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叔和小姑天天来蹭吃还打包,我直接住回娘家,20天后婆婆慌了

发布时间:2025-10-17 15:53  浏览量:1

电话那头,婆婆张兰的声音带着一丝从未有过的慌乱和颤抖,甚至有些讨好:“舒雅,你快回来吧!家里……家里快没法过了!”

我握着手机,站在我妈家阳台上,看着窗外那棵老槐树的叶子在阳光下闪着光。电话里的嘈杂背景音,隐约能听到小叔子赵卫强的抱怨和小姑子赵卫丽的尖声,像一锅煮沸了的杂乱的粥。

而我这里,只有微风和宁静。

整整二十天了。这二十天,是我结婚三年来,过得最像自己的日子。不用在天刚亮就盘算着一大家子人的口味,不用在菜市场为了三毛两毛的差价跟人磨破嘴皮,更不用在油烟机轰鸣的厨房里,耗尽自己最后一点耐心和力气,只为了等来那句理所当然的“嫂子,今天做的菜不错”。

我叫林舒雅,嫁给赵卫东三年。三年来,我为这个家付出了什么,我自己都快记不清了。只记得,我的手上,曾经涂着精致指甲油的纤纤十指,如今只剩下常年泡水后的一点粗糙和淡淡的葱姜味。这一切的付出,在他们眼里,似乎都成了天经地义。

这一切,都要从三个月前,我为了备孕辞去工作那天说起。

第1章 不成文的规矩

“舒雅,你这辞了工作也好,正好在家歇着,顺便把大家的伙食管起来。卫东他们单位食堂那饭,跟猪食似的,你小叔小P孩一个,天天外面吃外卖,你小姑子更别提了,懒得开火。以后啊,你们下班就都上我这儿来,你嫂子给你们做!”

这是我辞职第二天,婆婆张兰在晚饭桌上,当着全家人的面定下的“新规矩”。

我当时愣了一下,下意识地看向我的丈夫赵卫东。他正埋头扒饭,似乎没觉得这话有什么不妥,甚至还冲我点点头,夹了一筷子红烧肉到我碗里,笑着说:“妈说得对,你做的菜比饭店的还好吃,正好让他们也享享口福。”

小叔子赵卫强立刻敲着碗附和:“就是就是!嫂子,我早就馋你做的糖醋排骨了,以后我可天天来报到!”

小姑子赵卫丽也放下手机,眼睛发亮:“嫂子,那我以后能带我男朋友一起来吗?让他也见识见识我们家的大厨!”

一屋子的人,其乐融融,仿佛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只有我,心里像被一块湿棉花堵住了,闷得慌。我辞职是为了调理身体,安安静心备孕,不是为了从一个写字楼的工位,挪到另一个更没有尽头的厨房岗位上。

可看着婆婆那张笑开了花的脸,看着丈夫期待的眼神,我把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我想,也许只是刚开始,大家图个新鲜。一家人,热热闹热闹闹地吃顿饭,也挺好。

于是,这个不成文的规矩,就这么定了下来。

我的生活,从那天起,被一张密密麻麻的菜单给填满了。早上六点,我就得起床,去离家一公里外的早市买最新鲜的菜。婆婆对食材挑剔,总说菜市场的菜比超市的新鲜,有“菜味儿”。我提着沉甸甸的菜篮子回来,简单吃口早饭,就开始准备中午的饭菜。

中午只有我和婆婆两个人吃,但也不能马虎。婆婆有高血压,饮食要清淡,少油少盐。等伺候完婆婆午休,我就得马不停蹄地开始准备晚上的“重头戏”。

赵卫东喜欢吃辣,小叔子无肉不欢,小姑子又嚷嚷着要减肥,只吃水煮菜和鸡胸肉。婆婆虽然嘴上说清淡,但桌上没两道“硬菜”她又会觉得不像样。

每天下午,我们家小小的厨房就成了我的战场。切墩的笃笃声,油锅的滋滋声,抽油烟机的轰鸣声,交织成我生活的交响乐。我常常累得腰都直不起来,额角的汗顺着脸颊流下来,都顾不上擦。

