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兵拼到节度使!他擒方腊 守太原9个月,童贯跑了他带儿子跳河
发布时间:2025-10-12 14:39 浏览量:6
水浒瞎编他是奸臣!
真实王禀是大宋硬茬:擒方腊、守太原9个月,童贯跑了他带儿子跳河殉国
从小兵拼到节度使!
王禀擒方腊立大功,抗金拒降吃铠甲,太原城破宁死不做金国人
大宋尽出童贯这号逃兵!
王禀硬扛金军250天,朝廷忙着议和,他却带儿子投河守大宋的脸
北宋忠烈王禀:从行伍小兵到太原殉将的一生
咱们先聊聊王禀的家世,别看他后来是从基层当兵一步步往上爬,祖上可是真有来头 —— 东晋那大名鼎鼎的丞相王导,算下来是他第二十七辈爷爷。不过到了北宋,王家早没了当年门阀世家的气派,没了 “王与马,共天下” 的风光,传下来的就只剩一个 “忠” 字。
王禀的爷爷叫王珪,也是北宋的武将,当年守边境抗西夏,最后战死在沙场,连尸骨都没能完整运回来。那时候王禀才五六岁,跟着母亲在开封的小院子里生活,母亲常拿着爷爷留下的旧佩刀跟他说:“你爷爷是为了守大宋的土死的,你将来要是当兵,也得像他一样,不能丢王家的脸。” 小王禀那时候不懂太多大道理,就攥着小拳头点头,心里记着 “守土”“不丢人” 这几个字,这也成了他一辈子的根。
王禀长大以后,没靠祖上的名头找关系,直接就进了开封的军营当小兵。那时候的北宋,表面上看着太平,其实内里早空了 —— 宋徽宗忙着搞花石纲,把江南的奇石异木往开封运,老百姓被逼得家破人亡;朝堂上童贯、蔡京这些人掌权,要么贪钱要么邀功,军营里更是乌烟瘴气,不少官是靠送礼、走后门上来的,真能打的没几个。王禀就不一样,他不钻营、不耍滑,就靠实打实的本事,冬天天不亮就起来练刀枪,冻得手裂了口子,裹块布接着练;夏天练射箭,晒得皮肤脱皮,也没喊过一声苦。有回老兵故意刁难他,让他一个人扛十捆兵器,别的小兵都替他抱不平,他却笑着说:“扛就扛,多练练还能长力气,将来打仗用得上。” 就这么踏实能吃苦,没几年就从普通小兵升成了校尉,手里管着几十号人,手下的兵都服他 —— 因为他从不搞特殊,有粮先给士兵吃,有危险自己先上。
一、宣和元年:凭战功熬出头,当上 “步军都虞候”
到了宣和元年(1119 年),王禀已经在军营里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从校尉升到了统领,打过不少小仗 —— 要么是去地方剿土匪,要么是守边境打退小股辽兵,每回都立了功,名声慢慢传到了京城。
这年秋天,朝廷要选步军都虞候,这个官不算小,管着京城的步军,相当于现在的京城卫戍部队长官之一。当时不少人盯着这个位子,有的托关系找童贯,有的送银子给蔡京,就王禀没动静,还在军营里带着士兵训练。有天童贯让人把他叫到府里,童贯穿着锦缎袍子,坐在太师椅上,端着茶慢悠悠地说:“王统领,步军都虞候的位子,你想不想要?” 王禀站得笔直,说:“下官想,但下官想靠战功得,不想靠别的。” 童贯愣了一下,没想到他这么直接,又说:“你倒是实在,不过这官场上,光靠战功可不够。” 王禀接着说:“下官是军人,军人的本分是打仗守疆土,不是钻营求官。要是靠钻营当上了官,手下的兵也不服,将来打仗也没人肯拼命。”
童贯虽然心里觉得他 “不懂事”,但也知道王禀能打,而且没什么黑料,要是不用他,底下人也会说闲话。后来朝廷议了好几次,最终还是定了王禀 —— 除了婺州观察使,兼任步军都虞候。
