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毛主席视察许昌农村赞叹道:你们这里俨然是一个烟叶王国!
发布时间:2025-10-10 15:29 浏览量:1
1958年8月7日,65岁的毛主席在时任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等同志的陪同下,对许昌专区的襄城、长葛两县的部分农村进行了视察。这不仅对许昌乃至河南的农业、烟草产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而且书写了许昌党史的光辉一页,成为许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1958年5月5日至23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1958年8月,毛主席决定到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农村看看。在河南省新乡市七里营人民公社视察时,毛主席获悉,襄城县的烟叶生产以量大质优而闻名全国,并在河南省最早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被誉为“社会主义之花”。
1958年8月6日,视察七里营人民公社后,根据河南省委主要负责同志的建议,毛主席把视察地点选在了“全国三大烤烟发源地之一”的襄城县。
8月6日夜,毛主席乘坐的专列开进许昌火车站,时任中共许昌地委副书记马金铭等许昌专区有关负责人被通知上车和毛主席相见。
他们上车以后,列车立即开出,然后停靠在许昌飞机场的专用线上。在列车上,毛主席和他们一一握手。马金铭作了简短汇报。得知毛主席到许昌主要是视察农业生产情况时,马金铭邀请他到襄城县双庙乡郝庄村、茨沟乡三里沟村后梁庄、十里铺乡小张庄等地视察。这几个地方在一条线上,沿途都是庄稼地,代表了全区的农业生产情况。毛主席欣然同意。
自此,在许昌党史上留下了“毛主席视察许昌农村”的光辉一页。
1958年8月7日7时30分过后,毛主席乘坐的轿车在襄城县双庙乡郝庄村西的一块麦田旁徐徐停下。下车后,对身边的时任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书记处书记杨蔚屏、史向生,许昌地委副书记马金铭、专署专员王延太说:“这里的麦田很好,就在这里看看吧!”
毛主席与他们边交流,边顺着地垄沟往前走,看到庄稼长势很好,都已经长到了齐胸的位置。早上的地里满是露水,浸湿了毛主席的衣衫,他的鞋子上也沾满了泥土。但他不以为意,采了几穗沉甸甸的谷穗放在手里掂量,他兴致极高的打招呼,把陪他视察的吴芝圃和史向生也叫到自己身边,并且说:“咱们在这里照个相,叫北京人看看你们的庄稼。”
毛泽东视察襄城县
1958年,毛主席视察河南农村
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宋海燕马上举起相机,拍摄下这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画面。后来,这张照片和报道毛主席视察的文章,同时发表在1958年8月13日的《河南日报》上。【这是后话】
随后,毛主席走过了麦场,来到烟叶丰产田停了下来。毛主席一生烟不离手,对烟草自然也格外感兴趣。他摸了摸身边一株株这长势喜人的烟叶,禁不住向工作人员问道:“这是什么品种?长得这么好?”当得知这叫“长脖黄”时,他笑着点了点头。工作人员介绍说,长脖黄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抗灾能力强。毛主席又详细询问了烟草的日常管理。当他走到二茬烟旁时,工作人员告诉他,头茬烟已制作完毕,这二茬烟只要管理到位,还会大丰收。毛主席听后十分高兴地指着这些烟说:“孩子长得比妈妈还高!”一句话把大家都逗乐了。
毛主席来到许昌襄城县双庙乡郝庄视察第二生产队的烟田与孩子们一起。
毛主席来到许昌襄城县双庙乡郝庄视察第二生产队的烟田与农民亲切交谈。
参观完毕,毛主席走上路埂站在烟田高处,举目四望,眼前的烟田一片辽阔,连绵起伏,绿意盎然。毛主席不禁激动地对在场的马金铭、王延太等人赞叹道:“你们这里俨然是一个‘烟叶王国’!”他的话语充满了对这一片沃土的赞美。
毛主席说得没错,许昌襄城县在以前就是远近闻名的烟叶之乡,里川烟尤其出名。上世纪20年代,色彩金黄,香味浓郁的襄城烟叶被选送美国旧金山万国商品博览会展出,一度成为美国高裆卷烟“骆驼牌”香烟的主科。上世纪50年代,中华牌香烟的原料配比中,襄城烟叶成分比重达到40%
许昌烟是浓香型代表
1956年,上海卷烟厂曾以里川烟叶为主料制成香烟,供一些重要会议使用,这就是“熊猫香烟”的前身。如今,毛主席赞誉襄城县为“烟叶王国”再恰当不过了。
根据《许昌烟草志》的记载,许昌种植烟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当时,许昌周边的各个县市都已广泛种植烟叶,其中襄城县的烟叶买卖也已有超过30家烟行,年收购量达到500多万斤。
许昌位于中原腹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降水适中,适宜种植烟叶。因此,许昌的自然条件对于烟叶的种植无疑是得天独厚的。值得一提的是,英美烟草公司曾在1904年前后多次派遣工作人员到河南、山东、安徽、湖北等地考察土壤、气候等条件,最后确定襄城一带作为种植烤烟的理想地方。因为这一地区与美国弗吉尼亚的烤烟种植区处于同一纬度,且土壤特性极为相似。
英美烟草公司为此在襄城一带投入了大量资金,积极推广烟叶种植,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襄城因此被誉为“东方的弗吉尼亚”,而许昌也被称为“东方的里士满(弗吉尼亚的首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