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有这些A股的注意!节后第一周,账户将迎“一增一减”

发布时间:2025-10-03 04:47  浏览量:1

2025年国庆假期临近尾声,A股投资者需要提前关注一个重要变化:节后第一周(10月8日-12日),不少股民的账户会出现明确的“一增一减”——“增”的是现金分红到账,“减”的是部分股票因股东减持可能带来的短期压力。这并非偶然现象,而是季度末分红集中实施与股东减持窗口期叠加的结果,且涉及的公司覆盖金融、科技等多个热门板块。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关键不是恐慌或跟风,而是搞清楚:哪些公司的分红能到账?钱怎么算、何时到?减持对股价影响有多大?今天用大白话把这些问题拆透,结合2025年最新公告和政策细节,帮大家把账户里的“增项”拿稳、“减项”看透。

一、先看“增项”:这两类公司的分红,节后第一周必到账

节后第一周的“账户增收”主要来自上市公司中期分红的集中派发。根据交易所最新公告,截至9月30日,已有超20家公司明确将除权除息日定在10月15日前,其中10月15日是扎堆派发的关键节点,以下两类公司的股东要重点留意:

1. 金融类高分红公司:每10股最高派2.36元

金融板块向来是分红“主力军”,其中平安银行的中期分红最受关注。根据9月30日公告,平安银行以194.06亿股总股本为基数,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36元(含税),合计派现45.80亿元,股权登记日为10月14日,除权除息日为10月15日。这意味着只要你在10月14日收盘时还持有平安银行股票,10月15日分红款就会自动打到账户里。

以持有1000股平安银行为例,税前分红金额是236元,具体能拿到手多少,要看你的持股时间——这是2025年分红税的核心规则,一点都不能错:

• 持股1个月以内(含1个月):税率20%,需扣47.2元,实得188.8元;

• 持股1个月以上至1年(含1年):税率10%,需扣23.6元,实得212.4元;

• 持股超过1年:免税,实得236元。

需要注意的是,分红税不是在分红到账时扣除,而是在你卖出股票时由券商系统自动代扣,且按“先进先出”原则计算持股时间。比如你分两批买入平安银行,最早买的那批持股超1年,卖出时就不用缴税,后买的那批持股不足3个月,就要按20%补税。

2. 制造业稳定分红公司:分红计算有特殊规则

除了金融股,制造业公司的分红也在节后集中落地,其中齐心集团的分红细节很有代表性。这家电子设备公司9月29日公告,每10股派息0.70元(含税),股权登记日10月14日,除权除息日10月15日,但因为公司有960万股回购库存股不参与分红,实际每股分红金额比表面算的要少一点。

具体计算方式是:实际现金分红总额4981.96万元,除以含回购股的总股本7.21亿股,得出每10股实际派息0.690683元(含税),所以除权除息价是“股权登记日收盘价-0.0690683元/股”。虽然差额不大,但持有大量股份的投资者要留意,实际到账金额以这个精确计算为准,不是简单按“每10股0.7元”算的。

这类公司的分红款到账时间和金融股一致,都是除权除息日当天由托管券商直接划入资金账户,不用投资者手动操作,打开交易软件查“资金流水”就能看到明细。

二、再看“减项”:这些公司将迎减持,影响要分情况看

节后第一周的“账户减项”主要是指部分股票可能因股东减持承受压力。根据9月下旬披露的减持公告,至少5家上市公司的股东将在10月进入减持窗口期,其中科技板块的减持动作最受关注,典型的就是长信科技。

9月28日,长信科技公告称,股东新疆润丰计划在“公告披露之日起十五个交易日后的三个月内”减持,也就是从10月28日开始到2026年1月27日结束,计划减持不超过6430万股,占总股本的2.6%,减持原因是“自身资金需要”,减持方式包括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价格不低于发行价。

虽然这家公司的减持正式开始时间在10月底,但节后第一周市场会提前消化这个消息,可能对股价产生短期影响。不过普通投资者不用一看到“减持”就慌,要分3种情况判断风险:

1. 看减持比例:2%以上需警惕,1%以内影响小

减持比例是核心指标。像长信科技这种2.6%的减持比例,属于“较大规模减持”,尤其是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卖出的部分(按规定,大宗交易减持比例不超过2%),可能对短期股价形成压制;如果减持比例在1%以内,且主要通过大宗交易进行,对二级市场的影响通常很小,甚至可能被市场忽略。

