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西北国际交通线的主力军:苏联吉斯5型卡车

发布时间:2025-09-27 05:40  浏览量:1

苏联吉斯5型卡车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是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推进重工业化和军事现代化的重要成果之一。鉴于当时苏联汽车工业基础薄弱,新车研发主要依赖仿制外国车型进行技术积累,吉斯5型正是在此背景下,通过引进美国技术加以本土化改进而诞生的。

一、研发历程

1931年,苏联在美国A.J.勃兰特公司帮助下,由莫斯科阿莫汽车厂(后更名为斯大林汽车厂)开始研制新型卡车。

美国AutocarDispatchSA卡车

1933年,基于美国AutocarDispatchSA卡车改进而来的新车型正式下线,与美制原车相比,载重量由2.5吨提升到3吨。1934年6月首批10辆开始量产,10月开始大批量生产,初期产能很快达到每天65辆。因由斯大林汽车厂生产,故得名“吉斯5”型。

吉斯5型生产线

吉斯5型生产型

在吉斯5型整个生产周期内,先后有三家工厂生产该型车,其中莫斯科主厂1934年至1948年间,总共生产了571199辆。

吉斯5型尽管技术借鉴美国,但配备5.6升汽油6缸发动机,功率达73马力,而SA卡车发动机排量为4.9升,功率仅60马力,而且该动力装置性能可靠,必要时甚至可以使用煤油高效运行。

二、外观特征

吉斯5型采用框架式底盘,短车头长货箱布局,车头、驾驶室和货箱均为棱角分明的矩形设计,外观方正硬朗,整体线条简洁笔直,体现了苏联工业注重实用性的特点。

车头、驾驶室和货箱均为棱角分明的矩形设计,外观方正硬朗

车身长6.06米,宽2.23米,高2.16米,整备质量3.1吨,驱动方式为4×2后轮驱动,采用非独立悬架,后轴是钢圈双轮,前轴也为钢制。

驾驶室设计为全钢结构,位于前轮上方,由多根镀铬或黑色金属条组成的直瀑式格栅,格栅顶部镶嵌“ЗИС”(ZIS)厂标。两侧各有一个圆形大灯,灯罩为玻璃材质,边缘配有金属边框,部分车型在大灯上方加装辅助射灯。

货箱为开放式,便于货物装卸

开放式货箱与可拆卸栏板货箱底板为木板或钢板,四周栏板可拆卸,便于装卸货物。部分车型在货箱尾部加装铰接式后栏板,以方便货物装卸或人员快速上下。载重能力为公路 3 吨,土路2.5 吨,超载时可达 4 吨,可搭载25名全副武装的士兵。

底盘采用纵置钢板弹簧悬挂,传动轴和驱动桥裸露在外,轮胎规格为34×7英寸,轮毂为钢制辐条式,备胎通常固定在货箱下方或侧面,有发动机直驱的轮胎充气压缩机。

战争期间因物资短缺而生产简化型,此图可看出驾驶室为木制

此图也为简化型,前部只有左侧车灯

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因南部冶金基地被德军占领,物资短缺,1942年开始生产简化版吉斯5V型,改用木制驾驶室,挡泥板也由原设计的圆形冲压改为扁平折线形,取消前轮制动器和右灯,仅保留左侧前大灯,整体减重124公斤。

吉斯5型所有零部件均在苏联本土生产,够得上“国产”的名号,但该车前后悬架均无减震器,驾驶室无动力转向,设备无加热器,驾驶员工作区域狭窄,仅车内配备一条硬长凳,而非独立座椅,在人体工程学方面确实表现欠佳。

三、性能参数

吉斯5型动力系统为直列6缸水冷汽油机,排量5.55升,最大功率73马力(53.6千瓦),最大扭矩285牛·米,可使用低辛烷值汽油。

直列6缸水冷汽油机

配备干式双片离合器、4挡变速箱、双级主传动器以及机械传动式刹车装置,这在当时都是比较先进的汽车技术。

最高车速60公里/小时,平均车速30公里/小时,土路为20公里/小时,续航里程约205公里,油耗34升/100公里,载重能力为公路3吨,土路2.5吨。

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吉斯5型是苏军主力运输卡车,战前装备数量就达10.04万辆,占当时苏军卡车总量近4成,还衍生出众多车型,诸如舟桥车、油罐车、探照灯车、火箭炮载具、救援车、机枪卡车、防空卡车等。因其性能可靠、维修简便、适应恶劣环境,深受前线官兵好评。

