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部门深夜“踩油门”:AI+交通的东风,吹得动A股的方向盘吗?

发布时间:2025-09-28 06:45  浏览量:1

《深夜七部委“偷塞”红包:AI+交通的核弹级文件,如何把18万公里高速变成印钞机?》一条18页的小作文,让18万公里高速集体“升级打怪”,A股周末不眠,周一见真章!

正文:

9月26日15:06,交通运输部官网刷新出一条红头文件——《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实施意见》。七部委联合盖章,抬头闪到反光,落款热乎得能摊煎饼。此时距离A股收盘仅24分钟,大盘刚收出一根缩量十字星,股民正纠结持股还是持币过节,文件一出,群里瞬间炸锅:“周末又要学习新知识了!”

为啥大家这么激动?因为上一回七部委同框还是2022年“东数西算”,当年直接催生了千亿级行情;再上一回是2020年“新基建”,口罩行情里硬生生拔出一根5G天线。部委周末加班,历来不是“闲得慌”,而是“项目急”。

文件原文1.7万字,堪比本科毕业论文,但核心只有一句:

“到2027年,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行业典型场景广泛应用;到2030年,总体水平居世界前列。”

翻译成人话:三年内必须“交作业”,五年内必须“考第一”。

第1页:封面——七部委联名,相当于电影片头同时打出吴京、沈腾、贾玲,票房稳了。

第2页:总体目标——2027年“普及一批智能体”,听起来像“发放一批奥特曼”。

第3页:京津冀、长三角——直接点名“包邮区”和“护城河”,其他省份请自行体会。

第4页:ETC门架改造——“多杆合一”,把摄像头、雷达、5G、WiFi、广告屏塞进一根杆子,堪称“高速界的瑞士军刀”。

第5页:无人机、全地形车——官方盖章“允许上路”,以后送快递的可能不是小哥,是“钢铁骆驼”。

第6页:国家级大模型——取名“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简称“交大模型”,听着像交通大学的AI校友。

第7页:数据要素×行动——把ETC流水、北斗轨迹、油耗数据打包上市,未来“跑一趟高速就能挖矿”。

第8页:5G+卫星互联网——天地一体,以后在青藏高原无人区也能刷抖音,顺便给大货车点了个“卫星陪跑”。

第9页:标准规范——“统一插头”,终结“七国八制”,谁先拿到国标谁就拥有“印钞许可证”。

第10页:人才培养——“多层次”,从职校到清北,一网打尽,堪称“AI+交通”的黄埔军校。

第11页:省界收费站“秽土转生”——旧水泥板秒变AI算力庙

第12页:ETC门架“加戏”——从“扣费小哥”升级“高速福尔摩斯

第13页:北斗高精定位——厘米级“隐形收费站”

第14页:无人机“低空高速”——天空也发ETC卡

第15页:智慧港口“元宇宙码头”——先云装货,再真装货

第16页:数据要素“原油炼厂”——把货车轨迹熬成“数字石油”

第17页:人才+标准“终极内卷”——得标准者得天下,得人才者得标准

第18页:保障措施——“中央预算内投资、车购税、专项债”三连发,翻译过来:钱已备好,各路人马放马过来。

1. 高速智能化改造:全国18万公里,先改30%,即5.4万公里。每公里设备价80万—120万,取中值100万,对应5400亿“团购价”。按三年均摊,年均1800亿,相当于2025年A股计算机板块总营收的12%。

2. 城市级“车路云一体化”:文件要求“重点城市全覆盖”。目前全国有337个地级以上城市,先搞50个试点,每个城市平均投资30亿,又是1500亿。

3. 国家级大数据中心:参考“东数西算”单体项目,造价200亿起步,交通部再建一个“交通数据大脑”,预算不会低于300亿。

4. 车载终端OBU:2025年新能源车销量预计1300万辆,L3及以上渗透率30%,每车1200元,47亿增量;后装市场再翻一倍,近百亿。

5. 运维服务:高速省中心、城市平台、国家级中心,按设备投资额5%收年费,5400亿×5%=270亿/年,毛利50%,堪比白酒。

粗略加总:三年直接拉动投资约7500亿,年均2500亿,相当于每年给A股“计算机+通信+电子”三大板块各加了一个“双十一”。

政策给出2027、2030两个节点,但资本向来“提前卷”。参考以往经验,节奏大概率如下:

