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亏本、刷榜……车企为什么非要冲销量?淡定一点会死吗?|图文
发布时间:2025-09-25 20:21 浏览量:1
2025 年 3 月,中汽协一纸倡议,想叫停国内的汽车销量周榜。
但半年过去了,周榜是一张也没少发。
我们当然理解,哪家公司不希望自己生意好呢?但像车企这样每周公布销量,并为了数据的真假、排名撕成一团的行业,在娱乐圈之外还真没见过。
为什么车企这么在意销量?淡定一点会死吗?
↓↓ 看完这个视频就知道了 ↓↓
↑↑ 信我,真的超级好看 ↑↑
图文版
今天看来,最喜欢发销量的是各家新势力。但车企拼销量的故事,早在 100 多年前大洋彼岸的美国就开始了。
制造业中有个众所周知的规律:随着产量的增加,单个产品的生产成本会降低,这被称为“规模效应”。而“规模效应”最著名的案例之一,就是 100 多年前福特的 T 型车。
1914 年,福特引入“流水线”生产 T 型车,大幅压低了生产时间和成本,让福特 T 型车成为了第一辆普通人也买得起的车,销量暴增。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福特只生产 T 型车,甚至只有黑色这一种颜色,从而大幅压缩了零件和整车的成本,让福特能持续降价促销。
从 1909 年诞生,到 1927 年停产时,福特总共卖出了 1500 万辆 T 型车。售价从最初的 825 美元降到了 360 美元,中间最低甚至一度降到 260 美元。但福特却一分钱都没少赚。
有了福特的成功经验,后来的车企都意识到了:必须通过提高产量,压低单车的成本和售价,才能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1959 年,两位英国学者在研究了 20 世纪上半叶英国汽车工业的历史后发现:当汽车年产量从 1000 辆增加到 50000 辆时,每辆车的成本能下降 40%;随着产量提高,成本还能继续下降。
他们据此提出:单一车型年产 20 万到 30 万辆,是获得大规模经济效益的最小产量。再往上提高时,成本下降就比较有限了。
二战之后,丰田就根据这条曲线,决定把每个汽车平台的年产量和销量稳定在 20 万到30 万辆之间,在目标达成后不再聚焦于继续提升产能,而是通过研发新平台,再吸引新客户。
当然,这些老研究给出的具体数据,不一定适合今天的中国车企。
2023 年,有媒体提出“年销量 36 万是新能源整车厂初步具备规模效应的开始”。
我们也不知道这个数字准不准确,但哪怕用几十年前 20 万的年销量目标作为标准,目前的国产新势力也没几家能跨过这条线。所以它们哪怕先靠融资烧钱,亏本卖车,也要尽快把产量和销量提上来。
因为汽车行业是典型的重资产、长链条制造业,“规模效应”非常明显。
造车前期建设产线投资巨大,在第一辆车交付前,完全见不到回头钱;但卖得太贵,又没有市场竞争力。
如果成本下不去,销量上不来,资金流撑不住,那下场你也看到了。
造车,毕竟跟我们做视频这种轻资产的小打小闹不一样。汽车界不相信“小而美”,要么做大,要么去死。
而且,就算是已经做大了的公司,也时时刻刻,必须提醒你自己,不能销量下滑,下滑你就破功了。
最懂这其中压力的,是传统合资品牌。
我们统计了 2015–2024 年,中国乘用车的市场总销量,以及国产车、主流合资车企的销量变化。可以看出,国产乘用车的销量和占比一路上扬。而在 2017、2018 的高峰之后,合资车企在中国的日子逐渐艰难了起来。
十年前就占比不高的法系车,如今已查无此“车”。下一个可能就是韩系车和美系车。最受欢迎的日系和德系车的销量占比,也逐年走低。
也别说什么“它们是响当当的全球企业,没了中国市场也能活”。
比如直到今天,中国仍然是 BBA 的全球最大单一市场,BBA 的中国销量占全球总销量的三到四成,大众是差不多是三分之一,丰田是 16%。
所以合资车企,已经很难承受中国区的销量下滑。
它们的销量焦虑,绝不比新势力低。而且它们还要面临多一个问题:高库存。
整车和零件的高库存,意味着大量资金已经被占用,产线闲置,还要付车的仓储和管理成本,严重影响现金流。而如今汽车的迭代的速度跟手机一样快,如果旧车没卖完,别人家新车一上市,那这些库存就更难消化了。
从 2021 年开始,大众在中国的销量和收入一路下滑,在 2024 第二季度甚至出现了短暂的亏损。再加上欧洲汽车市场萎缩,拖累现金流,大众不得不在德国、中国裁员。大众 CEO 布鲁姆说,情况已经严峻到“不能让一切像过去那样继续下去了”。
所以你会看到,合资车企别说降价了,必要时哪怕卖一辆亏一辆,也得挥泪大甩卖。因为保不住销量,就保不住命。
三菱、铃木、讴歌等品牌,就曾因销量不好,退出过中国的乘用车市场。
2010 年,广汽与 Stellantis 集团合资广汽菲克,主要卖 Jeep 和菲亚特两个品牌。2017 年,广汽菲克的销量达到最高点 22.23 万辆。但短短 4 年后的 2021 年,广汽菲克只卖出 2 万辆车。到了 2022 年上半年,更是只卖了可怜的 1861 辆车,最终在下半年申请破产。
所以别说什么“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瘦死的骆驼如果不赶紧恰一口,就真的瘦死了。有这么多血淋淋的前车之鉴摆在这里,谁还敢说自己不在意销量呢?
最后,造车虽然表面看起来光鲜,但它成本高,研发周期长,竞争激烈,丝毫不能懈怠。我们熟知的这些传统车企,长期以来利润率普遍也就是 10% 左右,跟大家耳熟能详的消费、科技巨头没法儿比。
能穿越周期,活到今天百年车企就那几家,但死掉的车企可是不计其数。巴菲特曾讲过自己不投资车企的原因:历史上美国曾有超过 2000 家汽车公司,但它们中活到现在的也只剩 3 家了。
不管是多么当红的车企,销量的下滑,都可能是死亡的前兆。各家高管、车主、粉丝对此都心知肚明,如果在外界看来销量数据不佳,让持币观望的用户不敢下手,那可能会引发“预言的自我实现”,让车企陷入死亡螺旋。这是悬在每家车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也许,真的会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