晚饭六点半准时开饭。小叔子和小姑子总能踩着饭点进门,像两只归巢的鸟儿,熟门熟路地放下包,洗个手就坐上饭桌。

“哇,嫂子,今天又做什么好吃的了?闻着就香!”这是赵卫强的开场白。

“嫂子,我的水煮西兰花和鸡胸肉呢?”这是赵卫丽的固定台词。

他们吃得心安理得,吃得理直气壮。饭桌上,他们聊着公司里的八卦,新上映的电影,周末去哪里玩。而我,作为这桌盛宴的创造者,却常常累得没什么胃口,只是默默地听着,偶尔给他们添添饭,或者提醒一句“慢点吃,别噎着”。

饭后,他们把碗一推,就瘫在沙发上看电视、玩手机。我一个人在厨房里,面对着一水槽的杯盘狼藉,继续我的“第二战场”。

赵卫东偶尔会过意不去,走进来想帮我。但婆婆总会把他赶出去:“去去去,大男人家进什么厨房!让舒雅弄就行了,她现在在家也没别的事。”

是啊,在他们看来,我“没别的事”。我一天的时间,都应该奉献给这三餐饭,这一个家。

起初,我还能安慰自己,都是一家人,计较那么多干什么。可是,当这种模式日复一日地重复,当我的付出变成了他们的习惯,我的心里,那块湿棉花,开始慢慢变硬,变成了一块石头。

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他们不仅蹭吃,还要打包。

第2章 打包带走的尊严

“嫂子,你这红烧肉做得太好吃了,我打包一点,明天带去公司当午饭。”

赵卫强一边说,一边已经从厨房的柜子里熟练地拿出了几个保鲜盒,把盘子里剩下的半盘红烧肉刮得干干净净。

赵卫丽也不甘示弱,指着清蒸鲈鱼说:“嫂子,这鱼我也要了,明天热一下,味道肯定还很好。”

他们就像两只蝗虫,每次都把餐桌扫荡一空。我辛辛苦苦做的一大桌子菜,他们吃饱喝足,还要把第二天的口粮也一并解决。有时候菜做得少了点,他们甚至会面露不悦。

有一次,我特意多做了些酱牛肉,想着留一些第二天给赵卫东下面条吃。结果,赵卫强眼睛尖,一眼就看到了,直接把整个盘子端到自己面前:“嫂子,这个我全要了啊!我们部门明天聚餐,我带过去给他们尝尝你的手艺!”

我当时就愣住了,下意识地想阻止:“卫强,这个是……”

话还没说完,婆婆张兰就笑着打断了我:“哎呀,你弟弟愿意带,就让他带嘛!说明你做得好吃,他有面子。舒雅,你明天再给卫东做别的就是了,不差这一口。”

赵卫东也只是在一旁嘿嘿地笑,没说一句话。

那一刻,我看着赵卫强理直气壮地把那盘酱牛肉装进他的乐扣饭盒里,心里那块石头,咯噔一下,沉到了底。

那不是一盘酱牛肉,那是我作为妻子,想留给丈夫的一点心意。可是在这个家里,我的心意,我的劳动,甚至我的尊严,都可以被轻易地打包带走。

我开始失眠。

夜里,赵卫东早已沉沉睡去,我却睁着眼睛,看着天花板。厨房里的油烟味似乎还萦绕在鼻尖,耳边仿佛还响着碗筷碰撞和他们肆无忌惮的笑声。

我到底是谁?是赵卫东的妻子,还是他们赵家雇来的一个免费保姆?

我试着跟赵卫东沟通过。

“卫东,卫强和卫丽他们……能不能不天天来吃饭?或者,来了也别总打包,我第二天都没菜给你带饭了。”我小心翼翼地措辞,生怕伤了他的面子。

赵卫东正躺在床上玩手机,闻言头也没抬:“哎呀,多大点事儿。他们是我亲弟弟亲妹妹,又不是外人。你现在不上班,在家多做点饭不就是举手之劳吗?别那么小气。”

“我不是小气,”我的声音有些发颤,“我就是觉得累,心累。我感觉自己不像这个家的女主人,倒像个厨子。”

他终于把视线从手机屏幕上移开,看了我一眼,皱起了眉头:“林舒雅,你怎么回事?我弟弟妹妹喜欢你,愿意吃你做的饭,那是给你面子。一家人和和美美的不好吗?你非要弄得大家不开心?”

