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脑梗高发,问题出在哪?警惕:几大脑梗“雷区”千万别踩

发布时间:2025-10-14 16:11  浏览量:4

每年最期盼的国庆长假已经过去了,但这个假期除了聚餐,就是忙着“抢救”亲戚了。

先是60岁的三伯骑电动车去买馒头摔了一下,竟然出现了轻微脑出血,医生说其实摔得不重,但他的血管本身就不好,好在出血量不大。接着是刚过完70大寿的大伯,起床后嘴歪眼斜、手抖、抽搐着躺在地上,身子直得掰也掰不过来,送去了医院,医生说是脑梗。

医生说:假期才刚过半,就送来好几个脑梗病人了,这数量比平时几乎翻番。

为何国庆长假成了脑梗这类疾病的高发期?

今年的国庆和中秋连在一起,聚餐很多,有些人接连好几天都在吃吃喝喝的路上,这对于血管状况本身就不好的人来说,简直就是毁灭性的“作死”。

1、“血管垃圾”急剧增加

聚会的餐桌上,往往摆满了各种红烧肉、扣肉、烧烤、海鲜等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短时间内大量摄入这些食物,会导致血液中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水平急剧升高。

这些物质如同“血管垃圾”,会附着在血管壁上,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对于本身血管就存在斑块的患者来说,血脂的骤升会使斑块变得不稳定,极易破裂。一旦斑块破裂,会迅速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从而引发脑梗。

2、血压“过山车”

高盐饮食是国人的普遍习惯,尤其在节日期间,各种腌腊制品、酱料、重口味菜肴更是让盐分摄入严重超标。钠摄入过多,会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血压的剧烈波动,对血管壁的冲击力巨大,容易损伤血管内皮,为血栓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假期的放纵很可能导致血压失控,成为脑梗的直接诱因。

3、血糖不稳定

节日期间,除了正餐,各种甜点、含糖饮料、水果也是源源不断。高糖分的摄入不仅会升高血糖,还会在体内转化为脂肪,进一步加重血脂异常。血糖的剧烈波动同样会损害血管,增加血液的粘稠度,使血流速度减慢,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假期,意味着从规律的朝九晚五中解放出来。许多人选择“报复性”熬夜,通宵打牌、聚会,然后一觉睡到中午。这种看似“放松”的行为,实则是对身体节律的严重破坏。

1、生物钟的紊乱

人体的生理活动,包括激素分泌、血压波动等,都受到生物钟的精密调控。而熬夜会导致交感神经持续兴奋,使血压在夜间也维持在较高水平,失去了正常的“勺形”节律。这不仅加重了心脏和血管的负担,还使得清晨血压高峰期的风险被进一步放大。脑梗的发病时间恰好多在凌晨或清晨,这与生物钟紊乱导致的血压异常密切相关。

2、“隐性”的疲劳与脱水

熬夜看似是“多出来”的时间,实则是在透支身体的能量。长期的睡眠不足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降低,血管内皮功能受损。更危险的是,人们在娱乐时常常忘记喝水,而这会导致血液粘稠度显著增加。粘稠的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缓慢,如同拥堵的河流,极易形成血栓。这种因脱水导致的血液浓缩,是节日期间脑梗的一个重要诱因。

节日期间,人们的情绪波动往往比平时更为剧烈。久别重逢的喜悦、家庭聚会的温馨、牌桌上的输赢、旅途中的拥堵……这些“大喜”与“大悲”交织在一起,对心脑血管系统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1、“大喜”伤身

兴奋、激动等情绪会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导致心跳加快、血压骤升。对于血管弹性差、有硬化斑块的人来说,这种突然的血压冲击可能导致斑块破裂或血管痉挛,诱发脑梗。临床上,不乏有老人在见到久别的孙辈、或是在牌桌上“胡了一把大牌”后,突然倒下的案例。

2、“大悲”与“暴怒”更危险

相比于喜悦,愤怒、焦虑、悲伤等负面情绪对血管的伤害更大。这些情绪会引起强烈的血管收缩,导致血压急剧升高,甚至诱发血管痉挛。长时间的负面情绪还会导致体内炎症反应增强,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家庭聚会中,因琐事争吵、旅途中心情烦躁,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是一个看似微小却极其致命的问题。许多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的患者,在节日的忙碌和兴奋中,常常会忘记按时服药,或者因为“感觉良好”而自行停药。这种做法无异于将自己置于悬崖边缘。

降压药、降糖药、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等,是维持心脑血管系统稳定的“生命线”。一旦中断,血压、血糖会迅速反弹至危险水平,血液也重新回到高凝状态。在假期其他高危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脑梗的发生概率会成倍增加。

所以,作为家属,平时一定要多提醒身边有慢性病基础的人,一定要按时服药,保持良好的饮食作息习惯,一旦出现什么不舒服或者异常,尽早告诉身边人,以便能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