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认知!真正平定匈奴的不是卫霍,而是这位争议将军
发布时间:2025-10-10 15:39 浏览量:1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的这句诗,道尽了汉朝与匈奴数百年的征战纠葛。提到汉朝破匈奴,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卫青直捣龙城、霍去病封狼居胥,这两位名将的故事,早已刻进了中国人的历史记忆里。
可很少有人知道,卫青、霍去病虽然重创匈奴,却没能彻底解决匈奴之患。汉武帝后期,匈奴虽元气大伤,却仍在漠北盘踞,时不时南下侵扰;汉昭帝、汉宣帝时期,匈奴虽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归附汉朝,但北匈奴依旧是汉朝边境的大威胁。真正把匈奴打垮、让匈奴彻底退出东亚历史舞台的,是一位争议极大的将军 —— 东汉的窦宪。
《后汉书・窦宪传》记载,窦宪北击匈奴时,“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追击诸部,遂临私渠比鞮海。斩名王已下万三千级,获生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于是温犊须、日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众降者,前后二十余万人。” 这场战役后,北匈奴主力尽失,残余部众西迁,再也无力与汉朝抗衡,困扰中原王朝数百年的匈奴之患,才算真正画上了句号。
可就是这样一位 “匈奴终结者”,历史评价却远不如卫青、霍去病。有人骂他是 “外戚权臣”“祸国奸贼”,有人说他北击匈奴是 “为了赎罪的投机之举”。今天,咱们就拨开历史的迷雾,讲讲窦宪的故事,看看这位争议将军,是如何一步步成为真正平定匈奴的人。
要讲窦宪,得先从他的家族说起。窦家是东汉初年的顶级豪门,祖上窦融是西汉末年的名将,在王莽篡汉后,割据河西走廊,后来归顺刘秀,帮助刘秀建立东汉,被封为安丰侯,位列 “云台三十二将” 之一。窦融的后代,在东汉朝廷中一直身居高位,窦宪的父亲窦勋,娶了光武帝刘秀的孙女沁水公主,窦宪就是标准的 “皇亲国戚”。
据《后汉书・窦融列传》记载,窦宪出生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 58-75 年),从小在豪门大院里长大,耳濡目染的都是权力与地位。他长得仪表堂堂,又聪明过人,从小就跟着名师学习经史兵法,年纪轻轻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但豪门出身也让他养成了骄横跋扈的性格,觉得天下人都该围着自己转。
窦宪的人生转折点,发生在汉章帝时期。公元 75 年,汉章帝刘炟继位,窦宪的妹妹被选入宫,后来成为皇后,也就是窦皇后。妹妹成为皇后,窦宪的地位也水涨船高,被任命为侍中、虎贲中郎将,负责保卫皇宫安全,还能经常陪伴在汉章帝身边,参与朝政讨论。
这时候的窦宪,年轻气盛,权力欲极强。他利用妹妹的关系,在朝廷中安插亲信,打压异己,甚至连皇室宗亲都不放在眼里。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窦宪曾看中了沁水公主的庄园,想低价强买。沁水公主是汉章帝的妹妹,知道窦宪不好惹,只能忍气吞声,不敢反抗。后来汉章帝发现了这件事,十分生气,骂窦宪 “你连公主的庄园都敢抢,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 窦宪吓得赶紧把庄园还给了沁水公主,还向汉章帝请罪,才算保住了性命。
这件事让窦宪意识到,权力虽然好用,但也得有个度,不能太张扬。从那以后,他收敛了一些,但心中的野心,却丝毫没有减少。他知道,要想在朝廷中站稳脚跟,光靠妹妹的关系还不够,必须要有自己的功绩,而最能立大功的地方,就是战场。
当时汉朝边境最大的威胁,就是北匈奴。南匈奴归附汉朝后,北匈奴在单于的带领下,依旧控制着漠北草原,经常南下侵扰汉朝的河西、并州等地,杀掠百姓,抢夺财物。汉章帝多次派兵抵御,但都没能彻底解决问题。窦宪看在眼里,心中暗暗盘算:如果能亲自带兵打败北匈奴,不仅能立下不世之功,还能巩固自己的地位,甚至超越卫青、霍去病,成为名留青史的名将。