受封那天,王禀去皇宫见宋徽宗,宋徽宗穿着龙袍,坐在龙椅上问他:“朕让你当步军都虞候,你能管好京城的步军吗?” 王禀跪下,头也不抬地说:“臣能!臣定当管好士兵,不让京城出半点乱子,要是出了乱子,臣愿以死谢罪!” 宋徽宗听了高兴,赏了他不少绸缎银子。王禀出宫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街上的灯笼亮着,他手里攥着赏下来的银子,心里想的不是自己熬出头了,而是以后更得尽心,不能辜负了这份信任,更不能丢了王家 “忠” 的名声。
从那以后,王禀更忙了,每天天不亮就去军营查岗,夜里还得巡逻到半夜,京城的步军被他管得整整齐齐,没人敢偷懒耍滑。有回京城闹小偷,半夜偷了百姓家的东西,王禀听说后,亲自带着士兵去查,查了三天三夜,终于把小偷抓住了,还把赃物还给了百姓。百姓们都夸他 “好官”,他却笑着说:“这是我该做的,保护百姓,本来就是军人的本分。”
二、宣和三年(上):剿方腊先破湖州,硬刚方七佛
宣和二年(1120 年)冬天,睦州(现在的浙江杭州淳安)出了大事 —— 方腊举事造反了。为啥造反?还不是宋徽宗搞花石纲搞的。那时候官府为了给皇帝运奇石,到处拆老百姓的房子、抢老百姓的钱,方腊是个漆园主,家里的漆树被官府砍了,钱也被抢了,实在活不下去,就聚了几百个老百姓,喊着 “杀贪官、救百姓” 的口号反了。没几个月,就聚了几十万兵,打下了睦州、歙州(现在的安徽黄山)不少县城,老百姓被逼得走投无路,都跟着他造反,义军的势头越来越猛。
宋徽宗这才慌了,赶紧派童贯带着十五万大军去平叛,童贯知道王禀能打,就点了他当先锋,让他带着两万兵先南下。王禀接到命令,当天就收拾行李,跟手下的兵说:“方腊造反,看着是救百姓,其实打起来还是老百姓遭殃,咱们得快点去,多救一个百姓是一个。”
宣和三年(1121 年)正月,王禀带着兵到了湖州(现在的浙江湖州),这时候方腊的部将方七佛已经带着三万义军占了湖州城外的据点,正准备攻湖州城。方七佛是个大个子,手里拿着一把大刀,站在据点的城墙上喊:“宋兵们,你们帮着昏君欺负百姓,现在赶紧投降,不然等我打下湖州,把你们一个个都砍了!”
王禀也不跟他废话,站在阵前,手里提着长枪,大声回:“你少胡说!百姓受苦,罪在贪官,不在大宋的兵!你聚众造反,烧杀抢掠,害的还是老百姓,今天我就替百姓收拾你!” 说完,他把长枪一举,喊了声 “冲!”,就带着兵往据点冲。
方七佛没想到王禀这么勇猛,赶紧让人射箭,箭像下雨一样射过来,王禀把长枪舞得像个铁圈,挡住箭支,还顺手挑飞了两个冲过来的义军。手下的兵见主帅这么拼命,也都跟着往前冲,有的爬城墙,有的砸城门,打了整整一天,到了傍晚,终于攻破了据点。方七佛见打不过,带着残兵往杭州跑,王禀也不歇着,让人给士兵们发了点干粮,就带着兵追了上去,他说:“不能让方七佛跑了,他跑了,还得去害百姓。”
三、宣和三年(中):围杭州破城,切断方腊的 “粮道”
方七佛跑回杭州,跟方腊汇合,方腊知道王禀能打,赶紧让人加固杭州城,还把城里的老百姓赶到城墙上当 “挡箭牌”,想让王禀不敢攻城。
王禀带着兵到了杭州城外,一看这情况,心里也犯嘀咕:硬攻的话,老百姓肯定要遭殃;不攻的话,方腊在城里囤了不少粮食,越拖越难打。他跟手下的副将商量:“咱们不能硬冲,得想个办法,把老百姓先救出来。” 副将说:“那怎么办?方腊把老百姓绑在城墙上,咱们一射箭就会伤到老百姓。” 王禀摸着下巴想了想,说:“咱们先围而不攻,断他的粮道,等城里没粮了,方腊肯定会乱,到时候再想办法救老百姓。”
于是,王禀让人把杭州城团团围住,不准任何人进出,还派了人去查方腊的粮道,查到方腊的粮食是从睦州运过来的,他又派了一支兵去截粮,没几天就把粮道断了。
过了十几天,城里的粮快没了,方腊开始慌了,让人在城墙上喊:“王禀,你再围下去,城里的老百姓都要饿死了,你要是有本事,就跟我硬打!” 王禀知道机会来了,他让人对着城墙喊:“城里的老百姓听着,我是王禀,我是来平叛的,不是来杀老百姓的!等我攻破城门,你们赶紧躲起来,我不会伤害你们!”
