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丨青藏铁路精神:世界屋脊上的精神丰碑
发布时间:2025-09-28 09:35 浏览量:1
2006年,青藏铁路正式全线开通,西藏从此结束了不通铁路的历史,这条几代人为之奋斗的钢铁大动脉将西藏与祖国内地紧紧连在了一起。
在青藏铁路建设运营过程中,面对青藏高原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铁路人以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用热血与汗水留下了一个个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故事,也铸就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同回顾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青藏铁路精神的磅礴力量,从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勇气。
主讲嘉宾
陈亮
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
企业文化室主任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运营。这条几代人为之奋斗的钢铁大动脉将西藏与祖国内地紧紧连在了一起。在青藏铁路建设运营过程中,面对青藏高原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铁路人以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挑战着生理与心理极限,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孕育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
(一)
青藏铁路精神的孕育形成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这里雪山连绵,河湖密布,极尽雄浑壮美。群山阻隔、氧气稀薄,又让这里成为荒凉苍茫的“生命禁区”,人员难去,物资难进。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只能赶着牦牛,牵着骆驼,爬高山、越荒漠,与内地进行商贸交流。
建设一条连接青藏高原与祖国内地的钢铁大通道,打破青藏高原运输瓶颈,构建青藏高原新的运输格局成为中华民族的夙愿。
▲图为铁路勘测人员在实地勘测。
20世纪50年代初,党和国家着手研究进藏铁路建设问题。1958年,国务院批准组建青藏铁路工程局。从此,修建青藏铁路正式进入了执行阶段。按照规划,青藏铁路建设分三步实施,第一步是修建兰州至西宁的兰青线,第二步是修建西宁至格尔木的青藏铁路西格段,第三步是修建格尔木至拉萨的青藏铁路格拉段。
1958年5月10日,青藏铁路的首段工程——兰青铁路破土动工。1959年9月22日,铁路铺轨到西宁火车站。青海从此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
1958年9月,在兰青铁路开工建设4个月后,上万名铁路建设者启动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的建设。经过建设者们的顽强拼搏和艰苦努力,终于在1979年9月15日胜利铺轨到戈壁新城格尔木,并由此向南一直延伸到昆仑山脚下的南山口。1984年5月1日,青藏铁路西格段建设工程经国家验收正式交付临管运营。
2001年6月27日,国家批准青藏铁路格拉段开工建设。青藏铁路格拉段要顺利修通,就必须攻克工程建设的世界性“三大难题”。一是多年冻土。线路经过连续多年冻土区长达550公里,复杂的地质条件对设计和施工技术提出了很高要求。二是高寒缺氧。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的线路长达960公里,占线路总长的84%,其中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沿线空气稀薄,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最低气温可达-45℃,属于“生命禁区”。三是生态脆弱。由于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严酷的气候条件,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短期内极难恢复,甚至根本无法恢复,这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严格要求。
▲念青唐古拉山南麓的一处牧场。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随着青藏铁路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和英雄群体、模范人物先进事迹的大量涌现,铁道部党组把握有利时机,有组织地开展总结、提炼“青藏铁路精神”工作。经过多次讨论研究,2001年12月,铁道部党组决定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作为“青藏铁路精神”的表述语。这一精神源自青藏铁路建设实践,反映了青藏铁路特点,充分体现出青藏铁路建设主旨和广大建设者的价值追求与坚韧意志。
▲这是青海省格尔木市将军楼公园内的“筑路忠魂”雕塑。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2006年7月1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运营。从最初设想到破土动工再到运营管理,伴随着一代代铁路人的艰苦奋斗,“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孕育成型并不断传承发展,在中国铁路史上熠熠生辉。
▲2006年7月1日11时20分许,由拉萨发出的“藏2”次庆典列车通过拉萨河特大桥。
(二)
青藏铁路精神的基本内涵
01、“挑战极限”的丰富内涵
挑战极限,就是坚定爱国信念、弘扬奉献精神、砥砺担当品格,越是艰险越向前。
