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 盐——清末民时的武川矿业(3)
发布时间:2025-10-22 17:30 浏览量:3
食 盐——清末民时的武川矿业(3)
米 刚
武川县地处大青山北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山川秀丽,地貌多姿,地域广阔,地质地形复杂,丘陵山川起伏不平,境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尤以大青山区为甚多。数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征服大自然,开辟矿藏资源,坚韧不拔,自强不息,表现了特有的品格。
现如实记载和反映我县早年对有关煤炭、石棉、云母、食盐、水晶、方铅等矿产的开采历史,存往事之真容,求发展之轨迹,以使后人鉴古察今,继往开来,开辟矿藏,建设武川。现将本县境内最早开发的矿产历史,上限力求追溯到清朝晚期和民国时期,下限直到解放前夕。按矿产种类分别叙述。
据《绥远志略》和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在清朝末期我县就出食盐,而且盐产量较为丰富。因此,在绥远所产盐的旗县中,还明确记载着我县是产盐的其中之列。具体产盐地址,就是我县原第七区达石素淖村。这个村近边处有一个大海子,就在这个海中出产食盐。
这个海处于低洼平坦地带,面积约有10余平方公里。出盐后,流传甚广,方圆百里以外都知道武川达石素淖村的海子里出了食盐,曾一度这个地区熬制食盐十分繁华。
1、采盐方式:食盐的出产不同于其他矿产物,采盐的方式也不同。食盐是蕴藏在海水中的矿质物。据民间传说,过去人们从水中捞取和熬制原盐的方式有好几种。
第一种,是在海边挖下许多小方池塘,头一天将海水放入池塘内,待沉淀住土盐浆或池塘畔已被晒出白土盐面,到第二天或第三天把清水放出去,然后将沉淀住的盐浆水和塘畔的白土盐面进行熬制;
第二种,是人们到海边水浅处,将已被太阳晒出的白土盐面和泥浆直接取上打澄后,拉到家里用大铁锅熬制;
第三种,是直接就从海里打捞盐浆水,经打澄后就地熬制。不管用那种方法,但共同的一点就是必须要经过打澄过滤后用锅进行熬制,而后才可正式制成纯盐。不然,其中有硝不能食用,经熬制才能把硝熬去。
过去人们的食盐比较困难,到外地或进城里购买,交通不便,距城市较远。自从出盐后,当地人们喜出望外,因为这个地方正处于牧区地带,大小牲畜(尤其是牛、羊、骆驼)数量很多,因而牧业用盐数量非常大。所以熬制出的食盐不仅人可以食用,还要供给附近地区的牛、羊、骆驼啖盐(就是让畜舔盐),每年要啖1到2次,能使牲畜肯吃草料,达到膘肥体壮。
所以多数人也来此处熬制食盐。牲畜用盐同样要经过熬制后方可使用。因此,时在盐海附近几十里甚至百里以外的人也要来熬制食盐,许多人把熬制食盐成为一种正式劳动职业。
2、管理形式:从清末民初开始出盐以来,一直是民间自发采挖和土法熬制,未形成一种组织形式或是有组织的集体采挖,而只是独家独户或几个人合伙自发采挖和熬制,规模也不大。
因此,政府部门就未专门设立过管理机构。据群众谈,只是到了春夏秋季,在熬制食盐人较多的季节里,有县衙门的地矿分局和县府的建设局曾派人来维持过秩序,并规定些有关条款制度,让大家按照规定下的条款制度有秩序地进行生产熬制。
3、生产阶段:根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和民间反映,达石素淖村的海子出盐后,可分为3个阶段,即:清末时期为初期生产阶段,大约全年产食盐10—15吨左右;到民国10年(1921年)后,在这20 余年的时间里,正是出盐旺盛阶段,大约年产量15--20吨左右;直到民国30年(1941年)期间,食盐生产量开始下降,年产量仅是5--6吨之间。
延续到民国38年(1949年)时,出盐量甚少,遂已无人熬制,从此再无人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