“和和美美?”我自嘲地笑了,“是啊,他们是和和美美了,那我呢?谁管我开不开心?”

那次沟通,以不欢而散告终。赵卫东觉得我不可理喻,小题大做。他翻了个身,背对着我,很快就响起了轻微的鼾声。

黑暗中,我的眼泪无声地滑落。

我明白了,在这个家里,没有人觉得我委屈。我的付出被当成理所当然,我的感受被视作无理取闹。

我开始变得沉默。饭桌上,我不再说话,只是机械地吃着饭。他们依旧高谈阔论,对我情绪的变化毫无察觉。或者说,他们根本不在意。

直到那天,我身体不舒服,可能是换季着凉,头晕乏力,什么都不想吃。我强撑着身体,只简单地煮了点粥,炒了两个青菜。

那天,赵卫强和赵卫丽照例踩着饭点进门。当他们看到餐桌上那两盘寡淡的青菜和一锅白粥时,脸上的表情瞬间就变了。

“嫂子,今天就吃这个啊?”赵卫强拉开椅子,语气里满是失望,“肉呢?我心心念念的红烧肉呢?”

赵卫丽更是夸张地捏着鼻子:“天啊,嫂子,你这是要带我们全家修仙吗?”

我头疼得厉害,没什么力气跟他们争辩,只是低声说了一句:“我今天不太舒服,就简单做了点。”

我以为他们会关心一句,哪怕是假装的。

然而,赵卫丽翻了个白眼,阴阳怪气地说:“不舒服?我看是给我们做饭做烦了吧?也是,天天伺候我们这一大家子,谁能没点脾气呢?”

这话像一根针,狠狠地扎进了我的心里。

第3章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婆婆张兰端着碗从厨房出来,正好听见了赵卫丽的话。她没有责备女儿,反而把矛头对准了我。

“舒雅,你怎么回事?卫丽说得对不对?是不是心里不痛快了?”她把碗重重地放在桌上,汤汁都溅了出来,“我知道,天天做饭是辛苦。可你现在不上班,在家里不就这点事吗?一家人吃你做的饭,那是看得起你。你怎么还耍上脾气了?”

我看着婆婆那张理直气壮的脸,又看了看旁边一脸“我就知道是这样”表情的小姑子,和那个只会皱着眉头的丈夫,一股寒意从脚底升起,瞬间传遍了全身。

原来,在他们眼里,我的所有付出,都只是“这点事”。我的身体不适,在他们看来,只是我为了逃避责任而耍的“脾气”。

赵卫东终于开口了,却是对着我:“舒雅,你怎么能这么想妈呢?妈也是为了我们好。你身体不舒服就说一声,我带你去看医生。但你不能因为这个就给大家脸色看啊。”

“我给谁脸色看了?”我终于忍不住,声音提高了八度,“我只是身体不舒服,做不动了而已!这也有错吗?”

“你没错,你没错,都是我们的错!”赵卫丽立刻接话,语气尖酸刻薄,“是我们不该天天来,打扰了你这个大功臣的清修!哥,妈,我们走!以后别来了,省得惹人嫌!”

她说着,拉起赵卫强就要走。

“你看看!你看看!”婆婆指着我,气得手都发抖,“好好的一个家,就要被你搅散了!林舒雅,我告诉你,我们赵家,最看重的就是一团和气!你要是容不下卫强和卫丽,你……”

她的话没说完,但我已经明白了她的意思。

我看着这一屋子我曾经想要融入的家人,他们此刻的嘴脸,是那么的陌生和丑陋。我突然觉得很可笑。我像一个陀螺一样连轴转了三个月,换来的不是体谅和感激,而是指责和猜忌。

我的心,在那一刻,彻底冷了。

我没有再争辩,也没有哭。我只是平静地站起身,环视了他们一圈,然后一字一句地,清晰地说道:“好,既然你们觉得我搅了你们家的和气,那我就走。”

所有人都愣住了。

我没再看他们,转身走进卧室,从衣柜里拖出那个小小的行李箱。我没带太多东西,只装了几件换洗的衣服和我的洗漱用品。

赵卫东跟了进来,他似乎有些慌了,拉住我的手:“舒雅,你干什么?别闹了,快出来给妈道个歉,这事就过去了。”

“道歉?”我甩开他的手,看着他,觉得眼前的这个男人是如此的陌生,“赵卫东,我到底做错了什么,需要我去道歉?是我不该生病,还是不该在生病的时候,没有给你的宝贝弟弟妹妹做出满汉全席?”

