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烟火里的诗意》NO.619:张光国散文《胡油房的草原风情》

发布时间:2025-10-01 08:02  浏览量:2

胡油房的草原风情

〇张光国

现在,我站在这片名为胡油房的土地上,脚下是绵延的、一直绿到天边去的乌拉特草原。七月的风,是坦荡荡的,毫无遮拦地吹过来,带着艾草与苦蒿的、微涩的清香。这风,仿佛是从远古吹来的,掠过阴山的岩画,裹挟着匈奴的箭鸣与蒙古马的嘶啸,最后,温顺地扑在我的面颊上。我家旧居,那毗邻着村小学的土坯房,早已在一场又一场的风雨里坍圮下去,与大地融为了一体,只剩下几堵矮矮的、被岁月磨圆了棱角的土墙,像大地老人脸上深刻的皱纹,沉默地诉说着什么。我俯身,拾起一块温热的土坷垃,它在掌心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朴的分量。这哪里是一块泥土,这分明是一块凝固成琥珀的时光。

我的目光,越过这片废墟,投向那无垠的旷野。草原,是不能用“看”的,须得用“读”。它是一部摊开来的、无字的巨著,每一株倔强的针茅,每一丛伏地的骆驼刺,都是它深奥的字符。这里的草,不像江南芳甸那般丰腴润泽,它们是瘦硬的,紧贴着地皮,在看似贫瘠的荒漠半荒漠上,生出一种惊人的韧性。这便是一种生存的哲学了。南方的草木,是沐浴着诗词歌赋长成的,枝叶间都浸透了文人的婉约;而这里的草,是听着马头琴与长调牧歌生长的,骨子里镌刻着的是生存的强悍与生命的本真。

我想起《敕勒歌》里那苍莽的景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古人真是说得极好,在这里,天,确乎就是一个巨大无比的、青灰色的穹顶,将人世间的一切悲欢离合都从容地笼罩其间。人立于其下,顿觉自身之渺小,如蜉蝣,如尘埃,那点从城市里带来的喧嚣心事,刹那间便被这广阔的寂静涤荡得无影无踪了。

不远处,有亲戚家的勒勒车闲置着,车轮深陷在土里,已是半个古董。我的思绪,便不由得被这车轮引着,向历史的深处踉跄而行。这片土地,曾是怎样的喧闹啊!匈奴的冒顿单于,曾在此挥鞭,让疾风般的铁骑踏出一条横贯欧亚的通道;鲜卑的拓跋氏,或许曾在此驻足,眺望过南方的中原沃土;突厥的骑士,蒙古的健儿,都曾把这乌拉特草原当作纵横驰骋的舞台。那该是怎样一种波澜壮阔的人生!他们逐水草而居,随四时而动,生命与天地同在,自由得像天上的鹰。然而,金戈铁马,终归尘土,所有的轰轰烈烈,最后都沉寂下来,化作了这草地上年年生、年年枯的草,化作了史书上几行冰冷的文字。眼前的胡油房,这半耕半牧的宁静,仿佛是历史狂涛过后,沉淀下来的一丝温和的余韵。那征战杀伐的“胡”,与这炊烟稼穑的“房”,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穿越千年的和解。

当年的小学老师任先生和小学同学,将粗犷的暖意填满了整个草原。任先生老了,皱纹爬满了黝黑的脸庞,但那双眼睛,却依然像草原上的鹰一般锐利而清澈。他握着我的手,紧紧的,暖暖的。李跃同学在乌拉特前旗上班,也成了城里人。我们相聚在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南边的温根塔拉度假村,酒碗在粗粝的手中传递,古老的敬酒歌在包里回荡。那一刻,语言是苍白的,唯有这歌声,这眼神,这滚烫的体温,才是最为真实的交流。我忽然感到一种奇异的联结:我的根,在几千里外孔孟之乡的山东,那里讲究的是礼法秩序,是耕读传家;而我的生命,却有一截重要的枝干,是在这自由奔放的乌拉特草原上抽枝发芽的。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血液,竟在我的身体里和谐地共存着。山东的“土”给了我沉稳与坚韧,草原的“风”则给了我辽阔与向往。这或许便是我一次次要回来的、潜藏在心底最深的缘由罢。

翌日清晨,我被一阵清越的鸣叫唤醒。推门而出,但见湛蓝的天幕上,正有一行大雁,排着整齐的“人”字形,向南飞去。乌拉特中旗是著名的“鸿雁之乡”。望着那渐行渐远的雁阵,我的心仿佛也被它们带走了。鸿雁,这草原上最守时的信使,它们秋日南飞,春日北归,生命的轨迹在这片天空画下一个又一个巨大的圆弧。这不正是一种文化的隐喻么?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如同这鸿雁一般,从中原奔赴塞外,或从塞外走入中原,文化的因子便在这一次次的“迁徙”中,交融,碰撞,生出新的光彩。

我,一个山东人的后代,童年在此停驻,如今又像候鸟一样归来探访,不也正是这宏大文化流转中的一个小小的音符么?鸿雁飞过,不留痕迹,但它那苍凉的叫声,却永远地印在了草原的记忆里。我来过,也将离开,但胡油房的风情,也必将如那雁鸣,深刻地烙印在我往后所有的文字与梦境里。

离别的时候又到了。车子发动,我从后窗回望。胡油房村在视线里越来越小,最终缩成了一个绿色的点,融化在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原里。天地复又归于那最初的、伟大的沉寂。但我深知,有些东西已经不同了。我带走的,不只是行囊里的奶食品和风干肉,更是胸膛里装下的一整片乌拉特草原的风。从此,无论我身在何处,只要闭上眼,便能听见风过草梢的簌簌声响,那便是胡油房,那便是草原,在对我永不疲倦地低语。那低语诉说的是:人世漂泊,心安即是归处;文明如水,终将漫过所有人为的疆界,汇成生命本真的、浩瀚的海洋。

2019年9月22日夜于静思轩

【作者简介】张光国,笔名毓榕、轩辕国,1975年生于山东潍坊,1998年毕业于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曾进修于鲁迅文学院,做过教师、编辑、记者、报社驻潍坊工作站站长、潍坊万众传媒总经理。系《新诗歌》、《中国诗选刊》、《中国诗歌月刊》总编,中国诗歌会名誉会长,当代诗歌会、中国李清照诗歌会、中国仓央嘉措诗歌会会长,中国山水诗社、中国草原诗社、中国大唐诗社社长,中国诗名家俱乐部主席,白浪书院客座教授,作家诗人高级研修班导师,神洲文学院院长。创始诗人网、中国诗歌会网、诗家网和诗家APP。组织诗意的行走、北海文艺沙龙、大唐诗歌节等现场活动百余场。

出版诗集《诗人与美人鱼》、《陶罐上的少女》,诗学专著《诗术》(第一卷),诗论集《同凤凰与白狼一起吟唱一一首届中国诗歌展优秀作品点评》,诗话专著《黄鹤楼诗话》、《北海诗话》,文论集《煮酒南山歌北海——张光国文论集》(第一卷),长篇小说《沙僧别传》,编著《当代中国诗人名录》、《当代作家新势力文萃》等数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