然后,他跟副将说:“夜里咱们挖地道,从地道里进城,先把城墙上的老百姓救下来,再打义军。” 到了半夜,士兵们偷偷挖地道,挖了整整一夜,终于挖到了城里。天刚亮,王禀带着兵从地道里钻出来,先把城墙上的老百姓解开,让他们往城外跑,然后带着兵往方腊的大营冲。
方腊和方七佛没想到王禀会从地道里进城,慌了手脚,赶紧带着义军抵抗,杭州城里乱成一团。王禀手里的长枪就没停过,杀了几个义军将领,方七佛见打不过,又想跑,王禀追上去,一枪挑中他的胳膊,方七佛疼得大叫,被士兵们绑了起来。方腊带着残兵从杭州南门跑了,王禀也没追,先让人安抚城里的老百姓,给老百姓发粮食,老百姓们都围着他磕头,说:“谢谢王将军,要是没有你,我们都活不成了。” 王禀赶紧把老百姓扶起来,说:“你们别磕头,这是我该做的。”
打下杭州,就等于切断了方腊的 “命根子”—— 杭州是方腊的战略要地,粮道也在这,没了杭州,方腊的义军就成了没头的苍蝇,只能往老家睦州、青溪跑。
四、宣和三年(下):帮源洞总攻,活捉方腊平叛
打下杭州,手下的士兵都想歇两天,有的还想抢点城里的东西,王禀当场就火了,把刀往地上一插,吼道:“方腊还没抓着,义军还在,现在歇着,将来老百姓更遭殃!谁要是敢抢老百姓的东西,我先砍了谁的头!” 士兵们见他动了真格,都不敢再提歇着的事,赶紧收拾东西,准备继续追击。
王禀带着兵,跟着方腊的残兵往睦州、青溪(现在的浙江杭州淳安,是方腊的老家)赶,一路上翻山越岭,下雨路滑,有的士兵摔了跤,抱怨说 “这路也太难走了”,王禀就跟士兵们一起走,把自己的马让给受伤的士兵,说:“咱们多走一步,老百姓就少受一天苦,这点苦算啥。”
到了三月,王禀的兵跟西路宋军刘镇的兵汇合,两支部队加起来有五万多人,终于把方腊的最后据点 —— 帮源洞,团团围住了。帮源洞这地方特别险要,洞在山里,洞口又窄又陡,易守难攻,方腊带着几万义军躲在里面,还在洞口设了不少陷阱,想跟王禀耗着。
刘镇跟王禀凑在一起商量战术,刘镇摸着胡子说:“这洞太险了,硬冲肯定不行,咱们的兵得死不少。” 王禀看着帮源洞的地形,说:“咱们分两路,你带一队绕到后山,找后山的小洞进去,断他的退路;我从正面攻,故意引他出来,等他出来了,你就从后面杀过来,咱们前后夹击,准能抓住方腊。” 刘镇点头:“好主意,就按你说的来!”
三月下旬的一天清晨,王禀带着兵从正面攻帮源洞,让士兵们拿着盾牌往前冲,义军在洞口射箭、扔石头,不少士兵受伤了,王禀也被石头砸中了胳膊,疼得他直咧嘴,但他没退,还是喊着 “冲!”。方腊见正面打得凶,以为王禀要硬冲,就带着大部分义军从洞口出来,想把王禀的兵打退。
没想到刚出来没多久,后山就传来了喊杀声 —— 刘镇带着兵从后山杀过来了!方腊这才知道上当了,想往洞里退,可已经来不及了,王禀带着兵从正面堵,刘镇带着兵从后面追,义军被夹在中间,乱成一团。
王禀提着长枪,朝着方腊冲过去,方腊手里拿着一把斧头,跟王禀打了起来,打了十几个回合,方腊体力不支,被王禀一枪挑飞了斧头,按在地上。王禀用枪指着方腊的脖子,说:“方腊,你造反害民,今天终于被我擒了!” 方腊躺在地上,瞪着王禀骂:“昏君无道,大宋必亡!你今天擒了我,将来还有人反!” 王禀叹了口气,说:“我只尽臣责,君昏不昏,自有天道,但你造反害了这么多老百姓,今日必擒你回京城,给老百姓一个交代。”
这一战,七万义军要么被擒,要么被杀,起义主力彻底被歼灭。王禀让人把方腊和方七佛这些核心成员绑起来,押回京城,还让人安抚帮源洞附近的老百姓,给他们分了粮食和土地。老百姓们都高兴得哭了,说:“终于能好好过日子了,谢谢王将军!”