卫国战争期间是苏军主力车型

舟桥车

油罐车

工程车

“喀秋莎”火箭炮车

半履带车

二战结束后,吉斯5型生产稳定了两年,设计上恢复战前标准,1947年停产,总产量近百万辆(含变形车),是苏联历史上产量第二大的卡车。

四、来到中国

抗战爆发后,中国东部沿海港口相继沦陷,滇缅公路、滇越铁路等国际通道也相继被切断,为接收国际援助物资,中国被迫开辟新的交通运输线,吉斯5型开始崭露头角,登上舞台。

【承担苏援物资运输任务】1937年8月,中苏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苏联通过向中国提供军事贷款,中国则使用这一贷款向苏联购买了大量军用物资,汽车的重要地位凸显。1938年初苏联首批援助就包括500辆吉斯5型卡车,这些卡车满载1500吨汽油,从苏联阿拉木图出发,穿越新疆、甘肃,最终抵达兰州,移交中国。据史料记载:吉斯5型卡车当时单价1120美元/辆,相对美制吉姆西卡车,吉斯五型卡车便宜得多,性价比更高。

苏联车队满载援华物资奔驰在西北国际交通线上

苏联援助物资包括飞机、坦克、火炮、机枪、弹药、汽油、药品、电台等,其中飞机在苏联解体装箱,经吉斯5型车队运到兰州、西安组装后,再飞往各战区,直接参加武汉、南昌、桂南等空战;坦克、装甲车辆由特种平板挂车装载,仍靠吉斯5型做牵引车,经戈壁运送。这些物资有力支援了正面战场。

【建立西北国际交通线】该线以新疆霍尔果斯口岸为起点,经果子沟至甘肃兰州,分为北线和南线,其中北线起点苏联阿拉木图经新疆至终点兰州;南线起点拉达克经新疆至终点兰州。这条是抗战前期中国接受国际援助的唯一陆路通道,全程采用汽车运输。

承担90%的物资运输任务

据统计,在中国抗战最艰难的1937—1941年间,这条线承担了90%以上国际对华援助,累计运输物资约5万吨,包括1200余架飞机、4000余门火炮、超万挺机关枪及百万发炮弹等军备,而吉斯5型是这条运输线上的主力车型。从这个意义上讲,吉斯5型卡车不仅是苏联援华物资的主力运输工具,更成为支撑中国抗战“生命线”的关键力量。

【组建八路军首个汽车队】1937年八路军成立首个汽车队——八路军西安采办委员会汽车队,承担西安至延安的运输任务,吉斯5型卡车是其主要装备。1939年八路军成立总部汽车队,主要运输延长石油、军需物资等,吉斯5型卡车也是主力车型之一。吉斯5型卡车在敌后根据地之间架起“流动补给线”,极大的缓解了八路军物资匮乏的困境。

【“羊毛车”的来历】我国新疆盛产优质羊毛,抗战时也用来偿还苏联军援。在苏联车队运送援华物资返程时,常用吉斯5型装载新疆羊毛、驼毛、稀有金属等抵偿物资,形成“军火—羊毛”双向流动,吉斯5型因而被沿途百姓形象地称为“羊毛车”。

志愿军装备的探照灯运载车

【抗美援朝再次成为主力车型】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装备的工程、特种车辆(如雷达车、探照灯车、通讯车),也有不少以吉斯5型为底盘的。为确保这些吉斯5型正常使用,中国曾仿制了不少吉斯5型的零配件。

五、总结评价

吉斯5型卡车是苏联汽车工业早期最具代表性的车型之一,该车以结构简单、维修方便、适应性强著称,不仅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也在中国抗战和建国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是战争中的“运输骆驼”,更是中苏友谊与合作的见证者。(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