汉章帝去世后,年仅 10 岁的汉和帝刘肇继位,窦皇后成为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宪作为窦太后的哥哥,被任命为车骑将军,权力达到了顶峰。这时候的窦宪,更加肆无忌惮,他觉得汉和帝年幼,窦太后又信任自己,整个朝廷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可窦宪的专权,引起了朝中大臣的不满,尤其是太尉邓彪、司空任隗等人,多次上书弹劾窦宪。窦宪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竟然暗中策划,想除掉这些反对自己的大臣。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窦宪曾派刺客刺杀了与自己有矛盾的都乡侯刘畅。刘畅是汉章帝的弟弟,窦宪刺杀刘畅,无疑是在挑战皇权。
事情败露后,窦太后十分生气,把窦宪关在了宫中,准备治他的罪。窦宪这才慌了神,他知道,刺杀皇室宗亲是死罪,就算自己是窦太后的哥哥,也难逃一死。为了保命,窦宪主动向窦太后请罪,请求带兵北击匈奴,用战功来赎罪。
窦太后本来就疼爱哥哥,又觉得北匈奴确实是朝廷的大患,如果窦宪能打败匈奴,也是一件好事。于是,窦太后就同意了窦宪的请求,任命他为车骑将军,率领大军北击匈奴,还让执金吾耿秉担任副将,协助窦宪。
很多人觉得,窦宪北击匈奴是 “投机取巧”,是为了赎罪才被迫出征。但实际上,窦宪对这次出征早有准备。他从小就学习兵法,对汉朝与匈奴的战争历史了如指掌;而且他在担任车骑将军期间,一直在关注边境局势,研究北匈奴的兵力部署和作战特点。《后汉书・耿秉传》记载,窦宪在出征前,曾多次与耿秉讨论战术,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可见他对这次出征是胸有成竹的。
公元 89 年,窦宪率领大军从洛阳出发,向北进军。这次出征,窦宪共率领了三万骑兵,还有南匈奴、乌桓、羌胡等部落的军队,总兵力达到了十余万人。大军兵分三路,一路由窦宪亲自率领,从朔方郡出发;一路由耿秉率领,从五原郡出发;还有一路由南匈奴单于率领,从满夷谷出发,三路大军约定在涿邪山(今蒙古国西部)会师。
窦宪率领大军进入漠北后,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先派人侦察北匈奴的动向。当时北匈奴单于得知汉朝大军来犯,率领主力部队驻扎在稽落山(今蒙古国西南部),准备与汉朝大军决战。
窦宪得知消息后,亲自率领精锐骑兵,日夜兼程,向稽落山进军。《后汉书・窦宪传》记载,窦宪的大军在稽落山附近与北匈奴主力相遇,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窦宪身先士卒,带领士兵冲锋陷阵;耿秉也率领部队从侧面夹击,南匈奴的军队更是奋勇杀敌。北匈奴的军队虽然勇猛,但在汉朝大军的夹击下,很快就溃不成军。
这场战斗,汉朝大军大获全胜,斩杀北匈奴名王以下一万三千多人,缴获了大量的马牛羊和骆驼,还有许多武器装备。北匈奴单于带着残余部队仓皇逃窜,窦宪率领大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私渠比鞮海(今蒙古国乌布苏诺尔湖)。在追击过程中,北匈奴的八十一个部落,先后有二十多万人向窦宪投降。
窦宪站在私渠比鞮海的岸边,看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和投降的匈奴部众,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这场胜利,不仅能让自己赎罪,还能让汉朝彻底摆脱匈奴的威胁。为了纪念这场伟大的胜利,窦宪命令士兵在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上刻石记功,由著名文学家班固撰写铭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燕然勒功”。
《后汉书・窦宪传》完整记载了《封燕然山铭》的内容,其中 “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 这句,生动地描绘了汉朝大军的威武和这场胜利的重大意义。“燕然勒功” 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与 “封狼居胥” 齐名。
很多人觉得,窦宪的 “燕然勒功” 不如霍去病的 “封狼居胥” 有名,是因为窦宪的人品不好。但从军事成就来看,窦宪的北击匈奴,比卫青、霍去病的战役影响更大。卫青、霍去病虽然重创匈奴,但匈奴的主力还在,很快就能恢复实力;而窦宪的稽落山之战,彻底打垮了北匈奴的主力,让北匈奴再也无力与汉朝抗衡,残余部众只能西迁,从此退出了东亚的历史舞台。
据《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北匈奴西迁后,漠北草原被鲜卑族占据,南匈奴则一直归附汉朝,成为汉朝的藩属。困扰中原王朝数百年的匈奴之患,终于在窦宪的手中得到了彻底解决。
