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文学杂志总第633期:张光国散文《胡油房的草原风》

发布时间:2025-10-01 06:54  浏览量:2

胡油房的草原风

〇张光国

这风,是听不见的。

你若立在江南的竹林边,风过处,便有飒飒的声响,带着几分文士的清雅与缠绵;你若站在海滨的礁石上,风来时,便有轰轰的咆哮,挟着一股壮士的决绝与悲怆。但胡油房的草原风,却不是这样。它没有声音,或者说,它的声音太过古老,古老到人类的耳朵早已失去了分辨它的能力。它只是一种存在,一种无始无终的、浑然的流动。你只能从皮肤上感觉到它,干燥的、带着沙砾般细微摩擦感的抚摸;你只能从眼睛里看到它,看乌拉特草原无边的草浪,以一种永恒的、舒缓的节奏,向着天际线一层一层地涌去,像是大地沉默的呼吸。

我便是在这样的风中,又一次回到了胡油房。时间,是2016年,又仿佛是我懵懂的童年。这风,瞬间就模糊了所有的年份,将我径直推入一片辽阔的、没有日历的时空里。眼前我家旧居的废墟,在风中显得愈发静默。那些坍圮的土墙,与其说是建筑的残骸,不如说是风的作品。是风,用了三十来年的光阴,耐心地将它们雕琢成如今这般模样,线条圆润,棱角全无,与大地融为一体。我伸手抚摸那风化的墙面,触到的,不是砖石的冰冷,而是一种温吞的、属于时间本身的质感。这风,竟像是一位最高明的雕塑家,也是最无情的史官,它不言不语,却将所有的故事都写在了这大地的肌理之上。

我忽然想,千百年来,有多少人曾如我一般,站在这同一片风中?那牵着骆驼、唱着苍凉长调的匈奴牧人,他们的皮袍是否也曾被这风鼓荡,像一面不落的旗帜?那追逐着水草、马蹄踏碎晨露的蒙古骑士,他们的发辫是否也曾在这风中飞扬,如同黑色的火焰?这风,见证过多少帐房的支起与迁徙,多少篝火的点燃与熄灭,多少英雄的喟叹与婴儿的啼哭?它吸纳了这一切,又将这一切吹散,最终只留下一种空濛的、巨大的宁静。这风里,有匈奴的孤绝,有鲜卑的豪迈,有突厥的骁勇,有蒙古的辽阔,它们早已不是书卷上冰冷的符号,而是化作了这风的气息,一种混杂着草香、泥土腥气和历史铁锈味的、无法复制的气息。

这风,也塑造着胡油房独特的生命形态。你看那草原上的草,多是贴地而生的针茅、冷蒿,它们没有江南芳草的娇嫩与水灵,叶片窄小而坚韧,为的就是减少这风的阻力,将生命的根,更深地扎进贫瘠的土地。你看那零散的牛羊,它们的神情总是安详的,甚至是漠然的,逆来顺受地迎着风,慢慢地移动,仿佛深知在这天地之间,挣扎与呐喊都是徒劳,唯有顺应这风的节奏,才能获得生存的从容。就连我的那些乡亲,他们的脸庞也都被这风刻上了相似的印记——黝黑,粗糙,皱纹如同干涸的河床,但眼神里却有着与这草原一般的辽阔与镇定。我的小学老师任先生,便是这样一张脸。他握着我的手时,我感觉到他掌心的厚茧,那不仅是粉笔磨出的,更是乌拉特草原长年的风霜雨雪凝结成的。我们交谈,话语不多,常常被风吹散,但那份情谊,却像风中的草根,扎得无比结实。

这便引出了一个更深沉的思忖。中原的文明,是农耕的文明,讲究的是“择水而居,筑室为安”,追求一种稳固的、传承的秩序。而草原的文明,是游牧的文明,信奉的是“逐水草而居,随季候而迁”,崇尚一种流动的、自由的精神。这二者,似乎是截然对立的。然而,在胡油房,在这座以“油房”为名的定居点,却达成了一种奇妙的和解。这风,便是那和解的媒介。它吹拂过游牧者的马鞍,也吹拂过定居者的油坊;它既带来了远方的野性与不确定,也带走了此地的狭隘与局促。于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骨子里便有了两种文明的基因:他们既懂得如何像农夫一样,耐心地等待一株胡麻的成熟,榨出生活的油脂;也懂得如何像牧人一样,坦然地面对命运的无常,像风一样接受所有的来临与逝去。这风,吹散了文明的壁垒,也吹融了人心的隔膜。

风渐渐大了些,天色向晚,草原的颜色由青绿转为沉郁的金黄,最后融进一片苍茫的暮色里。远处的阴山,成了一道黛青色的剪影,静静地卧在天边,像是这草原永恒的依靠。我忽然想起《敕勒歌》里那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此刻,我才真正体味到那“穹庐”的意味。它不是一个静止的屋顶,而是一个巨大的、流动的、由风构成的穹顶。我们,以及这胡油房的一切,都被笼罩在这无垠的、充满历史气息的穹庐之下。

我该走了。风从背后推着我,像是故土无声的送别。我带走了一身的尘土,也带走了满心的风。这风,从此将在我城市的书房里徘徊。当我在案牍劳形中感到困顿时,当我被俗世喧嚣搅得心烦意乱时,我便闭上眼,让这胡油房的风,这混合着草香、历史与乡愁的风,再次吹拂过我。它不语,却仿佛在说:天地何其广袤,人生何其短暂,何不将心胸,敞得如这草原一般?那纠缠的,且让它随风散去;那坚实的,自会如大地永存。

胡油房的草原风,吹拂的不是一个村庄,而是一部无字的史诗;它塑造的不是一片风景,而是一种生命的哲学。它从远古吹来,向未来吹去,而我的魂梦,便永远系在了这永恒的风中。

2023年6月23日夜于静思轩

【作者简介】张光国,笔名毓榕、轩辕国,1975年生于山东潍坊,1998年毕业于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曾进修于鲁迅文学院,做过教师、编辑、记者、报社驻潍坊工作站站长、潍坊万众传媒总经理。系《新诗歌》、《中国诗选刊》、《中国诗歌月刊》总编,中国诗歌会名誉会长,当代诗歌会、中国李清照诗歌会、中国仓央嘉措诗歌会会长,中国山水诗社、中国草原诗社、中国大唐诗社社长,中国诗名家俱乐部主席,白浪书院客座教授,作家诗人高级研修班导师,神洲文学院院长。创始诗人网、中国诗歌会网、诗家网和诗家APP。组织诗意的行走、北海文艺沙龙、大唐诗歌节等现场活动百余场。

出版诗集《诗人与美人鱼》、《陶罐上的少女》,诗学专著《诗术》(第一卷),诗论集《同凤凰与白狼一起吟唱一一首届中国诗歌展优秀作品点评》,诗话专著《黄鹤楼诗话》、《北海诗话》,文论集《煮酒南山歌北海——张光国文论集》(第一卷),长篇小说《沙僧别传》,编著《当代中国诗人名录》、《当代作家新势力文萃》等数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