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穿越戈壁的 “凿空者”,打开中原与西域的千年通道
发布时间:2025-10-12 12:17 浏览量:6
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一位名叫张骞的年轻郎官挺身而出,接下了汉武帝赋予的艰巨使命——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他或许不曾想到,这一去便是十三年,其间历经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却也由此开辟了一条贯通东西的传奇之路,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进程。他的故事,是一部关于勇气、坚韧与开拓的史诗。
张骞挺身而出,主动要求出使西域
张骞生活的汉武帝时期,汉朝已不是汉初 “和亲避战” 的弱国 —— 经过文景之治的积累,国库充足,军队强盛,但北方的匈奴始终是心头大患。匈奴骑兵常常南下劫掠,不仅抢走粮食和人口,还控制了中原通往西方的必经之路。汉武帝听说,在匈奴西边,有个叫 “大月氏” 的部落,曾被匈奴打败,国王的头颅甚至被匈奴单于做成了酒器,大月氏人对匈奴恨之入骨,却无力复仇。
“既然都恨匈奴,为什么不联合他们?” 这个念头让汉武帝立刻决定:派使者去寻找大月氏,建立 “抗匈联盟”。可这个任务,谁来接?要知道,当时没人知道大月氏具体在哪,从长安到西域,中间要穿过匈奴的领地,一旦被抓住,轻则沦为奴隶,重则丧命。满朝文武沉默时,年轻的张骞站了出来。
张骞当时只是个 “郎官”(类似皇帝的侍从),没什么名气,却有一股敢闯的劲。他带着汉武帝的期望,还有一个叫甘父的匈奴人(作为向导和翻译),以及十几名随从,悄悄离开长安。可刚走出河西走廊,就撞上了匈奴的骑兵 —— 他们果然被俘虏了。
刚走出河西走廊,张骞和随从就撞上了匈奴的骑兵 ,他们被俘虏了
匈奴单于知道张骞的使命后,又气又好笑:“我派使者去南越,汉朝会让他过吗?你想越过我的地盘去找大月氏,简直是做梦!” 但单于没杀他,反而想软化他:给张骞娶了匈奴妻子,还让他放牧牛羊,想让他慢慢忘记汉朝的使命。这一留,就是 11 年。
11 年里,张骞从 27 岁的青年,变成了 38 岁的中年人。他穿着匈奴人的衣服,说着匈奴人的话,妻子还给他生了孩子,看起来和普通匈奴人没什么两样。但没人知道,他一直把汉武帝给的汉节藏在怀里 —— 那根节杖上的牦牛毛都快掉光了,可他始终没丢。他在等一个机会,一个能继续西行的机会。
张骞从 27 岁的青年,变成了 38 岁的中年人,可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在等一个能继续西行的机会。
公元前 127 年的一天,匈奴的看管突然松了 —— 原来匈奴内部发生了混乱,没人顾得上监视张骞。张骞抓住这个机会,带着甘父和几个随从,偷偷骑上快马,朝着西方狂奔。他们没敢带妻子(怕连累她),也没带多少干粮,只想着尽快逃离匈奴的地盘。
可接下来的路,比面对匈奴骑兵更可怕。他们要穿越 “塔克拉玛干沙漠” 的边缘 —— 当时中原人叫它 “死亡之海”。白天,太阳把沙子晒得滚烫,脚踩上去像踩在火上;晚上,气温骤降到零下,冻得人直打哆嗦。更可怕的是缺水,他们只能靠喝骆驼尿、嚼草根解渴,有几个随从因为渴和累,倒在沙漠里就再也没起来。
甘父是个擅长射箭的人,一路上,他靠着射天上的飞鸟、地上的野兽,给大家补充食物。就这样,他们走了几十天,终于走出了沙漠,来到了一个叫 “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国家。
大宛国王早就听说过东方有个强大的汉朝,只是没见过汉朝使者。看到张骞拿着汉节赶来,又惊又喜,赶紧设宴招待。张骞说明来意:“我要去大月氏,希望大王能帮我指路,等我完成使命,汉朝一定会用重金感谢您。” 大宛国王很爽快,派了向导和马匹,送张骞去大月氏。
可到了大月氏,张骞却失望了。原来大月氏被匈奴打败后,迁到了阿姆河流域,这里土地肥沃,百姓过得很安逸,早就不想再和匈奴打仗了。张骞反复劝说了几个月,大月氏国王始终不愿意结盟。张骞没办法,只好决定返回长安 —— 虽然没完成 “抗匈联盟” 的使命,但他在西域走了很多国家,看到了葡萄、苜蓿、骆驼、汗血马,还知道了西域的地理和风俗,这些都是中原人从来没听过的新鲜事。
返回的路,张骞没敢再走原路(怕被匈奴抓住),可没想到,还是在羌人的地盘上遇到了匈奴骑兵,又被俘虏了。这次匈奴单于还是没杀他,只是把他和后来找到的妻子一起软禁起来。幸运的是,一年后,匈奴单于去世,内部又乱了起来,张骞带着妻子和甘父,再次趁机逃跑,终于在公元前 126 年,回到了长安。
张骞第二次被俘
出发时 13 人,回来时只剩张骞、甘父和妻子 3 人;出发时 27 岁,回来时 40 岁。张骞手里的汉节,已经断了好几截,牦牛毛也掉光了,可他终于把西域的消息带回了长安。汉武帝听说张骞回来,亲自出城迎接,听完他的讲述,惊叹道:“原来西方还有这么多国家!”
