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蒙古西征过程中最惨烈的10场战役:屠杀、灭国、浩劫

发布时间:2025-10-22 17:35  浏览量:4

这场战役是蒙古第一次西征的导火索,花剌子模总督海儿汗贪念作祟,屠杀了成吉思汗派去的 450 人商队,还羞辱蒙古使者。成吉思汗怒而发兵,派察合台与窝阔台率领 5 万蒙军围攻讹答剌。此城防御堪称坚固,三重城墙环环相扣,守军凭借地利拼死抵抗。蒙军为破城,手段狠辣,驱赶着从周边掳来的俘虏填平城外壕沟,再用回回炮(配重式投石机)日夜轰击塔楼,城墙在石弹反复撞击下逐渐崩裂。

激战 6 个月后,城池终被攻破。海儿汗被生擒,成吉思汗为泄愤,下令将熔化的白银灌入他的耳朵和眼睛,让他在痛苦中死去。城中 3 万康里族守军无一生还,外城的青壮年被强征为 “哈沙尔”(炮灰部队),后续被迫参与其他城池的攻打。此战彻底奠定了蒙古 “抵抗即屠城” 的威慑战术,让中亚诸城闻风丧胆。

玉龙杰赤是花剌子模的旧都,曾是中亚最富庶的城市,商贸繁荣、河网密布,素有 “中亚明珠” 之称。成吉思汗派术赤、察合台、窝阔台三兄弟率军 10 万围攻,但三兄弟因权力分配问题失和,指挥混乱,导致蒙军久攻不下,反而被守军利用复杂的河网地形设伏,损失数千人。

成吉思汗得知后震怒,命窝阔台统一指挥。窝阔台接手后,改变战术,先截断城中水源,再引阿姆河水灌城。汹涌的河水冲垮了城墙根基,城墙轰然崩毁,但守军仍不死心,退入街巷与蒙军展开逐屋厮杀,直至最后一人倒下。破城后,蒙军展开疯狂报复,24 万居民惨遭屠杀,只有掌握技艺的工匠被掳走。为彻底摧毁这座城市,蒙军还故意改道阿姆河,让河水淹没全城,曾经繁华的玉龙杰赤就此从地图上消失。

撒马尔罕是花剌子模的新都,也是帝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城高池深,守军有 4 万精锐骑兵,还配备了战象,防御实力雄厚。成吉思汗亲率大军围攻,他深知硬攻伤亡太大,于是想出毒计:驱赶着从周边城池掳来的 10 万俘虏作为 “肉盾” 冲在前面,让撒马尔罕守军投鼠忌器。同时,500 具回回炮一字排开,单日发射上千枚石弹,对城墙进行饱和轰击。

守军见蒙军势大,4 万骑兵出城决战,试图打破包围。但蒙古骑兵凭借精湛的骑射技术和灵活的战术,将敌军分割成小块逐个围歼,4 万骑兵几乎全军覆没。失去主力后,撒马尔罕守军无心抵抗,部分贵族开城投降。然而,蒙军并未手软,入城后展开了为期十日的屠城,除了 3 万工匠被留下,其余居民几乎被屠戮殆尽。城中金库被洗劫一空,掠走的财富需要 500 峰骆驼才能运走,更严重的是,蒙军破坏了河中地区的灌溉系统,导致这片曾经的绿洲农业区逐渐荒芜。

这场战役的惨烈,源于一场复仇。此前,察合台的长子在攻打尼沙普尔时战死,察合台的妻子悲愤交加,请求拖雷为其子报仇。拖雷随即率领 7 万蒙军,带着复仇的怒火围攻尼沙普尔。尼沙普尔守军深知蒙军的凶残,拼死抵抗,他们用皮囊装上火油,向攻城的蒙军喷射,试图阻挡蒙军攻势。

拖雷见状,下令蒙军在城外筑造土台,土台高度超过城墙,蒙军登上土台后,居高临下向城中发射箭雨和石弹。经过数日猛攻,城墙被攻破,蒙军蜂拥而入。入城后,拖雷下令不留活口,男女老幼被分批次赶到城外射杀,据《波斯编年史》记载,此次屠杀共造成 174 万人死亡。为了震慑周边城池,拖雷还下令将死者的头颅堆成 12 座高塔,每座塔都高达数丈,远远望去令人毛骨悚然。经此一战,呼罗珊地区人口锐减九成,曾经的繁华之地沦为人间地狱。

基辅是东斯拉夫人建立的罗斯公国的核心城市,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是罗斯文明的象征。拔都率领蒙古第二次西征大军抵达基辅时,先不急着攻城,而是下令焚毁城郊的村庄,断绝基辅的外援和补给,让城中守军陷入恐慌。

待时机成熟,拔都下令用回回炮轰击基辅城墙。这座千年古城的城墙虽坚固,但在回回炮的持续轰击下,逐渐出现裂痕。守将德米特里是位硬汉,他率领残军在城墙缺口处拼死抵抗,甚至在教堂钟楼倒塌、守军伤亡惨重的情况下,仍有数百人跟着他在街巷中展开巷战。

最终,基辅还是被攻破,蒙军入城后纵火焚烧,整个城市陷入一片火海。6 万居民中,只有 200 名掌握技艺的工匠被留下,其余全部惨遭屠杀。基辅的陷落,不仅让罗斯失去了政治中心,更让罗斯文明遭受重创,此后罗斯地区长期处于蒙古的统治之下,文明发展陷入停滞。

这场战役是蒙古骑兵与欧洲重骑兵的首次大规模对决,速不台率领 6 万蒙古骑兵,对阵由波兰王国、日耳曼联军组成的 3 万大军。欧洲联军以重骑兵为主,骑士们身披厚重的铠甲,手持长矛,认为凭借冲击力就能击溃蒙古骑兵。