“我不是这个意思……”他显得有些语无伦次,“我就是觉得,为这点小事,不至于……”

“不至于?”我笑了,眼泪却不争气地流了下来,“是啊,在你们看来,这都是小事。我的辛苦是小事,我的感受是小事,我的健康是小事。只有你们全家的一团和气,才是天大的事!”

我拉上行李箱的拉链,声音不大,但在寂静的房间里,却显得格外刺耳。

我拖着箱子走出卧室。客厅里,婆婆、小叔子、小姑子都像被点了穴一样,怔怔地看着我。

我走到玄关,换上鞋,没有回头,只留下最后一句话:“妈,我回我妈家住一阵子。这个家,也让您清净清净,好好享受一下你们自己的一团和气吧。”

说完,我打开门,走了出去。

身后,是死一般的寂静。

第4章 娘家的“避风港”

拖着行李箱站在楼下,晚风吹在脸上,凉飕飕的。我深吸了一口气,仿佛要把这三个月积攒在胸口的浊气全部吐出来。

我没有立刻给我妈打电话,我怕她担心。我只是在路边拦了一辆出租车,报上了那个我闭着眼睛都能找到的地址。

车子在城市熟悉的街道上穿行,窗外的霓虹灯一盏盏掠过,像流动的光河。我的眼泪,终于决了堤。我把脸埋在手心里,无声地痛哭。司机从后视镜里看了我一眼,体贴地没有出声,只是把车里的音乐调得更轻了一些。

回到娘家,开门的是我妈。她看到我拖着行李箱,红着眼睛的样子,吓了一跳。

“舒雅?你这是怎么了?跟卫东吵架了?”

我一看到我妈那张写满关切的脸,所有的委屈和坚强瞬间崩塌。我扑进她怀里,像个孩子一样放声大哭。

我妈没多问,只是抱着我,轻轻地拍着我的背,嘴里不停地说着:“好了好了,不哭了,回家了,啊,回家了就没事了。”

那天晚上,我断断续续地,把这三个月发生的所有事情都告诉了我妈。我妈是个退休教师,一辈子通情达理。她一直静静地听着,没有插话,也没有像我想象中那样暴跳如雷。

等我说完,她给我倒了一杯温水,才缓缓开口:“傻孩子,受了这么大委屈,怎么不早点跟妈说?”

“我怕您担心,”我擦了擦眼泪,“而且,我也觉得,是不是我太小题大做,太计较了。”

“这不是计较,这是原则。”我妈的眼神很坚定,“舒雅,你要记住,婚姻里,善良和付出是应该的,但不能没有底线。当你的付出被当成理所当然,甚至成为别人懒惰和自私的借口时,你的善良就变得廉价了。”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他们一家人,问题不在于吃你一顿饭,而在于他们从根上就没尊重过你。他们没把你当成一个独立的、需要被爱护的妻子和儿媳,而是把你当成了一个填补家庭功能空缺的工具。你辞职了,正好需要一个保姆,你就顶上了。”

我妈的话,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我一直以来感到憋闷却又说不清道不明的症结。

“那……那我该怎么办?”我有些迷茫。

“什么都别办。”我妈给我盖了盖被子,“就在家住下,好好休息,把身体养好。别主动联系他们,也别去想那些烦心事。你要让他们知道,这个家没了你,到底会变成什么样。有些人,只有疼了,才知道错。”

接下来的日子,我真的就心安理得地在娘家住了下来。

我关了手机,断绝了和赵家所有人的联系。

每天睡到自然醒,我妈会给我做好营养均衡的早餐。吃完饭,我陪她去公园散步,或者去逛逛超市。下午,我看书,听音乐,把之前因为忙碌而落下的电视剧一集一集补回来。

我妈没有再跟我提赵家的事,她只是变着花样地给我做好吃的,炖各种汤给我补身体。她说:“你看看你这脸,都瘦脱相了。备孕先不急,先把自己的身体养好才是最重要的。”

