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为何对利好“不感冒”?深度解析估值底与市场底的博弈
发布时间:2025-05-25 12:05 浏览量:5
美好的预期与残酷的现实之间往往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在A股市场上则体现的淋漓尽致。近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从经济层面还是直接针对股市而言,各种利好消息也是满天飞。足以看出监管层对于稳增长促消费,稳股市稳楼市所做的努力,但最终带给市场的变化却是非常不理想,就经济层面而言,并没有出现重磅经济数据向好的变化,而股市层面市场则对于利好并不感冒,并且对利好用脚投票,大资金逢高割韭菜,量化做妖厉害,散户投资者毫无信心可言。给人感觉到了束手无策的地步,毕竟监管工具箱里的工具是越拿越少,不可能是没有底限的往外拿。
当美好的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时,难免会使投资者的信心严重受挫,市场就会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或许市场也跌不了多少,关键是涨不起来。就像指数十多年围绕3000点上下波动,的确也没跌多少,关键是涨不起来,反复折腾后我的钱却没了,这就是市场的残酷性,指数看似风轻云淡,个股却是一片狼藉。
接下来,就近期市场的几个特征聊一下,希望有助于大家看清这个市场。
一、Z策热脸贴了市场冷屁股?
最近两个月,副村长轮番上阵喊话"估值洼地", 沪深300 市盈率12倍对标美股28倍的PPT数据都快被盘出包浆了。可市场就像个叛逆期少年,监管越是苦口婆心,指数越是缩头向下。这出"利好热VS市场冷"的戏码,背后藏着A股的深层症结。
其实监管的喊话股市也是司空见惯,就差一点给你钱直接买股票了,当然去年924的组合拳可是真接拿钱要买股票的。副村长喊话所传递出的观点大家也认可。但我们必须清楚,估值低不是上涨的理由,如果估值低成为上涨的理由,A股恐怕早到上万点了,因为低估值不是当下才发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就一直估值很低,但市场一直没反应。像什么搞市值管理等等,这种非常直白的表态市场也是无动于衷的,什么A股遍地是黄金等等,市场也是不予理会。这跟你去菜市场买菜一个道理,突然有一天大降价,你可能觉得很便宜,结果随后几年都是这个价,你还会觉得便宜吗,只能说经济不好。这是真实的价值。估值低并不是优势,关键看成长性,如果没成长性,那就不能叫估值低了,只能说是真实的估值了。
二、五重枷锁困住政策效应
1. 资金池与市值的龟兔赛跑
当A股总市值已突破90万亿,但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比仅28.7%,相当于要拿30人的饭量喂饱100张嘴。对比美股机构占比超60%的"精兵作战",我们更像是散户组成的"散户的汪洋大海"。公募基金33万亿规模中,实际持股不足四分之一。所谓加大机构投资者的入市比例,发展耐心资本,几乎成为口号,机构也是反复的做差价,市场的的浮动筹码太多,而存量资金不足以支撑大盘,只能维持 一个结构性的行情。场外资金也只是偶尔进场收割一把就很快撤离。
2. 机构抱团的"舒适圈陷阱"
保险、社保等长线资金扎堆高分红蓝筹,看似稳当却埋下隐患: 上证50 ETF规模两年翻倍,但科技主题ETF规模缩水超40%。这就像集体挤在防空洞里躲风雨,却错失了外面科技革命的艳阳天。反观港股科技指数年内涨幅超30%,美股"七姐妹"贡献纳指八成涨幅,A股的"大象起舞"愈发显出孤独。
3.筹码密布的"3400高地"
3350-3450区间堆积着去年2.8万亿成交量的历史筹码,相当于在登山路上设置了"雷区"。近期日均成交萎缩至1.1万亿,好比让轻步兵去攻克重兵把守的关隘,冲高回落就成了大概率事件。与其天天做一些没有意义的猜测,不如盯紧成交量,只有后量超前量,才能后高超前高,不然没有量能的上涨就是骗人的。
4. 季节性的"五月魔咒"
"冬播春收"的传统智慧遇上注册制改革,让五月的A股像极了毕业季的大学——老生忙着套现离场,新生还在观望犹豫。公募申赎数据显示,5月偏股基金净赎回规模环比激增120%1,这场季节性的资金撤退,给利好暖风蒙上了倒春寒。
股谚有云,五穷六绝七翻身,以目前的量能水平和市场表现来看,五穷已经成为事实,偶尔反弹只会出现在连续下跌之后。现在给你吃云南白药也无弥补投资者心灵上的创伤,接下来仍需保持谨慎。
