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院士:气温降低,吃完降压药后,请务必警惕这6个隐患

发布时间:2025-10-16 18:28  浏览量:5

本文177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每年一到换季,后台总有不少读者留言:“天气一冷,血压就飙升,吃了降压药还是不稳,这是怎么回事?”

确实,秋冬季节是高血压人群最容易“出事儿”的时候。张文宏院士曾在公开演讲中提醒,寒冷天气不仅容易诱发呼吸道感染,还会让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压力骤增,增加脑卒中、心梗等重大疾病风险

那问题来了:气温骤降时,吃降压药还有哪些容易被忽视的隐患?今天,我们就来系统讲讲这个话题,希望对每位服药的朋友都有帮助。

先来讲个大家都能听懂的原理。

寒冷刺激会让血管收缩、心率加快,血压自然就上去了。这就像你把水龙头口收窄,水压自然变大。尤其是清晨和夜间,是血管最“脆”的时候,稍一刺激,就可能引发血压波动。

研究显示:冬季高血压患者的平均收缩压比夏季高5-10mmHg,部分老年人甚至高出15mmHg以上。

所以,别以为药吃了就万事大吉,季节变化时,药效可能“跟不上节奏”

不是药不好,而是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环境、身体变化对药效的影响。以下这6个“隐患”,请你逐条对照,看看有没有踩雷。

1.空腹吃药,低血压晕倒

有些降压药在空腹状态下吸收快、作用猛,尤其是硝苯地平缓释片、贝那普利这类药物。

如果你早上没吃东西就吃药,很可能出现体位性低血压,也就是一站起来就头晕、眼前发黑,严重时甚至摔倒。

建议:降压药多数应在餐后30分钟服用,用温水送服,避免空腹直接吃。

2.擅自加量,反而更危险

不少人看到血压升高了,第一反应是:“是不是药不够了?我多吃半片。”

但你要知道,降压药的调整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自己随意加量,很容易导致血压忽高忽低,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

药物需要时间建立稳定浓度,擅自加量只会打乱节奏

3.忽略夜间血压变化

很多人只在白天测血压,结果总觉得“控制得不错”。但实际上,夜间血压升高才是“隐形杀手”

医学上称之为“夜间高血压”,是导致脑出血、心衰的重要元凶之一。特别是老年人,如果夜里排尿次数多,还容易因为低血压跌倒。

建议:晚上睡前测一次血压,有需要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长效降压药

4.不防寒,药效全打折

你穿得少、手脚凉,血管就收得紧,不管你吃什么药,血压都不容易降下来

张文宏院士在采访中也反复强调:高血压患者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颈、手脚和腹部,别让冷空气钻了空子

所以,防寒保暖,是控制血压的“隐形降压药”

5.感冒后乱吃药,血压飙升

秋冬季节感冒高发,很多人随手吃点感冒灵、速效救心丸,但你知道吗?不少感冒药含有伪麻黄碱,会升高血压。

如果是本来就血压不稳的人,感冒时乱吃药,很可能诱发高血压危象,甚至脑出血

建议:感冒时用药需慎重,最好提前咨询医生或药师。

6.忽视慢性病联动效应

秋冬不仅是高血压的“爆发季”,也是糖尿病、心衰、慢阻肺等慢病复发的高峰期。

这些慢病之间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血压控制不好,心脏也受不了;血糖失控,血压更难稳。

所以,降压药只是基础,整体健康管理才是关键。定期体检、查血脂、查肾功能、心电图,一个都不能落。

说了这么多隐患,最后再给大家总结几个实用建议,让吃药更安心:

1.定时定量服药,不擅自加减
确保血药浓度稳定,比什么都重要。

2.坚持监测血压,记录在册
每天固定时间测两次,观察波动规律。

3.注意饮食结构,减少钠盐摄入
多吃蔬果、控盐控油,是天然的“辅助降压药”。

4.适当运动,别做“冬眠动物”
即使天气冷,也要坚持活动,哪怕是在室内走动。

5.定期复诊,关注药物副作用
尤其是年纪大、病程长的患者,务必定期查肝肾功能、电解质水平。

写在最后

高血压不是“吃药就完事儿”的病,它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慢性战斗。尤其是在气温变化剧烈的秋冬季,每一个小细节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把对血压的管理,变成一种生活习惯,而不仅仅是吃一片药,那才是真正的长期稳压之道。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把降压药吃得更安心,把血压控制得更稳妥。

参考资料: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0年修订版)》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

张文宏.《秋冬季节慢病管理策略讲座》,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