在娘家的日子,平静而温暖。我不用再看任何人的脸色,不用再绞尽脑汁地去想明天吃什么。我的心情,像被熨斗熨过一样,一点点变得平整舒展。

我开始反思这三年的婚姻。我爱赵卫东吗?当然爱。但他,真的爱我吗?或许也爱,但他的爱,在他的原生家庭面前,显得那么的脆弱和不堪一击。他习惯了顺从他的母亲,习惯了迁就他的弟妹,也习惯了……牺牲我。

我不知道我的未来会怎么样,但那一刻,我无比确定,我不能再回到过去那种日子里去了。

大概在我回娘家的第五天,赵卫东开始疯狂地给我打电话,发微信。我妈把手机拿给我,我只是看了一眼,就把手机调成了静音,扔在了一边。

微信消息从最初的质问“你到底想怎么样”,变成了后来的软化“舒雅,我错了,你回来吧”,再到最后的哀求“老婆,家里都乱套了,你快回来吧”。

我一条都没有回。

我妈说得对,我要让他们真正地疼一次。

第5章 乱成一锅粥的家

我不在家的这二十天,赵家到底发生了什么,大多是我后来从赵卫东断断续续的描述中拼凑出来的。

我走的第一天,他们谁也没当回事。

婆婆张兰甚至还放了狠话:“让她走!我看她能在娘家待几天!离了我们赵家,她什么都不是!”

晚饭,赵卫丽提议出去吃火锅,一家人欣然同意。吃完饭回到家,看着空无一人的厨房和冷冰冰的灶台,他们第一次感觉到了一丝不习惯。

第二天,没人做饭。赵卫东他们只能在外面买早餐。晚上,赵卫强和赵卫丽照旧来到家里,却发现什么都没有。

“妈,嫂子还没回来啊?晚饭吃什么?”赵卫强摸着肚子问。

婆婆黑着脸,没好气地说:“吃什么吃!想吃自己做去!”

于是,一场灾难开始了。婆婆几十年没正经下过厨,不是盐放多了就是忘了开抽油烟机,弄得满屋子乌烟瘴气。赵卫强和赵卫丽更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主儿,连米都不知道要淘。

第一顿“自力更生”的晚饭,以一锅烧糊的米饭和几盘咸淡不均的菜告终。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开始了外卖生涯。

起初还觉得新鲜,每天换着花样点。但外卖吃多了,重油重盐,肠胃开始抗议。更重要的是,开销急剧增加。以前我在家,一个月买菜钱也就两千多块,现在他们一天光外卖就要花掉两三百。

家里的卫生也成了大问题。我以前每天都会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地拖得一尘不染。我走后,没人打扫,垃圾桶满了没人倒,脏衣服堆在卫生间,客厅的茶几上摆满了外卖盒子和零食袋。

整个家,就像一个失去了主心骨的陀螺,瞬间失去了平衡,变得混乱不堪。

矛盾,也开始爆发。

赵卫强和赵卫丽依旧天天来,但不再是来享受美食,而是来抱怨。

“妈,这日子没法过了!天天吃外卖,我都快吃吐了!”

“就是啊,家里跟垃圾堆一样!哥,你就不能去把嫂子请回来吗?”

赵卫东被他们吵得头疼,也开始真正地想念我。他想念的,不仅仅是我做的饭菜,更是那个有我在的、干净整洁、充满烟火气的家。

他开始给我打电话,发微信,但我一概不理。

婆婆张兰是最后一个认输的。她嘴硬,爱面子。一开始还撑着,自己学着做饭,学着打扫。但年纪大了,精力不济,做了两天就累得腰酸背痛。看着两个只会张口吃饭、衣来伸手的子女,再看看那个因为联系不上我而日渐憔悴的儿子,她终于撑不住了。

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她自己。有一天中午,她热外卖的时候,不小心把微波炉弄短路了,家里跳了闸,一片漆黑。她一个人在黑暗的屋子里,摸索着找电闸,脚下不知道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虽然没受什么重伤,但那一刻的孤独和无助,让她彻底崩溃了。