回到京城,宋徽宗大喜,赏了王禀不少银子和绸缎,还想升他的官,王禀却推辞说:“平叛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手下的士兵和刘镇将军一起拼出来的,要赏就赏士兵们吧。” 宋徽宗更高兴了,说:“你不仅能打,还不贪功,真是难得!” 最后还是升了他的官,让他当宣抚司都统制,管着更多的兵。
五、宣和四年:随童贯攻辽,白沟之战拒背锅
平了方腊起义,没歇多久,朝廷又有了新动静 —— 跟金国约定好,一起灭辽,夺回燕云十六州,童贯又被派去当主帅,还拉上了王禀,让他跟着一起去攻辽。
王禀心里其实不愿意去,他跟手下的兵说:“辽军虽然弱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且咱们跟金国联手,就像跟老虎合伙,灭了辽,金国说不定还会来打咱们。” 可这是朝廷的命令,他不能不听,只能带着兵跟着童贯北上。
宣和四年(1122 年)十月,宋军到了白沟(现在的河北保定雄县一带),对面就是辽军的阵地。童贯根本不懂军事,只想着快点打赢,好向宋徽宗邀功,一到白沟就下令:“明天一早,全军冲锋,拿下辽军的阵地!”
王禀赶紧拦住他,说:“大人,咱们还没探清楚辽军的虚实,不知道他们有多少兵,也不知道他们的阵地有多少陷阱,不能硬冲啊!要是硬冲,咱们的兵得死不少!” 童贯脸一沉,说:“王禀,你敢抗命?我是主帅,我说了算!你要是再拦着,就是抗旨!” 王禀看着童贯,心里又气又急,他知道硬冲肯定要败,可童贯是主帅,还是皇帝身边的红人,他要是不服从,不仅自己要遭殃,手下的兵也会受牵连。没办法,他只能点头:“下官遵令。”
第二天一早,宋军就朝着辽军的阵地冲锋,结果刚冲出去没多远,就掉进了辽军的陷阱,辽军再从阵地里冲出来,宋军一下子就乱了,士兵们到处跑,死伤无数。王禀见情况不对,赶紧带着自己的兵断后,手里提着长枪,杀了十几个辽兵,保护着童贯往后退。
这一战,宋军败得一塌糊涂,死了好几万兵,丢了不少武器。童贯回到大营,怕宋徽宗怪罪,就想甩锅给王禀,跟手下的人说:“都是王禀指挥不力,才导致战败,我要上书皇帝,治他的罪!”
