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病人注意:早上有这表现,说明脑梗已经危险了,要尽快治疗!

发布时间:2025-09-29 10:52  浏览量: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清晨六点,神经内科急诊室的门被匆忙推开,一位老人被家属搀扶着进来:“医生,我爸早上起来突然不会说话了,右边身子也没力气!”

检查结果很快出来:急性脑梗死。家属懊悔地说:“其实昨天早上他就说有点头晕,右手拿筷子不稳,我们以为没睡好……”

这样的场景,在医院里并不少见。对脑梗患者而言,某些清晨出现的“异常表现”,可能是疾病加重或复发的重要信号。

人体有个奇妙的生物钟,血压、心率乃至血液粘稠度都会随着时间变化。对心脑血管患者来说,清晨往往是一天中风险最高的时段。

经过整夜睡眠,身体相对缺水,血液变得浓稠,流动速度减缓

清晨醒来时,血压会自然形成一个高峰,心率加快,心脏负担加重。这些因素叠加,容易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得不稳定,甚至破裂形成血栓。

对曾经发生过脑梗的患者来说,血管条件本就不好,这种晨间的生理变化,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脑梗复发或加重时,身体会发出警报。尤其是清晨出现的以下症状,哪怕很轻微,也不要轻易归咎于“没睡好”或“年纪大”。

1、突然加重的眩晕或头痛

早晨起床时感觉天旋地转,站立不稳,或者出现与以往不同的剧烈头痛,可能是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征兆。这与小脑、脑干缺血密切相关,而脑干是维持心跳、呼吸的“生命中枢”。

2、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加重

原本康复尚可的手臂或腿部,清晨醒来发现更加无力,甚至完全不能活动;或者麻木范围扩大、程度加重。这常提示运动通路上的缺血加重。

3、言语表达和理解障碍再现

能够正常交流的患者,早上起来突然说话含糊不清,或者听不懂家人说话,甚至完全失语。这是语言中枢受累的典型表现。

4、视物异常

清晨出现一过性黑朦(单眼或双眼突然发黑)、视物成双、视野缺损(比如看不到左边或右边的东西),是眼动脉或视觉通路缺血的重要信号。

5、吞咽困难、饮水呛咳

早餐时发现吞咽食物困难,或者喝水频繁呛咳,这可能是延髓(负责吞咽反射的脑区)缺血的表现,需紧急处理。

6、意识状态改变

出现异常嗜睡、叫不醒、反应迟钝,或者相反,异常烦躁不安,都可能是大面积脑缺血缺氧的表现。

7、面部不对称复发

已经恢复的面部口角歪斜,清晨发现再次出现或明显加重,微笑时两边嘴角不对称。

许多患者和家属对这些清晨的“小变化”不以为然,原因主要有几点:

症状短暂性:部分缺血症状可能在几分钟或几小时内自行缓解,被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这其实是“脑梗前最后一次警告”,但很多人误以为“好了就没事了”。归因错误:习惯将清晨不适归咎于“起床太猛”“没睡好”或“颈椎病”,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恐惧心理:部分患者不愿承认病情可能加重,选择性地忽视身体发出的信号。知识缺乏:不了解这些症状代表的真正含义,不知道其紧迫性。

一旦发现上述任何表现,时间就是大脑。脑梗治疗的“黄金时间窗”通常为发病后4.5小时内,在这个时间内进行溶栓治疗,可最大程度恢复血流,挽救濒临死亡的脑细胞。

请记住以下行动步骤:

1、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清晰说明“怀疑脑梗复发”,告知患者年龄、主要症状和发病时间。不要自行驾车去医院,以免途中病情加重。

2、保持正确体位:让患者平卧,解开衣领,头部偏向一侧。如果怀疑颅内压增高,可适当抬高床头15-30度。

3、记录发病时间:准确记录症状开始的时间,这对医生决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4、不要盲目给药:在医生明确诊断前,不要擅自给患者服用任何药物,包括降压药和阿司匹林。脑梗急性期过快降压可能加重缺血。

5、准备好就医资料:带上既往病历、影像资料和正在服用的药物清单。

对于脑梗患者而言,预防复发是长期任务。做好清晨的健康管理尤为重要:

晨起“慢”字当头:醒来后先在床上躺2-3分钟,然后在床上坐2-3分钟,再在床沿坐2-3分钟,最后才站立行走。给心血管系统足够的适应时间。晨起补水很重要:睡前在床头放一杯水,清晨醒来后小口饮用,补充夜间丢失的水分,稀释血液。规范服用晨间药物:许多心脑血管药物需要在清晨服用,请严格遵守医嘱,不要随意更改时间或剂量。监测清晨血压:养成清晨测量血压的习惯,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规律。如果清晨血压控制不佳,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用药方案。早餐清淡有营养:避免高盐、高脂的早餐,选择易消化、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避免晨间剧烈运动:清晨是心血管事件高发时段,运动应选择温和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避免剧烈、竞争性运动。

在脑梗患者的康复路上,家人是不可或缺的守护者:

学会观察:熟悉患者平时的状态,才能敏锐察觉细微变化。特别是失语患者,他们无法表达不适,更需要家人仔细观察其表情、肢体语言。建立沟通暗号:与患者约定简单的沟通方式,如“不舒服就眨三下眼睛”,确保即使言语障碍也能及时传递信息。营造轻松的清晨氛围:避免在清晨谈论令人焦虑的话题,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减少不必要的刺激。陪同复诊:陪同患者定期复诊,向医生详细描述患者的日常状况,包括清晨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反应。

脑梗的防治是一场持久战,患者和医生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定期复查不容忽视:即使自我感觉良好,也要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复查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等,评估血管状况。如实反馈用药反应:告诉医生药物是否引起了不适,而不是擅自停药。医生会根据情况调整方案。了解自己的“责任血管”:清楚自己的脑梗是哪个血管系统的问题(颈内动脉系统还是椎基底动脉系统),这有助于理解症状的含义。

脑梗患者的每个清晨都值得认真对待。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异常”,可能是大脑发出的求救信号。

及时发现、快速反应、规范治疗,这九个字是应对脑梗复发的最佳策略。希望每一位患者和家属都能掌握这些知识,但永远没有使用的机会。

健康无小事,警惕保平安。愿每一个清晨都充满希望,而非危险。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22[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2, 55(6): 494-506.
[2]中国卒中学会. 卒中患者二级预防指南[J]. 中国卒中杂志, 2023, 18(4): 389-401.
[3]张微微, 王拥军. 脑血管病清晨危险现象及其防治策略[J]. 中华内科杂志, 2021, 60(8): 712-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