满怀豪情、追寻复兴的爱国信念从新中国成立后数万铁路建设者披荆斩棘将铁路推进到格尔木,到青藏铁路职工坚守高原,运营管理好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每一个时期,青藏铁路的建设者和运营者都以国家需要为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长期奋战在条件异常艰苦的雪域高原,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展现了为国家发展、为民族复兴、为人民的幸福生活而不懈奋斗的爱国主义信念,创造了人类铁路发展史上的非凡业绩。
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的奉献精神青藏高原许多地区属于“无人区”,自然条件十分艰苦,在这样的极限环境中修建和运营青藏铁路,必须有坚韧不拔、与苦相伴的吃苦精神,坚守岗位、默默付出的奉献精神。
▲承担青藏铁路当雄段施工任务的中铁十五局工人在工地氧吧吸氧。
庄心丹,上海人,青藏铁路的首任总设计师。1957年至1961年间,庄心丹带领11人组成的勘测小组,一直奔波在青藏高原上,写下300多页、数十万字的勘测报告,确定了青藏铁路的进藏路线,为后续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退休后,淡泊名利的庄心丹从不向家人和街坊谈论当年的事,直到2003年铁道部领导来家中拜访,街坊四邻才知道这个瘦小的老人竟然是青藏铁路首任总设计师,是建设新中国的功臣!
牢记重托、不忘初心的担当品格在坚守风火山观测站、攻克冻土难题过程中,几代科研人员顶风冒雪,战天斗地,积累了大量的科研数据,许多人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心血。1980年,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研究所科研工作者王占吉病逝于兰州。弥留之际,他嘱咐同事:“我死后,把我的骨灰埋在风火山,活着没修通青藏线,死了也要看着后人把青藏铁路修通。”20年后,有一名叫王耀欣的监理,与建设大军一起修建青藏铁路格拉段,他就是王占吉的儿子。施工地点就在风火山下,举目就能看见父亲的坟茔。王耀欣说,他有一个令人尊敬的父亲,上高原是子承父业,一定要把青藏铁路修好。
02、“勇创一流”的丰富内涵
勇创一流,就是坚持科学创新、坚守为民情怀、追求自然和谐,建设运营世界一流高原铁路。
崇尚科学、求真务实的创新思维在青藏铁路上有一段长达111公里的特殊路基,即在土路堤的底部填筑一定厚度的片石,再往上铺筑土层的路基。这种“片石层通风路基”是国内首创,它好像散热的排风扇,有效保护了冻土路基稳定。成套冻土工程技术,取得了工程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上的新突破。
一心为民、用心用情的服务追求2007年1月2日,甘肃旅客牛普津一家乘坐K918次列车前往青海,在距离终点站西宁约一小时的时候,怀孕的妻子突然肚子疼痛,可能马上就要临盆。列车长贾廉洁立即向上级汇报情况,并指挥在车厢布置了临时“产房”。在婴儿颈部被脐带缠绕、脸色发青的紧急关头,贾廉洁凭借着所学的救护知识帮助孩子脱险。孩子的父亲激动不已,当即给孩子取名为“车生”。青藏铁路人用他们质朴的情感和行动,在旅客的心中种下一粒粒善良的种子。
▲截至2024年9月30日,青藏铁路累计运送进出藏旅客3788.54万人次,运送进出藏货物8994.69万吨。
绿色共享、自然和谐的发展理念2002年夏天,是青藏高原仅有的5个月有效施工期中的“黄金季节”,但对于在楚玛尔河施工的铁路建设者来说,却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因为此时正是藏羚羊大规模迁徙的季节。看着成群等待产仔的羚羊徘徊在工地周围,他们毅然撤掉了所有的机具和设备,拔掉工地上的彩旗,使楚玛尔河再现远古洪荒的寂静。在藏羚羊整整15天的迁徙期里,建设者让出了一条宽阔的大道。到了运营时期,铁路部门始终如一地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持续加大环保投入,大力开展防沙治沙和植被恢复,实施污水污物科学处理,打造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雪域天路。
(三)
青藏铁路精神的地位作用
01、青藏铁路精神是铁路人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生动写照
青藏铁路建设和运营史,鲜明体现了铁路人“始终听党话、永远跟党走”的红色基因。几代铁路建设者以造福青藏两省区人民群众为己任,不畏艰难、拼搏进取、前赴后继,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看似不可能的工程任务,创造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彰显了责任和担当。
如今,青藏铁路沿线已经形成了以青藏铁路为轴线、节点城镇为支撑的发展新格局,在戈壁、盐泽、雪域之上崛起了座座新城。青藏铁路给青藏两省区人民带来了幸福安康,青藏铁路精神成为铁路行业为人民服务宗旨属性的生动写照。
▲在西藏那曲市申扎县马跃乡贝嘎四村偏远乡镇果蔬配送试点项目直销点,店主西热加措在整理供销合作社配送来的新鲜蔬菜。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02、青藏铁路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藏铁路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铁路系统的重要代表,是伟大建党精神在铁路事业的集中体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代铁路人接续奋斗,使青藏铁路从无到有,从设想到现实,最终成为青藏两省区人民的致富路、幸福路、梦想路。青藏铁路精神既是历史实践的产物,又具有超越历史的精神力量,引领着铁路人勇毅前行,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
当前,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日益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中国高铁走出国门,成为亮丽的中国名片。在建设交通强国的新征程上,大力弘扬青藏铁路精神,中国铁路一定能为世界提供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创造、中国方案,为我国交通事业和人类铁路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03、青藏铁路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