有人把这话告诉了王禀,手下的兵都替他抱不平,说:“将军,这是童贯瞎指挥,怎么能怪你?你赶紧上书皇帝,跟皇帝说清楚!” 王禀却摇了摇头,说:“我是副将,主帅下令,我没能拦住,战败我也有责任,要是我上书怪主帅,朝廷会乱,士兵们也会寒心。” 最后,童贯上书皇帝,把战败的责任推给了王禀,宋徽宗虽然没治他的罪,但也把他的官降了一级。
王禀心里不委屈吗?肯定委屈,可他没抱怨,只想着以后要是再打仗,一定要想办法劝住主帅,不能再让士兵们白白送死。也就是这一战,让他看清了童贯的无能和自私,也让他意识到,大宋的军队,已经弱到了骨子里,将来要是金国来打,恐怕很难守住。
六、靖康元年(上):金军围太原,童贯逃跑他临危受命
宣和五年(1123 年),朝廷把王禀派到了河东路,当副都总管,让他镇守太原。太原是北宋北方的门户,就像家里的大门一样,守住太原,就能挡住北方的敌人,王禀知道这地方重要,到了太原就赶紧跟知府张孝纯一起整顿军备,训练士兵,还加固了太原城,就怕将来出事。
果然,没几年就出事了 —— 宣和七年(1125 年),金国灭了辽之后,果然撕毁了跟大宋的约定,派了两路大军攻宋:东路军由完颜宗望带领,攻燕京(现在的北京);西路军由完颜宗翰带领,攻太原,想两路大军汇合,一起打开封。
这年十二月,完颜宗翰带着西路军到了太原城外,把太原城团团围住,喊着让太原城投降。当时童贯正好在太原,他是朝廷派来的 “宣抚使”,名义上是主帅,可他一看金军来势汹汹,吓得魂都没了,赶紧找王禀和张孝纯。
童贯穿着一身便装,脸上没了平时的威风,脸色发白,手还在抖,跟王禀说:“王总管,金军来势太猛,太原守不住了,我得回开封复命,跟皇帝说清楚情况,再派援兵来。” 王禀一听就急了,抓住他的袖子,眼睛瞪得圆圆的:“大人!您是主帅,您一走,军心就散了,太原就真的完了!太原是北方的门户,您守不住太原,回开封也没法跟皇帝交代啊!”
童贯甩开王禀的手,恶狠狠地说:“我是钦差大臣,岂容你一个副都总管管!我要走,你拦不住!” 说完,就带着几个随从,偷偷从太原南门跑了,连一点兵都没留下。
童贯跑了,城里的士兵和老百姓都慌了,有的士兵说 “主帅都跑了,咱们也跑吧”,有的老百姓收拾东西,想往城外逃。王禀赶紧跟张孝纯一起,把全城的士兵和老百姓召集到府衙前,王禀站在高台上,嗓子都喊哑了:“大家别慌!童贯跑了,我王禀在!张孝纯知府也在!太原是咱们的家,城破了,金军就会烧杀抢掠,咱们的老婆孩子都活不成!咱们要么一起守,要么一起死,绝不能跑!”
张孝纯也跟着说:“王总管说得对!我已经上书朝廷,请求援兵,咱们只要守住太原,援兵很快就会来!” 老百姓们看着王禀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身边的老婆孩子,都点了点头,说:“王将军,我们听你的,跟金军拼了!”
就这样,王禀和张孝纯临危受命,成了太原城的 “主心骨”,带着城里仅有的 3000 兵力,还有 2 万多老百姓,开始了太原保卫战。
七、靖康元年(中):太原布防,全民皆兵守家园
虽然大家都愿意守太原,但兵力太少了 ——3000 个兵,要守周长十几里的太原城,根本不够用;老百姓大多没打过仗,手里连像样的武器都没有。王禀知道,光靠士兵守不住,必须让老百姓也参与进来,全民皆兵。
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全民动员。他让人把城里 15 岁以上、60 岁以下的男丁都召集起来,编成 “巡逻队”“守城队”,还让城里的铁匠铺赶紧打造刀枪、弓箭,让妇女们帮着做铠甲、运粮食。有个叫李大叔的老百姓,都 58 岁了,还主动来报名,说:“王将军,我虽然年纪大了,但还能扛得动刀,我也想守太原。” 王禀握着李大叔的手,说:“李大叔,谢谢你!有你这样的老百姓,咱们一定能守住太原!”
