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老赖!71岁的王健林,怎么混成这样了?
发布时间:2025-10-04 14:21 浏览量:1
国庆节前夕,一条消息“duang”地一下炸了锅:王健林,那个曾经三度登顶中国首富、喊着“先挣它一个亿”当小目标的男人,居然被“限高”了!
啥叫“限高”?说白了就是限制高消费,就是民间俗称的“老赖”。以后不能坐飞机头等舱,不能坐高铁一等座,不能住星级酒店,甚至连他那两架价值几个小目标的私人飞机,理论上都飞不了了。起因呢?说出来都让人觉得魔幻,就是因为万达旗下的一家公司有1.86亿的债务没按时还。
一个亿,在老王巅峰时期,那叫“小目标”,是跟马云打赌随口说出的彩头。可谁能想到,九年之后,区区1.86亿,就能把他这位前首富的名字,跟“老赖”这两个字挂上钩?
这事儿在网上瞬间就炸了,各种嘲讽铺天盖地。可更有意思的还在后头。就在大家准备搬好小板凳,准备看一出“首富落难记”的时候,第二天,这“限高令”又“嗖”地一下给取消了!
从“限高”到取消,就跟过山车一样,一天之内上演了一出“老赖一日游”。万达那边出来解释,说这是下面项目公司的经济纠纷,是执行层面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这话说的,就好像是手下人不小心打翻了杯子,跟老板没啥关系一样。
这到底是个乌龙,还是老王紧急拆了东墙补西墙给摆平了?这事儿咱们得掰开揉碎了好好聊聊。但我先说个观点,王健林被限高这事儿,其实是一个历史的“鞭梢效应”。什么意思?就是鞭子甩到最后“啪”的一声,声音最响,但其实,挥鞭子的那只手早就动了。
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乱象,听到的这声鞭响,根子早就埋下了。这声脆响,标志着整个中国房地产高杠杆、猛扩张的黄金时代,算是彻底落幕了。
钱哪儿去了?扒开万达的家底看看
很多人想不通,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万达不是还有几百座万达广场吗?怎么连1.86亿都拿不出来了?
咱们来看一组冰冷的数据,看完你就明白了。根据各路媒体扒出来的财报数据,目前万达商管的总负债,已经高达差不多3000亿。这还不是最吓人的,吓人的是带利息的负债,有1375亿。这笔钱每年产生的利息,就有130亿!而万达账面上能动的现金呢?只有可怜的133亿。公司的核心利润,一年下来也就20亿。
看明白了吗?他一年辛辛苦苦挣的钱,连还利息的零头都不够!这就好比你欠了银行一屁股债,每个月工资到手,还不够给银行交利息的,本金一分没动,利息还在滚雪球。这游戏还怎么玩下去?
所以,别说1.86亿,就是现在任何一笔到期的债务,对王健林来说都是催命符。根据天眼查的数据,截至目前,仅万达集团自己,就有10条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的总金额超过了52亿。股权冻结信息更是密密麻麻,几十条,冻结金额上百亿。
“限高”取消,不代表警报解除。这就像一个病人,昨天高烧进了ICU,今天体温降下来转回普通病房,但病根还在,随时可能复发。这场“一日老赖”风波,不过是掀开了万达债务黑洞的一角而已。
而王健林本人,这两年肉眼可见地苍老和消瘦。网上流传的照片里,那个曾经富态的方圆脸凹了下去,瘦得皮包骨头,像根风中芦苇。71岁的年纪,本该是安享晚年的时候,却还要为了填窟窿四处奔走。你说,他能不憔悴吗?
一代枭雄,怎么走到了这一步?
王健林的崛起,踩准了中国城镇化和房地产发展的每一个风口。他军人出身,执行力强,胆子大。那句“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就是他前半生的真实写照。从旧城改造起家,到开创“万达广场”这种城市综合体模式,再到“一座万达广场,一个城市中心”的豪言壮语,他用高杠杆、高周转的模式,在中国大地上快速复制,建起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巅峰时期,他是“买买买”的代名词。国内,地方主官排着队请他去投资;国外,26亿美元收购美国AMC院线,35亿美元买下好莱坞传奇影业,公开叫板迪士尼,说要让它20年不盈利。那时候的他,觉得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钱解决不了的。
可人啊,最怕的就是错把时代的红利,当成自己的能力。王健林今天的困境,就是他亲手埋下的四颗雷,一个接一个地炸了。
第一颗雷:豪赌A股,对赌协议的绞索。
2016年,王健林嫌万达商业在港股的估值太低,一怒之下决定私有化退市,要回A股。退市需要真金白银回购股票,钱不够怎么办?他拉来一帮投资人,签下了第一份对赌协议:约定时间内A股上不了市,就得高息回购股份。
结果呢?国内监管收紧,A股的大门对房地产企业关上了。第一次对赌,输了。为了还钱,他开启了2017年那场“世纪大甩卖”,把13个文旅项目和77家酒店打包卖给了孙宏斌和李思廉。当时签约现场传出摔杯子的声音,可见老王心里有多憋屈。
可他就是不信邪,是个赌徒。紧接着,他又拉来了腾讯、苏宁、京东、融创这些“好兄弟”,凑了340亿,签下了第二份对赌协议,目标还是上市。结果,又输了。
最后,他跟太盟资本(PAG)签下了第三份,也是最致命的一份对赌协议。结果还是输。三次对赌,三次失败,这根绳索越勒越紧,最终把他逼到了悬崖边上。为了化解最后的偿付危机,他不得不接受太盟牵头的600亿再投资,代价是把珠海万达商管60%的股权拱手让人,自己从大老板变成了小股东。
第二颗雷:海外扩张,撞上监管红线。
那些年,万达在海外疯狂并购,从影院到游艇公司,再到体育赛事转播权,一副要买下全世界的架势。王健林甚至在哈佛大学演讲时公开说:“我辛苦赚的钱,爱往哪投就往哪投!”