2024Q4—2025Q1:顶层设计完成,各省申报试点,资本市场炒“预期”,沾边就涨停。

2025Q2—Q3:第一批招标公告发布,订单落地,炒“中标”,有业绩的分化上涨,没业绩的A字杀。

2025Q4—2026Q2:设备集中交付,业绩兑现,炒“财报”,龙头走出趋势,蹭概念的开始阴跌。

2026Q3—2027Q2:项目验收、模式复制,炒“推广”,龙头估值切换到2027年PE,后排全面掉队。

2027Q3—2030:运营期收“过路费”,故事变成现金流,板块波动率下降,机构抱团核心资产,游资转战新题材。

换句话说,现在才2025年9月,刚刚走到“上半场15分钟”,距离中场休息还早。

锅中间是“国家级大模型”,相当于牛油锅底,缺了它谁都涮不成;

第一圈是“路侧设备”,毛肚鸭肠,下锅3秒就能吃,最快出业绩;

第二圈是“车载终端”,牛肉片,得烫10秒,比毛肚慢一点;

第三圈是“云控平台”,冻豆腐,得煮5分钟,入味但耗时;

第四圈是“运营服务”,宽粉,越煮越软,适合最后收利息。

谁先熟谁先吃,谁先吃谁先胖。

(一)大盘:

2024年9月24日,沪指3080点;2025年9月27日,沪指3350点,一年涨幅9.1%,跑输余额宝心气的收益。

(二)板块:

- 申万“自动驾驶”指数:+47.2%

- 激光雷达:+53.6%

- 车路协同:+61.4%

- 智慧高速:+68.9%

- ETC概念:+72.1%

(三)个股(仅作事实陈述,不构成推荐):

- 某激光雷达龙头:2024年9月24日市值280亿,2025年9月27日市值650亿,年涨幅132%,期间最大回撤仅18%。

- 某高速信息化龙头:同期市值90亿→220亿,涨幅144%,北向资金持股比例从1.2%飙升至8.7%。

- 某ETC设备老二:涨幅98%,但波动巨大,最大回撤42%,堪称“心跳加速器”。

一句话:指数还在“慢牛”,赛道已经“疯牛”,关键是“牛”有没有冲到你家门口。

1. 情绪面:

周五早盘板块涨停18家,收盘7家,炸板率61%,看似“一日游”。但尾盘回落缩量,换手率仅3.2%,说明资金没跑,只是“高低切”。龙虎榜显示,机构席位净买入45亿,深股通专用席位连续5日加仓,外资比游资更“头铁”。

2. 筹码面:

板块融资余额一周增加18%,两融占比升至12.4%,处于历史中枢上方,但距离2015年“疯狂”的20%仍有空间。大股东减持公告寥寥,反而有6家公司发布回购计划,金额合计不低于30亿,堪称“自己人先上车”。

3. 技术面:

无人驾驶指数周线七连阳,MACD金叉后开口放大,距离2022年前高还有18%空间;日线级别周五留上影,但回踩5日线即获支撑,属于“强洗”而非“出货”。OBV能量潮持续走高,量价配合健康。

综合判断:短线过热,中线趋势未坏,长线看订单落地。

1. 招标延迟:政府项目惯用“蓄水池”,2025年预算的钱,可能拖到2026年才开标,短期业绩miss。

2. 技术路线分裂:华为“雷视一体” VS 百度“纯视觉”,一旦国标站队,输的一方可能“一夜归零”。

3. 地方财政差异:长三角“富得流油”,西部某省连ETC欠费都追讨困难,别指望全国同步换装。

4. 国际博弈:激光雷达主芯片仍依赖海外流片,若出口管制升级,国产替代进度可能拖后腿。

5. 估值回撤:部分龙头2025年PE已飙至80倍,若2026年订单增速低于50%,戴维斯双杀随时上演。

据说,某头部券商研究所连夜把文件名改成《AI+交通:7500亿饕餮盛宴》,PPT首页用18号 bold 打出一句:

“这一次,国家队亲自下场当‘金主’,产业资本负责‘搬砖’,A股只负责‘抬轿子’。”

至于是“轿子”还是“过山车”,就看你坐在哪一节车厢。

特别申明:文章基于公开信息整理而成,仅用于行业信息交流共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