然后,他又开始强化工事。太原城的城墙本来就挺高,但王禀还是让人在城墙外挖了三道壕沟,壕沟里装满了水,还在壕沟边上插了不少尖木头,防止金军爬过来;他又让人在城墙外修了一圈木栅栏,木栅栏里填充了沙袋,用来缓冲金军炮石的冲击力 —— 他知道金军有 “斗大石炮”,能把城墙砸破,有了木栅栏和沙袋,就能减少城墙的损伤。
粮食也是个大问题,王禀让人把城里所有的粮食都集中起来,由官府统一管理,实行 “粮食配给制”—— 不管是士兵还是老百姓,每天都只能领固定的粮食,不准浪费,也不准私藏粮食。有个当官的偷偷藏了一袋米,被王禀发现了,王禀当场就把他绑了起来,在府衙前斩首,说:“现在粮食是咱们的命根子,谁私藏粮食,就是害全城的人!以后谁再敢私藏,就跟他一样!”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私藏粮食了。
有天夜里,王禀带着士兵巡逻,走到北城墙的时候,看见两个士兵在偷偷哭,他走过去问:“你们怎么了?是不是想家了?” 其中一个士兵说:“将军,我怕守不住太原,我娘还在开封,我要是死了,我娘就没人管了。” 王禀拍了拍他的肩膀,叹了口气说:“我也想家,我也想我娘,可咱们要是守不住太原,金军就会打到开封,到时候不仅你娘,咱们所有老百姓的亲人,都会遭殃。咱们再坚持坚持,援兵很快就会来,等打退了金军,咱们就能回家看亲人了。” 两个士兵听了,擦了擦眼泪,说:“将军,我们听你的,再也不胡思乱想了,好好守太原!”
就这样,在王禀的带领下,太原城的士兵和老百姓拧成了一股绳,不管是士兵还是老百姓,都愿意为了守太原拼命,城里的秩序也慢慢稳定下来,再也没人提 “逃跑” 的事了。
八、靖康元年(下):封节度使拒议和,宁死不丢大宋土
时间一天天过去,金军围着太原城,打了一次又一次,都被王禀带着军民打退了 —— 金军想用 “斗大石炮” 砸城墙,王禀就让人在城墙上修 “木栅”,炮石砸过来,先砸在木栅上,再砸在沙袋上,城墙没怎么受损;金军想用 “鹅车”(一种铁皮包裹的运兵车,能推着到城墙下)撞城门,王禀就让士兵做了很多长钩子,伸出去钩住鹅车的轮子,一拉就把鹅车翻了;金军想爬云梯攻城,王禀就让人往下扔滚木、浇开水,把金军烫得哭爹喊娘。
完颜宗翰打了几个月,都没打下太原,心里又气又急,这时候,宋钦宗(宣和七年宋徽宗禅位给宋钦宗)派了使者来议和,说愿意给金国送银子、割土地,还封王禀为 “建武军节度使”,让他跟金军谈议和的事,甚至暗示他,要是实在守不住,可以 “暂时” 投降,等援兵来了再反击。
靖康元年(1126 年)六月,朝廷的圣旨送到了太原城,王禀接了圣旨,心里又酸又气 —— 酸的是,朝廷不想着派援兵,反而想着议和;气的是,朝廷竟然让他投降,这是他绝对不能干的事。
没过几天,完颜宗翰的使者也来了,使者穿着金国的袍子,昂首挺胸地走进府衙,说:“王将军,我们元帅说了,只要你开城投降,不仅保你性命,还能给你高官厚禄,比你在大宋当节度使还风光!要是你不投降,等我们攻破太原,就把你和全城的人都杀了!”
王禀坐在椅子上,冷笑一声,猛地一拍桌子,桌子上的茶杯都震倒了,他指着使者的鼻子,大声说:“你少在这里放屁!我王禀是大宋的将领,守的是大宋的土地,要我投降,除非汾河倒流,太阳从西边出来!你回去告诉完颜宗翰,想打下太原,就先踏过我王禀的尸体!”
使者被王禀吓得后退了两步,赶紧说:“你别不识抬举!朝廷都愿意议和了,你还硬撑着有什么用?” 王禀说:“朝廷议和是朝廷的事,我守太原是我的事!我是太原的守将,城在人在,城破人亡,绝不会投降!” 说完,就让人把使者赶了出去。
使者走后,张孝纯跟王禀说:“王总管,朝廷都议和了,咱们硬撑着,会不会得罪朝廷啊?” 王禀叹了口气,说:“张知府,我知道你担心什么,可太原是北方的门户,咱们要是投降了,金军就会直逼开封,到时候大宋就真的完了。我宁愿得罪朝廷,宁愿死,也不能丢了大宋的土,不能害了全城的老百姓!” 张孝纯点了点头,说:“你说得对,我跟你一起守,绝不投降!”