速不台早已摸透欧洲骑兵的弱点,他采用 “曼古歹战术”(游击战术),先派少量骑兵佯攻,然后假装不敌撤退。欧洲骑士求胜心切,纷纷策马追击,阵型很快变得混乱。此时,蒙古骑兵突然调转马头,利用骑射优势,向混乱的欧洲联军发射密集的箭雨。欧洲重骑兵机动性差,在箭雨下纷纷落马,阵型彻底崩溃。

随后,蒙古骑兵分成数支小队,对溃散的欧洲联军进行分割围歼。战役结束后,战场尸横遍野,蒙古箭簇与骑士的铠甲、残骸混合堆积,场面惨不忍睹。教皇派去的使者亲眼目睹了这一景象,在书信中写道 “尸体堆叠如林,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此战也让欧洲各国对蒙古铁骑产生了深深的恐惧。

拔都率领蒙古大军进攻匈牙利,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集结了 10 万大军,在赛约河沿岸布防,试图阻挡蒙军前进。拔都深知硬拼伤亡太大,于是设计了 “围三缺一” 的战术:先派部分兵力在赛约河上游牵制匈军主力,再派另一支部队在下游结筏潜渡,绕到匈军后方。

蒙军渡过河后,并未立即发动进攻,而是悄悄包围了匈军营地。深夜,蒙军向匈军营地发射燃烧箭,营帐被点燃,匈军陷入混乱。贝拉四世见状,下令全军突围,但拔都早已在突围路线上设下埋伏。7 万匈军在突围过程中,要么坠入冰冷的赛约河淹死,要么被蒙古骑兵追杀。贝拉四世在卫队的拼死保护下,才侥幸逃脱,其余匈军几乎全军覆没。此战过后,蒙古大军长驱直入,兵锋直抵维也纳城郊,东欧平原几乎无险可守。

麦门底司堡是阿萨辛派(伊斯兰教什叶派分支)的核心据点,该派以暗杀闻名,长期控制着波斯地区的部分领土,被称为 “刺客王国”。这座堡垒建在海拔 3000 米的高山上,四周都是悬崖峭壁,只有一条狭窄的小路通往堡垒,易守难攻。旭烈兀率领蒙古大军西征,将剿灭阿萨辛派作为首要目标。

蒙军为攻克这座堡垒,付出了巨大代价。他们先在山脚下筑造营地,然后开始修建盘山栈道,栈道沿着悬崖修建,士兵们冒着生命危险,一点点向前推进。栈道修好后,蒙军将巨型投石机运到山上,对着堡垒的崖壁轰击。但堡垒的防御极为坚固,投石机的攻击效果有限。旭烈兀随即下令使用火药,将火药装在陶罐中,点燃后投向堡垒山门,火药爆炸的威力终于炸开了山门。

堡垒内的 2000 名刺客拼死抵抗,与蒙军展开近身肉搏,最终全部战死。阿萨辛派首领鲁克赖丁见大势已去,选择投降,但旭烈兀担心其日后作乱,还是下令将他处决。此战标志着存在百年的阿萨辛派彻底覆灭,蒙古对波斯地区的统治得以巩固。

巴格达是阿拔斯王朝的首都,也是伊斯兰世界的文化、宗教中心,当时正处于伊斯兰文明的黄金时代,城市繁华,图书馆、学院林立。旭烈兀率领 10 万蒙古大军围攻巴格达,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穆斯塔辛自信城池坚固,又有 7 万守军,拒绝投降。

蒙军先引底格里斯河水灌城,洪水淹没了城外的低洼地区,也冲毁了部分城墙根基。随后,蒙军使用火药爆破城墙,城墙在爆炸声中轰然倒塌。7 万守军虽然拼死抵抗,但在蒙古大军的冲击下,很快溃不成军,大部分战死。哈里发穆斯塔辛被生擒,旭烈兀为了羞辱他,下令将他裹在地毯里,让战马活活踩死。

蒙军入城后,展开了为期七日的屠城,居民死伤无数。更令人痛心的是,城中的图书馆遭到焚毁,数万卷珍贵的典籍、手稿被倒入底格里斯河,河水被染成黑色,流淌了数日。存在 503 年的阿拔斯王朝就此覆灭,伊斯兰文明的黄金时代也随之终结,此后阿拉伯世界再也没能恢复往日的辉煌。

这场战役是蒙古西征的转折点,也是终结点。旭烈兀率主力东归争夺汗位,留下怯的不花率领 2 万蒙古军留守叙利亚。马穆鲁克王朝(埃及的伊斯兰政权)苏丹拜巴尔抓住机会,率领军队北上,与蒙古军在艾因贾鲁展开决战。

拜巴尔深知蒙古骑兵的厉害,采用 “伪撤退” 战术,先派少量骑兵与蒙古军交战,然后假装不敌撤退。怯的不花骄傲自大,认为马穆鲁克军不堪一击,率军追击。当蒙古军进入拜巴尔预设的伏击圈后,埋伏在两侧的马穆鲁克骆驼骑兵突然杀出,骆驼的气味让蒙古战马受惊,阵型大乱。

马穆鲁克骑兵趁机发起冲锋,与蒙古军展开近身厮杀。蒙古军虽然顽强抵抗,但兵力处于劣势,又失去了阵型优势,最终几乎全军覆没,怯的不花战死。此战终结了蒙古向西扩张的势头,马穆鲁克王朝成功阻挡了蒙古大军的步伐,地中海成为伊斯兰世界的屏障,也让欧洲避免了被蒙古铁骑进一步入侵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