2. 看减持原因:“自身需求”比“不看好公司”影响小

减持原因直接反映股东动机。如果是“自身资金需要”“偿还债务”等个人原因,说明不是对公司基本面不看好,影响相对有限;但如果是“公司战略调整”“不参与后续发展”等原因,或者董监高集中减持,就要警惕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

3. 看公司估值:高估值减持压力大,低估值影响有限

同样的减持规模,在不同估值水平下影响天差地别。如果公司市盈率已经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减持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且公司业绩稳定,减持带来的下跌反而可能是抄底机会。

三、关键提醒:应对“一增一减”,3个操作细节不能错

不管是分红到账还是面对减持,普通投资者的核心是做好操作应对,这3个细节直接关系到实际收益,必须记牢:

1. 分红别“抢权”:短期持有反而可能亏钱

很多人看到分红公告就想在股权登记日前买入“抢权”,觉得能白拿分红,这其实是误区。因为除权除息日股价会自动扣除分红金额,比如股价10元的股票每10股派1元,除权后股价会变成9.9元,如果你当天买入,第二天股价除权,加上要缴的分红税,反而可能亏钱。

监管层也多次提醒,“抢权填权”炒作风险大,真正划算的是长期持有——既不用缴分红税,又能享受公司成长带来的股价上涨,这才是分红的核心价值。

2. 减持别“割肉”:先看是否有“承接盘”

遇到持有股票发减持公告,别急着割肉。可以先查大宗交易数据,如果有机构在减持前频繁买入,说明有“承接盘”,减持压力会被消化;如果公司同时发布业绩预增、回购计划等利好,也能对冲减持的负面影响。像长信科技目前没有同步利好,但如果节后股价下跌幅度超过5%,反而可以关注业绩是否支撑估值,再做决策。

3. 费用别“糊涂”:交易成本降了,能省不少钱

2025年的交易费用政策对投资者很友好,尤其是过户费和基金费率的下调,能帮大家省不少钱。目前沪深两市A股过户费按成交金额0.01‰双向收取,买卖10万元股票总共只要2元过户费;9月5日证监会还发布了基金费率改革新规,股票型基金认申购费率上限从1.5%降到0.8%,持有超1年还免销售服务费,每年能给投资者让利超500亿元。

算笔明白账:如果你有10万元资金,每周交易1次股票,一年过户费只要104元;如果买股票型基金,10万元的申购费从1500元降到800元,持有满1年还能省掉每年400元的销售服务费,长期下来可不是小数目。

四、延伸解读:2025年A股“分红+减持”的3个新趋势

节后第一周的“一增一减”不是孤立事件,而是2025年A股市场的典型特征,这3个新趋势值得长期关注:

1. 分红越来越“密集”,中期分红成主流

以前上市公司多在年报后分红,现在中期分红的公司越来越多。2025年上半年,沪深两市发布中期分红预案的公司超120家,比2024年同期增长35%,且主要集中在金融、消费、制造业等盈利稳定的行业。这对投资者来说是好事,相当于每年能多一次现金流收入。

2. 减持越来越“规范”,“精准减持”成常态

2025年监管层进一步细化了减持规则,明确“大股东减持需提前15个交易日公告”“不得在业绩敏感期减持”,像长信科技这样提前公告、明确比例和时间的“规范减持”已成主流。这避免了突然减持对市场的冲击,也给了投资者足够的反应时间。

3. 政策越来越“友好”,持续降低投资成本

从过户费减半到基金费率下调,2025年的政策主线就是“降低投资者成本”。证监会数据显示,加上之前的印花税调整,今年以来已累计向市场让利超800亿元。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交易成本低了,长期持有复利效应会更明显,不用靠频繁交易博收益。

最后总结一下:节后第一周的“一增一减”是市场正常现象,分红到账是确定性的收益,只要长期持有就不会亏;减持带来的波动要理性看待,结合比例、原因和估值判断风险。投资的核心从来不是追逐短期波动,而是找到盈利稳定、分红持续的公司,再配合低成本的交易策略,才能真正赚到钱。

你手里有即将分红的股票吗?之前遇到股东减持时,你是怎么应对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帮更多人避坑。

⚠️声明:所有观点均是个人投资心得体会,和个人身边真实案例分享,供大家交流讨论,不涉及任何投资建议。请大家别盲目跟风,盈亏自负!成年人要有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