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岁男子晨起,脑梗离世,医生:晨起不做几件事,或加大脑梗风险

发布时间:2025-05-26 12:42  浏览量:12

夜色未退的清晨,闹钟响起,城市还未苏醒。可就在一户普通人家中,一位年仅51岁的男子倒在了床边,紧紧皱着眉头,双手无力垂落。他的家人惊慌呼救,但最终迎来的却是令人心碎的消息:脑梗离世。

身体并无大病,生活也算规律,为何偏偏在这个“万物复苏”的时刻,生命戛然而止?晨起的某些习惯,竟然暗藏杀机?

难道只是“一早起床”而已,也会要命?到底是哪几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可能把人一步步推向深渊?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某个区域的血流突然中断,导致脑细胞因缺氧而坏死的疾病。它像个无声的“潜伏者”,往往在人最放松的时候突然袭来,尤其是清晨,成为高发时段之一。

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因脑卒中导致死亡的人数超过200万,其中脑梗占比高达70%以上。但鲜有人知道,晨起时的某些动作或习惯,是这场灾难的“引爆点”

脑梗,为何总爱清晨“偷袭”?

老百姓常说:“人一过五十,命门就靠养。”这话虽土,却句句见血。研究发现,清晨4点到10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活跃的时间段,血压、心率容易波动,血液黏稠度也有所上升——简单说,就是“血流变慢、血管更脆”。

这就如同一根本来就有裂纹的水管,突然水压猛增,炸裂只是分分钟的事。

而更“要命”的是,很多人晨起时的一些下意识动作,无形中给了这个“定时炸弹”一个扳机。

晨起不做的四件事,看似小事,实则大祸

第一件:猛地起床

“叮铃铃”一响,不少人像被电击一般从床上弹起,仿佛起晚了就要错过全世界。殊不知,这一“弹”可能会让血压瞬间飙升30%

根据《中华心脑血管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高血压患者清晨突然坐起,脑血管破裂风险比平时高出2.7倍。特别是北方冬季清晨,室温骤冷,血管本就收缩,再来个“瞬间起立”,就像拔河比赛中,绳索突然被猛拽一样,极易导致血管断裂或血栓脱落。

第二件:空腹喝冷水

不少人习惯早上起来先灌一大口水,可水温却冰凉刺骨。冷水入腹,不仅刺激胃,还会导致血管急剧收缩。有研究指出,冷刺激可能激活血管收缩反应,导致血压波动,对于本身血管弹性差的人来说,这种刺激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尤其是东北、内蒙古等地的冬季早晨,这种冷刺激更为明显,是脑梗高发的重要诱因。

第三件:立刻如厕用力排便

“早起一泡尿,一天没烦恼”,这话虽说得轻松,但若方式不对,反倒可能惹祸上身。许多中老年人晨起如厕时会用力过猛,尤其是长期便秘者更易如此。

英国牛津大学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指出,排便时屏气用力,会导致胸腔压力骤增,进而引发心脑血管供血不足。就像给已经老化的管道突然加压,极易造成“爆管”。

第四件:起床后立刻运动

“晨练强身”固然没错,但如果不热身、不适应气温变化、空腹运动,反而可能造成低血糖、血压骤降,甚至诱发心律失常。

美国心脏学会的一项研究强调,清晨空腹剧烈运动者发生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概率比正常人高出1.8倍。在我国南方多湿气重的地区,清晨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也较高,晨练时吸入过多,会加重血管负担。

清晨这一刻,人体到底发生了什么?

从生理学角度看,清晨是人体内皮功能最差、血压波动最大的阶段。哈佛大学医学院曾指出,交感神经在清晨迅速启动,刺激肾上腺素大量分泌,使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这就好比一辆老旧汽车,在寒冷清晨猛一打火,发动机过载,极易熄火。

此外,国内北京协和医院2024年发布的一项大数据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晨起2小时内,是中老年人脑梗的高发窗口期,占全天脑梗发作率的42%。这种时间上的集中爆发,绝非偶然,而是人体生理节律与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理与生活习惯,也是一把“隐形刀”

在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由于空气稀薄、氧气含量低,血液黏稠度本身就高,晨起脑梗风险更甚。而在南方潮湿多雨的城市如广州、长沙,冬季晨间湿冷,会加剧血管收缩,诱发卒中的概率也有所上升。

反观北方,虽然气候干燥,但冬季寒冷,室内外温差大,若起床不注意保暖容易造成血压骤升。

从生活习惯看,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居民喜食高盐、高油饮食,若再加上清晨不吃早餐、空腹忙碌,容易造成血糖血压双低,增加脑部供血负担。

“早起不吃饭,饿坏老心肝”,这句话其实背后隐藏的是血糖骤降带来的脑部能量供给不足。

脑梗的“信号灯”,你读懂了吗?

其实,在脑梗发生之前,身体往往会发出一些微妙的“求救信号”。比如:

清晨突发手脚麻木、说话口齿不清、眼前发黑、单侧肢体无力

这些症状往往在几分钟内消失,很多人误以为是“睡觉压到了”“蹲久了麻了”。可医学上,这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就像交通信号灯中的“黄灯”,意味着极高概率在未来数小时到数天内发生严重脑梗

晨起保命的“软启动”,阳寿能延十年

与其事后抱憾,不如事前调理。起床前躺一分钟、坐一分钟、站一分钟的“333法则”,被多国医学机构推荐为最安全的起床方式。类似电脑的“软启动”,避免血压突变。

此外,晨起后先喝一杯温水,轻轻按摩太阳穴与颈部,有助于血液循环。穿衣保暖,尤其是保护好脖子、脚踝,可防止寒气入体,避免血管收缩。

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表明,晨起后做几组缓慢的深呼吸、简单拉伸,能有效调节交感神经激活程度,降低心脑血管风险。

脑梗虽猛,调理得法可避之

脑梗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细节处的防范。一个温水杯、一双厚袜子、一分钟起床缓冲、一次简单拉伸,也许就能换来一场危机的化解。

“命不是用来拼的,是用来养的。”中国人讲究顺时而动,晨起时,人刚从“阴”转“阳”,气血尚未流畅,若操之过急,等同拔苗助长,反伤其根。

参考文献:

[1]王立祥, 李庆, 等. 脑卒中中国防治现状的流行病学分析[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4, 57(4): 241-248.
[2]北京协和医院卒中防控研究组. 中国中老年人群脑卒中高危因素分析[J]. 中国卒中杂志, 2024, 19(2): 105-112.
[3]美国心脏协会. 清晨运动与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研究报告[N]. 健康时报, 2024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