汉武帝听说张骞回来,亲自出城迎接
第一次出使虽然没达成结盟目的,但张骞带回来的西域情报,让汉武帝眼前一亮 —— 他意识到,西域不仅能用来对抗匈奴,还是一片充满机遇的新天地。公元前 119 年,汉武帝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的任务变了:不是找盟友,而是和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让他们归附汉朝。
这次出使,张骞的 “排场” 大多了 —— 他带了 300 多人,600 多匹战马,还有上万头牛羊,以及大量的丝绸、金币。汉武帝还封张骞为 “中郎将”,让他有足够的威望和西域国王打交道。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他被封为 “中郎将”。带了 300 多人,600 多匹战马,还有上万牛羊,以及大量的丝绸、金币
张骞先到了乌孙国(今哈萨克斯坦境内)。乌孙国当时正和匈奴有矛盾,张骞趁机劝说乌孙国王:“汉朝愿意和乌孙结盟,还能送公主来和亲,以后匈奴再敢欺负你们,汉朝会出兵帮忙。” 乌孙国王虽然没立刻答应,但派了使者跟着张骞回长安,想看看汉朝到底有多强大。
接着,张骞又派手下的人,分别去了大宛、大月氏、大夏(今阿富汗境内)、安息(今伊朗境内)等国。这些使者带着汉朝的丝绸和礼物,向各国国王介绍汉朝的富庶和强大,邀请他们派使者去长安。
一年后,张骞带着乌孙使者回到长安。乌孙使者看到长安的繁华、汉朝的军队,彻底服了,回去后立刻劝乌孙国王和汉朝结盟。后来,乌孙国真的娶了汉朝的公主,成了汉朝对抗匈奴的重要盟友。
丝绸之路打开后,繁华的长安街道
更重要的是,张骞派出去的使者,也陆续带着西域各国的使者回到长安。从此,中原和西域的交流彻底打开了:西域的葡萄、苜蓿、胡萝卜、核桃、汗血马,源源不断地传到中原;中原的丝绸、瓷器、铁器、造纸术,也通过西域,传到了西方。这条连接东西的路,后来被人们称为 “丝绸之路”。
公元前 114 年,张骞病逝于长安,享年 51 岁。他一辈子两次出使西域,走了几万里路,吃了无数苦,虽然没能亲眼看到丝绸之路的鼎盛,但他用一生的时间,“凿空”(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通道,让东西方的文明,第一次有了真正的交流。
今天,当我们提起 “丝绸之路”,总会先想到张骞。他的故事之所以能流传两千年,不是因为他打了多少胜仗,而是因为他身上有三种让人敬佩的品质:
张骞纪念馆
第一种是 “敢闯未知的勇气”。在没有地图、没有向导,甚至不知道目的地在哪的年代,他敢带着十几个人走进戈壁沙漠,面对匈奴的威胁、沙漠的死亡,从来没放弃过。这种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的勇气,在任何时代都值得尊重。
第二种是 “坚守使命的执着”。被匈奴俘虏 11 年,有了妻子和孩子,生活看似安稳,可他始终没忘记汉武帝的使命,始终把汉节藏在怀里。这种 “不忘初心” 的执着,让他从一个普通使者,变成了改变历史的人。
第三种是 “连接文明的智慧”。张骞不是靠武力征服西域,而是靠礼物、诚意和交流,让西域各国了解汉朝,也让汉朝了解西域。他用 “和平交流” 的方式,打开了东西方文明的大门,这种智慧,比战争更有力量。
如今,丝绸之路早已不再是古代的商道,而是变成了 “一带一路” 倡议下,连接世界的桥梁。但不管时代怎么变,张骞那种 “敢闯、敢拼、敢连接” 的精神,始终是我们面对未知、开拓未来的力量。就像两千多年前,他手持汉节走出长安时那样 —— 只要心怀坚定,哪怕前路是戈壁沙漠,也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一条连接世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