三、周五跳水背后的三重推手
1. 大资金的"神仙打架"
国家队与公募在沪深300 ETF上的调仓博弈,堪比武林高手的内力比拼。4.03元关口两次攻防,1.5%的振幅背后是千亿级资金的贴身肉搏。这种机构间的多空转换,往往引发蝴蝶效应式的连锁反应。
2. 指数繁荣的"真实表现"
5月15日冲击3400点时,银行板块成交占比超40%,但超过半数个股仍在年内低点徘徊。对于投资者来讲更注重是个股的表现而非指数。这种"大象独舞"的指数繁荣,就像用茅台酒勾兑的鸡尾酒——闻着香,喝着烈,后劲大。
3. 量价背离的"强弩之末"
周五早盘6600亿的缩量冲锋,暴露出资金面的捉襟见肘。这好比让饿了三天的马拉松选手冲击终点,除了力竭摔倒,难有第二种结局。当日成交跌破万亿门槛,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周五早盘缩量,午后跳水时放量,很明显资金不愿追涨,但遇盘中急跌时有资金愿意进场抄底,只不过放量的幅度并不大,周五虽放量529亿,但全天量能也不过1.15万亿,只能说资金抄底的愿意并不强,很难支撑下周一的反弹,下周一最后再向下急踹一脚,再放量的话很容易拉起来。
四、后市的危与机
1. 技术面的"三线防御"
3340点的20日线、3333点的5周线、3320点的60日线构筑起立体防线,相当于给市场装上了"防坠网"。历史数据显示,当三大均线呈多头排列时,急跌后5个交易日内反弹概率达78%。短线又跌到20日均线位置,20日均线是机构的生命线,至少会有反复,最好能补上5月7号的缺口,然后 再引发技术面的超跌反弹。
2. Z策底的"明牌筹码"
郭嘉队手握3万亿权重股筹码,42只银行股如同"定海神针"。这就像牌桌上的"同花顺 ",虽不轻出,但威慑力十足。近期ETF逆市净申购超200亿,暗示"聪明钱"正在悄悄布局。当然我们也不用担心市场会跌多深,监管层关爱市场的决心是很明确的,但真正要涨起来却是很难的,谁来点火呢 ,只能靠郭嘉队了,当然这需要契机,不能说只要郭嘉队拉,市场就一定会反弹。如果这个观点成立的话,那么市场早都过万点了。股市拉起来对各方都是有利的,那为什么不把市场拉起来呢,不是大家想的,郭嘉队花点钱就能拉上去的。
像去年924历史性的组合券,散户拼命的往里冲,机构资金则拼命的往外跑,结果市场还是跌不下去,反正有大量的买盘,许多散户认为机会来了,最终结果只能是空欢喜一场,一批新的资金把一批长期被套的老资金置换出来,重新套了一批人。解放一批人是以牺牲一批人为代价的,这样的市场反复走不出亏钱的怪圈。关键是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不行,无法持续稳定的回报市场,这样的背景下,郭嘉队怎么可能去解放大家呢,凡事都是有条件的,不是说花点钱能解决问题的。
3. 科技股的"凤凰涅槃"
经历两个半月的估值回调,半导体指数市盈率已跌至历史均值下方1个标准差。就像压缩到极致的弹簧,华为5nm芯片量产、C919商业运营等催化剂,随时可能引发科技板块的均值回归。从春节后DS的横盘出世,再到歼10C扬威疆场,足以证明国内科技创新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让老美忌惮,反复打压我们的原因,但国产替代的步伐是不会停的。
4. 改G红利的"延迟满足"
并购重组新规实施首周遇冷,恰似2019年科创板开板时的市场反应。历史经验表明,从政策出台到市场响应通常有1-3个月的滞后期,央企专业化整合的"王炸"或许正在路上。并购重组是给一些非ST股一些尊严,既能提升上市公司业绩也能解决退市的尴尬。
五、投资者的攻守之道
在这个"Z策底"与"市场底"反复搓揉的磨底阶段,投资者需掌握三大生存法则:
仓位管理的"弹簧策略":保持5成左右机动仓位,大跌敢买,急涨能抛
配置的"哑铃结构":左手抓低估值高股息(如电力、煤炭),右手握超跌硬科技(如半导体、AI)
六、结语
A股市正经历从"Z策市"向"制度市"的艰难蜕变。估值底与市场底的时空错位,本质是直接融资与财富效应的再平衡。当注册制G革遇上居民资产配置拐点,当科技突围碰撞全球产业链重构,A股的每次深蹲都在积蓄起跳的力量。投资者要做的,不是预测风向,而是系紧安全带,等待属于资产的"戴维斯双击"时刻。
- 上一篇:有这特征之人,不宜跳槽换工作
- 下一篇:泼天的流量之下,亚瑟士“危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