她终于意识到,那个被她呼来喝去,被她认为“在家闲着没事干”的儿媳妇,才是这个家真正的顶梁柱。那个她以为一团和气的家,不过是建立在我的隐忍和牺牲之上的海市蜃楼。

于是,就有了第二十天,她打给我的那个,带着哭腔的电话。

第6章 不是妥协,是谈判

接到婆婆电话的第二天,赵卫东亲自开车来我妈家接我。

同行的,还有婆婆张兰。

她看起来憔悴了很多,头发白了一些,脸上也没了往日的神气。看到我,她眼神有些躲闪,嘴唇动了动,似乎想说什么,但最终还是没说出口。

我妈把他们请进了屋,态度不冷不热。

“亲家母,舒雅在我这儿挺好的,吃得好睡得香,人也胖了点。”我妈先开了口,话里有话。

婆婆的脸红一阵白一阵,尴尬地笑了笑:“是……是,亲家,这段时间,是我们不对,委屈舒雅了。”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她如此低声下气地说话。

赵卫东赶紧接着说:“妈,舒雅,都是我的错。我没当好这个丈夫,没体谅你的辛苦。你跟我回家吧,我保证,以后再也不会让你受委屈了。”

我没有立刻答应,而是看向我妈。我妈给了我一个鼓励的眼神。

我深吸一口气,看着他们,平静地说:“我可以回家。但是,我有几个条件。”

赵卫东和婆婆都愣住了,显然没想到我会“提条件”。

“第一,”我伸出一根手指,“我回家之后,只负责我和卫东的一日三餐。我不再是全家的免费厨师。”

婆婆的脸色变了变。

我继续说:“第二,小叔子和小姑子都是成年人了,有自己的手脚,也有自己的家。他们想改善伙食,可以自己学着做,或者下馆子。我们家,不再是他们的长期饭票。”

“这……”赵卫东有些为难地看向他妈。

“当然,”我补充道,“作为一家人,周末或者节假日,我们可以搞家庭聚餐。大家一起买菜,一起动手,热热闹闹地吃顿饭,我很欢迎。但是,平时,各过各的。”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的目光直视着赵卫东,“以后这个家里的事,我们两个人商量着来。你是我的丈夫,我希望你能站在我身边,和我一起面对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让我‘顾全大局’‘多担待’。如果我的丈夫都不能为我遮风挡雨,那我嫁给他还有什么意义?”

我说完,客厅里一片寂静。

赵卫东的脸涨得通红,他低着头,半晌才说出一句:“舒雅,你说的对。以前,是我混蛋。”

婆婆张兰沉默了很久,她看着我,眼神很复杂。有不甘,有无奈,但更多的是一种被现实敲醒后的清明。

她长长地叹了口气,像是瞬间老了好几岁:“舒雅,妈……妈以前是做错了。妈总想着,一大家子人热热闹闹的就是福气,却忘了你的感受。你说的这些,我……我答应。”

她转头对赵卫东说:“你媳妇说得对。卫强和卫丽,是我给惯坏了。以后,让他们自己管自己去!周末回来看看我就行了,别再天天来添乱了。”

那一刻,我知道,我赢了。

我赢得的不是一场争吵的胜利,而是一个家庭成员应有的尊重和边界。

第7章 新的平衡

我跟着赵卫东和婆婆回了家。

打开门,看到屋里那副狼藉的景象,我还是吃了一惊。但这一次,我没有像以前一样立刻动手收拾。

我把行李箱放在门口,对赵卫东说:“老公,家里太乱了,我们一起收拾一下吧。”

赵卫东愣了一下,立刻点头:“好,好!”

婆婆也默默地拿起扫帚,开始扫地。

那天下午,我们三个人进行了一场大扫除。赵卫东负责拖地和倒垃圾,婆婆擦桌子,我整理厨房。我们谁都没有说话,但一种新的、微妙的默契正在悄然形成。

晚上,赵卫强和赵卫丽又习惯性地来了。

看到我,他们俩都愣住了,表情有些不自然。

“嫂子,你回来了……”赵卫强干巴巴地说。

我冲他们笑了笑,然后指了指干净的厨房:“回来了。晚饭还没做,你们要是饿了,冰箱里有速冻水饺。”

两人面面相觑。

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婆婆就发话了:“你们俩来干什么?以后没事别天天往这儿跑!都多大的人了,还不会自己做饭吃吗?赶紧回家去!”

