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赔掉74亿,华谊兄弟的溃败,从背刺周星驰的时候,就已经注定
发布时间:2025-10-16 08:43 浏览量:5
在电影行业的跌宕起伏中,华谊兄弟的坠落堪称教科书级案例。这家曾以《甲方乙方》《天下无贼》等经典作品奠定江湖地位的公司,却在短短四年间赔掉 74 亿,市值蒸发超 90%。而这一切的导火索,竟是 2013 年那场看似精明的 “背刺”—— 对华谊而言,省下的 8000 万分红,最终成为压垮骆驼的第一根稻草。
一、票房分成之争:省下 8000 万,输掉整个江湖
2013 年,华谊兄弟与周星驰合作的《西游・降魔篇》以 12.46 亿票房刷新国产电影纪录。双方曾达成口头协议:票房超 5 亿后,周星驰可获 8000 万分红及 12 亿票房产生的 8602 万上浮收益。但在结算时,华谊以 “未签正式合同” 为由拒绝支付,即便周星驰拿出邮件、短信等证据,法院仍判定 “口头约定不具法律效力”。
这场纠纷的影响远超金钱层面。当 “连周星驰都敢坑” 的传闻传遍影视圈,华谊的信誉大厦开始崩塌。导演陈国富曾私下表示:“圈子里都在说,华谊的合同能不签就别签。” 此后,冯小刚、徐峥等核心导演逐渐减少合作,华谊从 “导演摇篮” 沦为 “孤家寡人”。
反观周星驰,2016 年携《美人鱼》卷土重来,以 33.92 亿票房创下纪录。更讽刺的是,该片投资方中没有华谊的身影 —— 那个曾经被华谊 “算计” 的人,用实力证明了内容的价值。
二、资本迷局:对赌协议下的饮鸩止渴
失去创作根基的华谊,开始沉迷资本游戏。2015 年,王中军豪掷 10.5 亿收购冯小刚的东阳美拉 70% 股权,签下对赌协议:未来五年净利润需达 7.7 亿,否则冯小刚需现金补足。同一时期,华谊以 7.56 亿收购东阳浩瀚 70% 股权,绑定李晨、冯绍峰等明星的未来收益。
这种 “买人不买项目” 的操作,让华谊的财报一度光鲜亮丽。2016 年,东阳美拉贡献净利润 1.05 亿,刚好完成对赌目标。但这种繁荣是虚假的 ——2018 年冯小刚的《手机 2》引发舆论风暴,导致华谊股价暴跌,直接损失超 50 亿。更致命的是,对赌协议到期后,东阳美拉估值从 15 亿缩水至 5 亿,华谊最终以 3.5 亿贱卖给阿里影业。
资本运作的反噬还体现在商誉减值上。2018 年,华谊计提商誉减值 13.9 亿;2019 年,这一数字飙升至 39.78 亿。曾经支撑利润的 “商誉”,如今成了吞噬现金流的黑洞。
三、信任崩塌:从行业标杆到 ST 公司
华谊的溃败,本质是信任体系的全面崩塌。2018 年《八佰》因技术原因未能上映,华谊紧急启动 “卖资产求生” 模式:王中军拍卖毕加索画作《盘发髻女子坐像》,套现 1.7 亿补窟窿;2020 年,华谊将旗下影院以 23 亿卖给万达,彻底退出放映端。
这种 “拆东墙补西墙” 的做法,让投资者失去信心。2020 年,华谊股价跌破 2 元,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 华谊)。更令人唏嘘的是,曾经的 “兄弟连” 纷纷出走:黄晓明减持股份,李冰冰成立个人工作室,邓超孙俪夫妇转向其他影视公司。
在内容端,华谊的作品质量也一落千丈。2021 年的《侍神令》投资 2.5 亿,票房仅 2.7 亿;《摇滚藏獒 2》更是血本无归。有业内人士评价:“华谊现在拍的不是电影,是财务报表。”
四、启示:在资本狂欢中,内容永远是最后的底牌
华谊的教训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电影行业,资本可以制造泡沫,但无法创造价值。周星驰用《美人鱼》证明,真正的票房号召力来自观众对内容的认可;而华谊用 74 亿亏损证明,当一家公司不再敬畏创作,终将被市场抛弃。
如今的华谊,正在艰难自救。2023 年,王中军提出 “去电影化” 战略,试图转型文旅产业。但无论战略如何调整,有一点是明确的:电影行业的根基永远是好故事,而不是资本游戏。当华谊重新学会尊重内容、尊重创作者时,或许才有机会迎来真正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