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亏本、刷榜…车企为什么非要冲销量?淡定一点会怎样?
发布时间:2025-10-29 17:32 浏览量:1
2025年3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出一纸倡议,试图叫停国内的汽车销售周榜。然而半年过去周榜一张也未少发。
理解每家企业都希望业务兴旺,但像车企这样每周公布销量,并为数据真假与排名争执不休的行业实属罕见。
为何车企如此在意销量?淡定一点真的会死吗?
如今最热衷发布销量的当属各家新势力车企。但车企拼销量的故事,早在一百多年前的美国便已开始。
制造业中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规律,随着产量增加,单个产品的生产成本会降低,这被称为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最著名的案例之一,便是福特的T型车。1914年福特引入流水线生产T型车,大幅压低了生产时间和成本,使其成为第一辆普通人也买得起的汽车。
在销量暴增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福特仅生产单一车型,甚至只提供黑色一种颜色,从而大幅压缩了零部件和整车的成本,使福特能够持续降价促销。
从1909年诞生到1927年停产,福特T型车总共售出1500万辆,售价从最初的825美元降至360美元,期间最低曾一度降至260美元,但福特却一分钱都未少赚。
基于福特的成功经验,后来的车企都意识到,必须通过提高产量来压低单车成本和售价,以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1959年两位英国学者在研究20世纪上半叶英国汽车工业历史后发现,当汽车年产量从1000辆增加到5万辆时,每辆车成本能下降40%。随着产量进一步提高,成本仍可继续下降。
他们据此提出,单一车型年产20万至30万辆,是获得大规模经济效益的最小产量。超过这一规模后,成本下降幅度将较为有限。
二战后丰田依据这条曲线,决定将每个汽车平台的年产量和销量稳定在20万至30万辆之间。目标达成后丰田不再聚焦于继续提升产能,而是通过研发新平台、吸引新客户来持续发展。
当然这些早期研究给出的具体数据未必适用于今天的中国车企。
2023年有媒体提出,年销量36万辆是新能源整车厂初步具备规模效应的起点。
我们无法判断这一数字是否准确,但即便以几十年前20万辆的年销量目标为标准,目前国产新势力中也鲜有企业能跨过这条线。
因此它们即便依靠融资烧钱、亏本卖车,也要尽快将产量和销量提升上来。
汽车行业是典型的重资产、长链条制造业,规模效应极为显著。造车前期生产线投资巨大,在第一辆车交付之前完全见不到回报。
但如果定价过高,又缺乏市场竞争力。如果成本无法降低,销量无法提升,资金流难以维持,其结果有目共睹。
造车与轻资产的小规模运营不同,汽车行业不相信“小而美”,企业要么做大,要么被淘汰。
即便是已具规模的企业,也必须时刻警惕销量下滑。一旦下滑,便可能前功尽弃。最懂得其中压力的,是传统合资品牌。
从2015年至2024年中国乘用车市场总销量,以及国产车与主流合资车企的销量变化,可以看出国产乘用车的销量和占比持续上升。
而在2017年、2018年的高峰之后,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的日子逐渐艰难。十年前占比已不高的法系车,如今几乎退出市场,下一个可能是韩系车和美系车。
即便最受欢迎的日系和德系车,其销量占比也逐年走低。有人认为它们是全球企业,失去中国市场也能存活。
但事实上中国至今仍是奔驰、宝马、奥迪的全球最大单一市场。
BBA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占其全球总销量的30%至40%,大众约为三分之一,丰田则为16%。因此合资车企已很难承受在中国区的销量下滑,它们的销量焦虑绝不亚于新势力。
它们还面临另一个问题,高库存。整车和零部件的高库存意味着大量资金被占用,生产线闲置还需承担仓储和管理成本,严重影响现金流。
如今汽车迭代速度堪比手机,如果旧款车型未能售罄,而竞争对手的新车已上市,库存将更难消化。
从2021年开始,大众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和收入持续下滑,2024年第二季度甚至出现短暂亏损。加上欧洲汽车市场萎缩拖累现金流,大众不得不在德国和中国裁员。
大众首席执行官布鲁姆表示,情况已严峻到不能再延续过去的模式。
我们看到合资车企不仅降价,甚至在必要时亏本销售,也要进行大甩卖。因为保不住销量,就保不住生存。
三菱、铃木、讴歌等品牌都曾因销量不佳而退出中国乘用车市场。
2010年广汽与Stellantis集团合资成立广汽菲克,主要销售吉普和菲亚特两个品牌。2017年广汽菲克销量达到最高点22.23万辆。
但短短四年后的2021年,其销量骤降至2万辆。到2022年上半年,仅售出1861辆车,最终于当年下半年申请破产。
别再说什么“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若不及时自救,瘦死的骆驼终将倒下。有这么多血淋淋的前车之鉴,谁还敢说不在意销量?
造车虽然表面光鲜,但成本高、研发周期长、竞争激烈,企业丝毫不能懈怠。我们熟知的传统车企,长期利润率普遍在10%左右,无法与消费科技巨头相比。
能穿越周期存活至今的百年车企寥寥无几,而倒闭的车企却不计其数。
巴菲特曾解释自己不投资车企的原因:“曾有2000家公司进入汽车行业。到2009年,只剩下三家。”
无论车企多么当红,销量下滑都可能是死亡的前兆。各家高管、车主和粉丝对此心知肚明。
如果在外界看来,销量数据不佳导致持币观望的用户不敢下单,就可能引发“预言的自我实现”,使车企陷入死亡螺旋。
这是悬在每家车企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