后来,王禀让人给朝廷回了一封信,说 “太原军民愿死守,不投降,请朝廷速派援兵”,可朝廷忙着议和,根本没派援兵来 —— 宋钦宗以为给金国送点银子、割点土地,金国就会撤兵,根本没想到金国的野心是灭了大宋。
九、太原困守九月:粮尽食筋甲,军民一心不放弃
从宣和七年(1125 年)十二月到靖康元年(1126 年)九月,金军围着太原城,整整围了九个月,也就是 250 多天。这 250 多天里,太原城就像一座孤岛,没等来朝廷的一兵一卒,也没等来一粒粮食。
城里的粮食早就吃完了,一开始是吃粮食,后来是吃蔬菜,再后来是吃树皮、草根,最后连树皮、草根都没了,士兵们只能煮弓弩上的筋、铠甲上的皮来吃。那些筋和皮煮了之后,又硬又涩,难以下咽,有的士兵吃了之后,拉不出大便,疼得直打滚,可就算这样,也没人愿意投降。
王禀自己也跟士兵们一起吃这些东西,他本来身材高大,后来瘦得眼窝都陷了进去,脸色蜡黄,胳膊上的肌肉都快没了,可每次巡查城墙,他还是腰杆笔直,手里提着那把旧长枪,跟士兵们说:“兄弟们,再坚持坚持,说不定明天援兵就来了!咱们只要守住太原,就是大功一件!”
有个小士兵才 16 岁,叫小石头,因为吃不上饭,饿晕在城墙上,王禀赶紧把他抱起来,把自己省下来的一小块 “筋肉” 递给他,说:“小石头,快吃,吃了就有力气了,咱们还得一起守太原呢。” 小石头看着王禀,眼泪都流了下来,说:“将军,你也吃吧,你要是倒下了,咱们就没人领头了。” 王禀笑着说:“我是将军,身体壮,没事,你快吃。”
完颜宗翰知道太原城没粮了,又派使者来劝降,说:“王将军,城里都没粮了,你的士兵都快饿死了,你还守着干什么?不如投降,我让你和你的士兵都有饭吃。” 王禀站在城墙上,手里拿着一块没煮的铠甲皮,大声说:“我王禀和太原的军民,就算吃土、吃铠甲皮,也不会投降!你要是有本事,就来攻,别在这里废话!” 说完,就把那块铠甲皮往嘴里塞,咬得咯吱响,城里的军民见了,都跟着喊:“不投降!不投降!” 完颜宗翰的使者看着这场景,只能灰溜溜地走了。
到了九月初,太原城的军民已经没什么力气了,有的士兵连刀都举不起来,有的老百姓只能躺在家里,连动都动不了。王禀知道,太原城撑不了多久了,但他还是没放弃,每天还是带着士兵巡逻,还是跟老百姓说 “再坚持坚持”—— 他心里知道,只要多守一天,开封就多一天准备的时间,就算最后守不住,他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没丢王家的脸,没丢大宋将领的脸。
十、城破巷战殉国,父子同死显忠烈
靖康元年(1126 年)九月十三日,完颜宗翰见太原城实在撑不住了,就下令发动总攻 —— 金军推着更多的 “斗大石炮”,砸向太原的北城墙;又推着更多的 “鹅车”,撞向北城门;还有成千上万的金军,拿着云梯,往城墙上爬。
太原城的军民虽然没力气了,但还是拼尽全力抵抗 —— 有的士兵用尽力气扔滚木,有的老百姓用石头砸金军,有的妇女拿着剪刀,往爬进城的金军身上扎。可终究寡不敌众,北城墙被金军的炮石砸破了一个大口子,金军从大口子里涌了进来,喊杀声、惨叫声、哭喊声,传遍了整个太原城。
王禀知道,太原城破了,但他没跑,提着那把已经钝了的长枪,带着儿子王荀(当时才 20 岁,也在军中当兵),还有几百个残兵,在城里巷战。他杀了一个又一个金军,长枪上沾满了血,身上也中了好几枪,疼得他直冒冷汗,可他还是没停,吼着 “杀贼!杀贼!”
有个金军将领骑着马,拿着大刀,朝着王禀砍过来,王禀赶紧躲开,反手一枪,刺中了金军将领的肚子,金军将领从马上摔下来,死了。可就在这时,又有几个金军从后面冲过来,一刀砍在王禀的背上,王禀踉跄了一下,差点摔倒,儿子王荀赶紧冲过来,挡在王禀前面,说:“爹,你快走,我来挡着!”
