellantis集团合资成立广汽菲克,主营Jeep与菲亚特品牌,2017年其销量达到22.23万辆的峰值,但短短四年后,2021年销量骤降至2万辆,2022年上半年更是仅售出1861辆,最终在当年下半年申请破产。这些血淋淋的案例,让所有车企都清醒地认识到:没有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旦销量失势,再大的品牌也可能迅速陨落。
更现实的是,汽车行业的利润空间本就有限。即便头部传统车企,长期利润率普遍仅维持在10%左右,远低于消费科技巨头。百年汽车史上,能穿越周期存活至今的车企屈指可数,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车企不计其数。巴菲特曾解释为何不投资车企:当年至少有2000家公司进入汽车行业,到2009年,只剩下3家。
对车企而言,销量下滑绝非简单的业绩波动,更可能是死亡的前兆。若外界感知到某家车企销量不佳,持币观望的消费者会更加犹豫,进而导致销量进一步下滑,形成预言自我实现的死亡螺旋——这正是悬在每一家车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至此,我们终于能理解车企对销量的执着:那些看似过度的数据战,不是焦虑,而是为了生存的必然选择。在汽车行业,淡定一点或许真的会死。
毕竟,这是一个用百年时间证明了销量即生命的行业,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是无数人赖以生存的饭碗,容不得半分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