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迎来“准决战”?美俄关系已出现裂痕,62岁默克尔翻起旧账
发布时间:2025-10-10 08:51 浏览量:1
俄乌之间要迎来一场“准决战”?美俄关系已经出现裂痕。与此同时,62岁的默克尔翻起旧账。那么,如今的俄乌局势情况如何?默克尔的表态又释放出什么信号?
俄乌冲突进入第四个年头,局势却并未趋稳,反而在这个秋季迎来了新的临界点。最直接的一件事,便是特朗普准备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巡航导弹。表面上看,他是向欧盟出售“战斧”导弹,再由欧盟转交给乌克兰,似乎避开了直接援乌的政治风险。但实际上,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交易。
要知道,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在俄乌问题上多次摇摆,从亲俄到转向挺乌,并非战略上的误判,而是围绕他个人政治目标的算计:诺贝尔和平奖。几个月以来,他一边推动“20点和平计划”,要求巴以停火;一边密集举行高层会晤,邀请普京、泽连斯基甚至欧洲领导人访美。所有动作,都在为“和平缔造者”的形象做铺垫。
可问题在于,诺贝尔和平奖是欧洲人设立的,而欧洲现在的政治气氛是强烈反俄的。在这种情况下,不在俄乌问题上“表态”,就不可能赢得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的青睐。从战场角度看,特朗普的这一步棋虽然噱头十足,但实际作用有限。上世纪80年代的“战斧”导弹早已不是能改变局势的关键武器。
毕竟,乌克兰已经能自主生产射程更远、飞行更低的“火烈鸟”导弹。在俄罗斯强大的反导系统面前,“战斧”难以掀起风浪。真正的意义在于象征层面:它意味着美国正式让欧盟“下场”,让乌克兰的打击范围更具战略纵深。这不是单纯的援助,而是一种“责任共担”,让俄乌冲突从地区性战争,向全面的地缘博弈转变。
更重要的是,这种短期性的决策,也意味着美俄关系的基础正在撕裂。过去九个月,特朗普政府试图修复美俄关系,甚至在阿拉斯加举行了美俄峰会,普京一度释放出“对话的善意”。然而,当美方准备通过欧盟向乌克兰转交“战斧”导弹时,这种脆弱的平衡被彻底破碎。
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里亚布科夫就直接表态称,“美俄关系像一座出现裂缝的大楼,正在坍塌”。对俄罗斯而言,美国不仅在军事上越线,更在政治上背弃了承诺。普京原以为特朗普的务实风格可以带来缓和,如今却发现“交易”成了“背叛”。
同时里亚布科夫还说,“摧毁比建设更容易。”暗示俄方已不再期待恢复与美国的正常关系。阿拉斯加会晤带来的“短暂希望”已被消耗殆尽,俄方现在的逻辑是“既然谈不成,那就准备打到底”。这也是为何俄罗斯近几个月在前线不断强化攻势,并在舆论上不断强调“冬季决战”的概念。
所谓“冬季决战”,并非指某一场决定胜负的大规模战斗,而是能源、物资、士气的综合较量。俄乌双方都很清楚,冬天的严寒不仅是战场的敌人,更是政治的考验。乌克兰要在寒冬中维持军需供应,需要外部巨量支持;俄罗斯则希望通过打击能源设施,让乌克兰民众承受更大压力。特朗普提供“战斧”导弹,或许正是试图在这个节骨眼上,放下“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俄方同样明白,战争的胜负不仅在导弹数量,更在于国家意志。
在这种情况下,62岁的默克尔的“翻旧账”就显得格外刺耳。近日,她在接受采访时直言,早在2021年,她曾提议在欧盟和俄罗斯之间建立新的对话机制,但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的强烈反对,让这一计划胎死腹中。她认为,正是这次外交挫败,间接导致了俄乌冲突的爆发。
表面上看,这是一场回忆,但实质是欧洲内部矛盾的集中爆发。默克尔的表态立刻在波兰和波罗的海地区引发激烈反弹,波兰前总理莫拉维茨基甚至怒斥,默克尔是“过去一个世纪对欧洲最具破坏性的德国政客之一”。
这场争论揭开了欧洲深层次的裂痕。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坚持反俄立场,希望通过战争削弱俄罗斯;而德国、法国等国家则更倾向通过谈判解决,担心长期冲突拖垮欧洲经济。默克尔代表的“老欧洲”路线,主张务实和对话,而波兰代表的“新欧洲”,则强调安全和对抗。这种分裂的后果,是欧洲政策的混乱。
当前,俄乌冲突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所谓“准决战”,是多方力量重新洗牌的时刻。特朗普提供的“战斧”导弹或许能带来一时的声势,但无法改变战争的根本性质;美俄的“裂痕”也正在成为长期的结构性矛盾;而默克尔的“旧账”,揭示的是欧洲在地缘政治中迷失的方向。战争究竟何时结束,也许取决的不是战场的胜负,而是各方何时才能够明白:在持续的博弈中,没有真正的赢家,只有惨痛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