这是婆婆第一次这样严厉地对他们说话。赵卫强和赵卫丽被训得一愣一愣的,灰溜溜地走了。

那天晚上,我做了简单的三菜一汤。饭桌上只有我们三个人,很安静,但气氛却不再像以前那样压抑。

吃完饭,赵卫东主动站起来收拾碗筷:“老婆,你歇着,我来洗碗。”

婆婆看了他一眼,没说什么,默默地回自己房间了。

我知道,这个家,正在建立一种新的平衡。

周末,我提前打了电话,让小叔子和小姑子来家里聚餐。电话里,我特意嘱咐:“卫强,你来的时候顺路买点排骨。卫丽,你爱吃虾,买两斤过来。”

他们都答应了。

那个周六,厨房里不再是我一个人忙碌的身影。赵卫东在旁边给我打下手,洗菜切菜。婆婆也搬了个小板凳在旁边择菜。赵卫强和赵卫丽提着菜进门,也被我安排了任务。

一大家子人,有说有笑,一起动手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饭桌上,赵卫强吃着自己参与制作的糖醋排骨,感慨道:“原来做饭这么不容易啊。嫂子,以前真是辛苦你了。”

赵卫丽也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是啊嫂子,对不起,我们以前太不懂事了。”

我笑了笑:“没事,一家人,不说这些。以后咱们就这么着,想聚了,就一起动手,这样吃着才香。”

大家都笑着点头。

那一刻,我看着饭桌上每一张洋溢着笑容的脸,心里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和温暖。这,才是我想要的“一团和气”。不是靠一个人的牺牲和隐忍来维持的虚假繁荣,而是建立在互相尊重、互相体谅基础上的,真正的家庭温情。

第8章 厨房里的烟火人间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家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模式。

工作日,我和赵卫东过着自己的小日子。我会用心给他做饭,他也会主动分担家务。我们的交流越来越多,他开始真正关心我的想法和感受,而不仅仅是把我当成一个照顾他生活起居的妻子。

婆婆也不再对我颐指气使,我们之间反而有了更多像母女一样的温情时刻。她会教我一些她年轻时拿手的腌菜方法,我也会陪她看她喜欢的电视剧,给她讲讲网上的新鲜事。

小叔子和小姑子不再是“蹭饭族”,他们开始学着自己生活。偶尔,赵卫丽还会打电话向我请教某个菜的做法,我们在电话里聊着天,关系反而比以前更亲近了。

周末的家庭聚餐,成了我们家最期待的活动。每个人都带着自己买的食材,带着一份参与感,在厨房里共同协作,在餐桌上分享成果。厨房,不再是我一个人的战场,而是我们全家人情感交流的温暖空间。

有一次聚餐后,赵卫东在厨房里洗碗,我从身后抱住他。

他擦干手,转过身来,把我拥进怀里,下巴抵着我的头顶,轻声说:“舒雅,谢谢你。”

“谢我什么?”

“谢谢你当初的离开,”他的声音有些感慨,“也谢谢你的回来。是你教会了我,怎么去爱一个人,怎么去经营一个家。”

我把脸埋在他胸口,听着他有力的心跳,眼眶有些湿润。

是啊,那二十天的“离家出走”,不是一次任性的逃避,而是一场温和而坚定的自我救赎。它让我明白,在婚姻里,一味的忍让换不来尊重,只会让对方得寸进尺。只有亮出自己的底线,敢于打破不健康的平衡,才能为自己赢得应有的位置和尊严。

家,从来都不是一个讲道理的地方,但它必须是一个讲爱和尊重的地方。爱,不是单方面的索取和无限度的包容,而是双向的奔赴和彼此的成就。

两个月后,我拿着医院的化验单,上面显示着两条鲜红的杠。我怀孕了。

我把化验单拿给赵卫东看,他激动得像个孩子,抱着我转了好几个圈。婆婆更是笑得合不拢嘴,立刻就开始翻看黄历,研究着给我做什么好吃的。

我看着他们,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

我知道,这个即将到来的小生命,将会降生在一个真正温暖、和谐,懂得尊重和爱的家庭里。而这一切,都源于我当初那个勇敢的决定。有时候,后退一步,是为了更好地前进。而暂时的离开,是为了以更好的姿态,回归真正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