王禀一把把王荀拉到身边,摸了摸他的头,眼里含着泪,说:“荀儿,爹是太原的守将,城破人亡,爹不能走!你要是有种,就跟爹一起杀贼,就算死,咱们父子俩也死在一起,不丢王家的脸!” 王荀点了点头,眼泪流了下来,说:“爹,我听你的,跟你一起杀贼!”
父子俩一起,又杀了几个金军,可金军越来越多,残兵也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王禀和王荀父子俩,还有十几个士兵。王禀身上中了数十枪,浑身是血,连站都站不稳了,只能靠在墙上,手里还紧紧攥着长枪。
金军把他们团团围住,完颜宗翰也来了,他看着王禀,说:“王将军,你是个好汉,我再给你最后一次机会,投降吧,我保你父子俩的性命。” 王禀看着完颜宗翰,冷笑一声,说:“我王禀生是大宋人,死是大宋鬼,绝不会投降!你要杀就杀,别废话!” 说完,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朝着身边的金军刺过去,可因为力气太小,没刺中,反而被金军一脚踹倒在地。
王禀知道自己不行了,他看了看身边的儿子,又看了看太原城的方向,心里想:“娘,儿子没丢王家的脸;陛下,儿子没守住太原,对不起你;太原的老百姓,儿子没能保护好你们,对不起你们。” 然后,他拉着王荀的手,站起来,朝着汾河的方向走去 —— 他宁愿投河而死,也不愿被金军俘虏。
金军在后面追,王禀和王荀跑到汾河边,王禀回头看了看太原城,眼里的泪终于流了下来,然后带着王荀,一起跳进了汾河。汾河的水又冷又急,很快就把他们的身影吞没了。
太原城的老百姓,有的躲在屋里,有的趴在墙角,看着王禀父子投河,都哭了起来,说:“王将军是好人啊,是咱们太原的救命恩人啊,怎么就这么死了!” 完颜宗翰看着汾河,也叹了口气,说:“王禀真是个忠烈之士,要是大宋的将领都像他这样,我也打不下太原啊。”
王禀年表
生卒年:?—1126 年,字正臣,河南开封人,东晋丞相王导二十七世孙,祖父王珪为北宋抗西夏将领,战死沙场。早年时期:出身行伍,从开封基层士兵起步,踏实能吃苦,不钻营,凭战功逐步晋升为校尉、统领,深受手下士兵爱戴。宣和元年(1119 年):因多年战功,升任婺州观察使、步军都虞候,掌管京城步军,整顿军备,维护京城治安,获百姓称赞。宣和二年(1120 年)末:方腊在睦州举事造反,声势浩大,朝廷命童贯平叛,王禀被任命为先锋,率两万兵南下平叛。宣和三年(1121 年)正月:率军抵达湖州,击败方腊部将方七佛,追击残兵至杭州;二月,围杭州城,挖地道破城,俘获方七佛,切断方腊粮道;三月,与刘镇部汇合,合围方腊最后据点帮源洞,前后夹击义军,俘获方腊及其核心成员,平定起义,升任宣抚司都统制。宣和四年(1122 年)十月:随童贯北上攻辽,参与白沟之战,反对童贯硬冲战术无果,战败后率部断后保护童贯,遭童贯甩锅,被降官一级。宣和五年(1123 年)— 宣和七年(1125 年):任河东路副都总管,镇守太原,与知府张孝纯整顿军备、加固城墙,为抵御金军做准备。宣和七年(1125 年)十二月:金军西路军完颜宗翰部围太原,主帅童贯弃城逃跑,王禀与张孝纯临危受命,率 3000 兵力、2 万军民坚守太原。靖康元年(1126 年)六月:宋钦宗封王禀为建武军节度使,派使者议和,金军亦来劝降,王禀严词拒绝,坚持死守太原,上书朝廷请求援兵无果。靖康元年(1126 年)九月十三日:金军发动总攻,攻破太原城,王禀率残兵与儿子王荀巷战,身中数十枪,拒绝投降,最终父子二人投汾河殉国。建炎四年(1130 年):宋高宗(南宋开国皇帝)追封王禀为安化郡王,谥号 “忠壮”,以表彰其忠烈殉国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