青藏铁路建设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世界铁路史上前所未有的,工程建设难度之大,设备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之高史无前例。一代代青藏铁路建设者咬紧牙关挑战极限,决不向恶劣的环境低头,决不向艰巨的挑战让步,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越过一个又一个障碍,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品格。
▲图为火车经过措那湖,护路员扎西多杰在向火车敬礼。记者 汪纯 摄
从绿皮车到弥漫式供氧的高原列车,再到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车组,铁路人自我超越的脚步从未停止。事实证明,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精神的民族,只要坚持不懈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就能不断攀登世界科技高峰。
(四)
青藏铁路精神的时代价值
01、青藏铁路精神是勇当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火车头”的精神指引
青藏铁路是我国铁路工程建设的重大成果,是铁路事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青藏铁路精神是铁路率先实现现代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精神指引。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王克明博士(左后)和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巴罗主任(右前)为患者查体。新华社记者 张汝锋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铁路部门大力弘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创新发展、不断超越,一张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正在祖国大地上快速延展。通过深入实施货运增量行动、客运提质计划和复兴号品牌战略,铁路运输服务实现重大进步,我国铁路客运周转量、货物发送量、换算周转量、运输密度等主要运输经济指标稳居世界第一。
新征程上,“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精神,将激励铁路人时刻牢记“国之大者”,不断振奋精神,努力奋勇前行,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02、青藏铁路精神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青藏铁路精神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不懈奋斗中凝结的智慧结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象表达,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范本,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现实依托。
“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背后是铁路建设者抛家舍业、无怨无悔的奉献,是无数铁路人战天斗地、前仆后继的奋斗,是言出必行、有诺必践的忠诚担当,生动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敬业”“诚信”等理念,从中可以汲取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无穷智慧和力量。
03、青藏铁路精神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奋进新征程的不竭动力
青藏铁路的建成,结束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为西藏打开了一扇通向内陆和国际的大门,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使民族团结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在青藏铁路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汉族、藏族、蒙古族、回族等各个民族的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勠力前行,在高原天路上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民族团结之歌。
▲这是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拍摄的青藏公路(右)、京藏高速(中)和青藏铁路并行的景象。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孕育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成长成熟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丰富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青藏铁路精神,过去是激励我们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未来仍是鼓舞我们开创新局、书写辉煌的力量源泉。我们要把青藏铁路精神化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顽强斗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