这话,说得太狂了。很快,2017年,监管的风向变了,银监会点名排查万达等几家企业的海外投资风险。银行一抽贷,万达的资金链瞬间就绷紧了。“股债双杀”接踵而至,海外资产也只能一个个割肉甩卖。
第三颗雷:错判周期,逆势豪赌。
房地产行业下行,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可老王偏不信这个邪。2022年,他好不容易从孙宏斌那里套现了500亿,按理说应该赶紧拿去还债,降低杠杆。可他怎么做的?反手就加了6倍杠杆,又砸了3000亿重注重返地产圈,结果一头扎进去,颗粒无收。
可以说,王健林在每一个关键节点上,都做出了精准的误判。他赌A股上市能成,赌海外扩张没事,赌房地产还能再雄起一把。结果,每一次都输得精光。他成也“胆子大”,败也“胆子大”。
第四颗雷:父与子的“不同世界”。
就在老王焦头烂额,为了还债瘦成“枯藤老树”的时候,他儿子王思聪在干嘛呢?
这位曾经的“国民老公”、“娱乐圈纪委书记”,如今也低调了许多,定居日本,忙着变卖国内的豪车豪宅。前段时间,还把他一手创办、管理规模超60亿的寰聚商业,转给了何猷君。
父亲在国内拼死还债,儿子在国外享受生活。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人看了五味杂陈。当然,我们不能道德绑架,王思聪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他手里的钱也够他一辈子衣食无忧。但这种对比,无疑加重了王健林晚景的悲凉色彩。
之前王思聪还说过一句话:“即便我们卖股份、卖地皮、卖酒店,但是我们没有卖国,没有把负担丢给社会。”这话听着是挺提气,也确实,比起某些大佬,王健林的表现,还真算得上是条汉子。
最后的“体面”:没跑路,就是最大的担当
同样是欠了一屁股债,我们来看看其他几位地产大佬。
恒大的许家印,负债2.4万亿,留下遍地烂尾楼,把无数家庭拖进火坑。在暴雷前,搞“技术性离婚”,把老婆孩子和钱都送到了国外,自己最后身陷囹圄,在里面踩缝纫机。
乐视的贾跃亭,一句“下周回国”,骗了所有人十年。至今还在美国造车,留下一地鸡毛。
相比之下,王健林是怎么做的?他没跑路,没转移资产,没搞“技术性离婚”,就留在中国,一个一个地卖资产还债。
从万达文旅、酒店,到万达电影的控制权,再到他视为“心头肉”的万达广场。两年时间,卖掉了超过85座。他甚至定下三条铁规:项目不许烂尾,员工工资不能拖欠,优先偿还小债主。2024年大连人球队解散,他还坚持把球员工资付清了。
你可以说他狂,说他赌性大,说他决策失误,但你不能说他没担当。在地产圈集体“躺平”、耍赖甚至跑路的大背景下,王健林这种“断臂求生”、“站着还钱”的姿态,守住了一个企业家的基本底线和体面。
也正因为此,网上虽然有嘲讽,但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唏嘘,甚至有不少人敬他是条汉子,盼着他能东山再起。
时代落幕,无人能逆流而行
今天我们聊王健林,其实聊的已经不只是他一个人了。他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过去三十年,是中国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只要你胆子大,能从银行搞到钱,拿地盖楼,就能赚得盆满钵满。无数个像王健林、许家印这样的地产大佬,就是乘着这股时代的东风飞起来的。
但现在,风停了。城镇化进程放缓,人口红利消失,房子从“不够住”变成了“住不完”。整个行业的底层逻辑都变了。过去那套“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的玩法,已经彻底行不通了。
股市上,代表传统行业的“老登股”(比如地产、金融)跌跌不休,而代表新经济的“小登股”(比如AI、新能源)却一路高歌。这就是资本用脚投票,告诉我们时代变了。
董宇辉靠着直播带货,一年收入几个亿;宇树科技的王兴兴,靠着机器狗成了资本新宠儿。这些新故事的背后,是新产业、新模式的崛起。而王健林、许家印这些“老登”,如果不能打破路径依赖,完成自我革命,最终只能被时代的大浪拍在沙滩上。
所以,王健林被限高,又被取消,这件看似魔幻的事,其实一点都不奇怪。它只是一个信号,一个旧时代挣扎求生的缩影。他的困境远未结束,接下来可能还会有更多的起诉、执行、股权冻结。
71岁的王健林,还在用他那瘦削的肩膀,扛着一个旧时代的沉重背影。他或许再也回不到首富的巅峰,但他死磕到底、不当逃兵的姿态,为那个狂飙突进的年代,留下了最后一个注脚:
企业可以倒下,但信誉和担当不能倒。真正的荣耀,不在于巅峰时有多风光,而是在低谷时,能否守住底线,挺直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