稽落山之战后,窦宪率领大军回到洛阳。汉和帝和窦太后十分高兴,不仅赦免了窦宪的罪,还封他为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赏赐给他大量的金银珠宝和土地。窦宪的地位更加稳固,但他并没有骄傲自满,因为他知道,北匈奴单于还没有被抓获,北匈奴的残余势力还在,随时可能卷土重来。
公元 90 年,窦宪派副校尉阎盘率领两千骑兵,攻打北匈奴在伊吾卢(今新疆哈密)的据点。伊吾卢是北匈奴控制西域的重要据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阎盘率领大军顺利攻占伊吾卢,俘虏了北匈奴的将领,控制了西域的东大门。
同年,北匈奴单于派使者来汉朝求和,希望能与汉朝和亲。窦宪觉得这是一个消灭北匈奴单于的好机会,于是派班固率领使者前往北匈奴,表面上是与单于谈判,实际上是为了侦察北匈奴的虚实,寻找机会消灭单于。
班固到达北匈奴后,发现北匈奴单于虽然表面上求和,但实际上还在暗中集结兵力,准备与汉朝对抗。班固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窦宪。窦宪得知后,决定再次派兵北击匈奴,彻底消灭北匈奴的残余势力。
公元 91 年,窦宪任命耿夔、任尚为将领,率领大军从居延塞(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出发,向北进军。耿夔、任尚率领大军穿越沙漠,克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一直打到了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后汉书・耿夔传》记载,耿夔、任尚的大军在金微山与北匈奴残余势力相遇,双方展开了一场激战。北匈奴的军队虽然顽强抵抗,但最终还是被汉朝大军打败,北匈奴单于率领少数亲信突围逃走,他的母亲和妻子都被汉朝大军俘虏。
金微山之战,是汉朝与北匈奴的最后一场大规模战役。这场战役后,北匈奴的残余势力彻底被消灭,北匈奴单于逃到了中亚地区,再也没有回到漠北草原。困扰中原王朝数百年的匈奴之患,终于彻底解决了。
窦宪两次北击匈奴,不仅彻底打垮了北匈奴,还扩大了汉朝的疆域,巩固了汉朝对西域的控制。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窦宪北击匈奴后,西域各国纷纷派遣使者来汉朝朝贡,愿意归附汉朝。汉朝在西域重新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促进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窦宪平定匈奴后,声望达到了顶峰。朝廷中的大臣们纷纷向窦宪靠拢,他的弟弟窦笃、窦景、窦瓌也都身居高位,窦家的势力在朝廷中无人能及。这时候的窦宪,已经不满足于做一个将军,他想成为汉朝的 “实际掌权者”。
窦宪开始在朝廷中安插亲信,打压异己。他把自己的亲信提拔到重要岗位,还经常干预朝政,甚至连汉和帝的决策,都要经过他的同意。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窦宪的弟弟窦景担任执金吾时,纵容手下的士兵在洛阳城中胡作非为,抢劫百姓财物,侮辱妇女,洛阳的百姓都敢怒不敢言。大臣们虽然不满,但因为害怕窦宪的势力,都不敢上书弹劾。
汉和帝虽然年幼,但却十分聪明,他早就看出了窦宪的野心,对窦宪的专权十分不满。随着汉和帝逐渐长大,他开始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准备除掉窦宪。汉和帝找到了中常侍郑众,郑众是一个忠心耿耿的宦官,一直不满窦宪的专权,愿意帮助汉和帝除掉窦宪。
公元 92 年,汉和帝与郑众制定了除掉窦宪的计划。他们先派人收集窦宪及其党羽的罪证,然后趁窦宪回到洛阳的机会,发动宫廷政变,关闭洛阳城门,逮捕了窦宪的亲信和党羽。汉和帝亲自下令,免去窦宪的大将军职务,将他封为冠军侯,遣送回封地。
窦宪知道自己大势已去,回到封地后,不久就自杀身亡。他的弟弟窦笃、窦景、窦瓌也都被处死,窦家的势力彻底被消灭。就这样,这位平定匈奴的名将,最终因为权力欲太强,落得个自杀身亡的悲剧结局。
窦宪的结局,让很多人感到惋惜。他虽然专权跋扈,但他北击匈奴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如果他能像卫青、霍去病那样,功成名就后懂得收敛,或许就能善终,历史评价也会更高。但窦宪的性格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