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沈阳,小脸通“皇”!这些地方不简单
发布时间:2025-10-28 07:43 浏览量:2
都说东北地名“不好听”,想想什么“大秃顶子山”、“韭菜坨子”,确实有点儿拿不出手……
不过,一生好强的东北人,也是有超常发挥的时候,比如现代的“国际屯”和古代的“皇姑屯”……
沈阳的“皇字辈”好多!
沈阳的“屯子”非常多,但皇姑屯绝对是“屯子界顶流”,不仅传说多,近代许多重大事件也围绕着这里发生。
也许皇姑屯是“传说”最多的地名了,有人说因为这里是简仪亲王坟,因为亲王名叫“芬古”,后世误传成了“皇姑屯”,也有传说这个名字来源于努尔哈赤的干妹妹,林林总总的相似传说大悦有七八个版本,但无论起因如何,最后,这里到底成了“皇帝长辈”——皇姑。
皇姑屯,写满历史之殇
当然,沈阳的“皇字辈”地名远不止“皇姑区”这一处。
皇姑屯火车站,这座始建于1907年的京奉铁路小站,从来不只是一座沉寂的站点,而是一位无声的历史见证者。
青砖砌成的站房,承载着一段写满血泪的过往,更是历史转折的坐标。如今,在原址旁建立的博物馆中,扭曲的铁轨与复原的车厢,仍在无声地诉说那个惊心动魄的瞬间。
这里不仅承载着悲怆,也延续着城市的记忆。它从一个普通的铁路站点,化作一座矗立于时光中的警示丰碑,静静邀请每一位经过的人驻足,聆听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回响。
皇寺广场,故事竟然从“白驼”开始
很多第一次来沈阳的朋友都不明白,去老北市,为啥地铁是“皇寺广场站”呢?北市场和皇寺有啥关系?
其实,至今依然香火绵延的皇寺,与北市场的繁荣发展密不可分。
这座寺的“大名”非常霸气——莲花净土实胜寺,不过老沈阳更爱叫它“皇寺”或者“白驼寺”。传说当年一位叫摩尔根的喇嘛,牵着白骆驼、驮着金佛一路向东走。结果到了这儿,白驼突然“圆寂”了。这在当时意味着这里是“天选之地”,是金佛自己挑的家。所以实胜寺,就这么来了。而老沈阳叫它“皇寺”,主要还是因为这里是皇太极亲自下旨建设的“皇家认证”寺庙。
当年皇帝每年正月都必来打卡,后来的皇帝们来盛京(沈阳),这儿也是行程单上的标配。乾隆还特意给它题了“海月常辉”四个大字,排面拉满!
而老北市,则是依托于皇寺,锡伯族家庙而兴起的老市场。这两年经过改造,这里彻底火了!一边是百年庙宇,一边是烟火小吃,还能看民俗表演,玩沉浸式体验。老北市,正在成为沈阳历史与现代、融合与新生的示范街区之一了。
三皇庙,故事竟然从“白驼”开始
在沈阳,提起“天后宫”几乎无人不晓,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还藏着一座低调了三百多年的“宝藏书房”——三皇书院。
它的前身,是三皇庙遗址,一座始于1677年的古建筑。这里曾红柱青瓦,香火绵延;也曾化身禁烟公所,见证时代变迁;当天后宫遭遇火灾后,它更成为福建商帮在奉天的同乡会馆,承载着一段“南帮北聚”的往事。
1931年,这里的朗朗书声,取代了往日的喧嚣。从小学到中学,它以教育的姿态,默默陪伴了几代沈阳人的成长。直到2009年学校迁出,这座古建筑才褪去校园的外衣,重现其历史原貌,并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它以“三皇书院”之名重获新生。古老的院落不再是遥远的古迹,而是举办讲座、读书会的文化客厅。
从庙宇,到学堂,再到书院,它穿越了三百多年时光,角色几经更迭,却始终是沈阳城里一盏不灭的文化灯火。
细细数来,从皇姑区,到皇寺、皇姑屯火车站,再到今天的三皇书院,沈阳的“皇”字辈地名与建筑格外多。它们如同散落在城市肌理中的文化密码,共同诉说着这座古城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生生不息的文明传承。
下次路过天后宫,游至皇姑屯,不妨留心寻找这些让人“小脸一皇”的有趣地名。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长河,亲手触摸那些斑驳的砖石,感受沈阳城绵长而有力的文化脉搏。
所以,大家还知道哪些“皇”字辈的有趣地名、建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