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超市大变天,收购是福还是祸?
发布时间:2025-09-27 22:02 浏览量:1
2024年9月,一纸公告搅动中国零售业——名创优品以62.7亿元收购永辉超市29.4%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这场“蛇吞象”式并购,不仅创下实体零售领域单笔收购纪录,更将永辉超市推向转型十字路口。一年后,当永辉调改门店突破300家、业绩却仍陷亏损泥潭时,这场收购究竟是破局利器,还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2018年,永辉超市市值突破千亿元,门店超千家,被视为“中国沃尔玛”。然而,随着社区团购冲击、电商挤压,永辉陷入闭店潮:2022年关闭近400家门店,2024年前8个月再关136家。2024年财报显示,其营收同比下降10.11%,净利润亏损14亿元,资产负债率飙升至87.06%,短期借款44亿元,应付账款75.7亿元。曾经的零售巨头,已站在悬崖边缘。
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的收购决策,源于对零售行业十年的观察。2014年考察美国Costco后,他便构想“可选+必选”消费的互补模式。当永辉大股东计划出售股份,且胖东来模式初显成效时,叶国富意识到:这是实现其零售版图的关键一步。他直言:“中国线下超市正面临20年一遇的结构性机会,永辉有潜力在这场变革中脱颖而出。”
名创优品以每股2.35元的价格收购永辉股权,较市场价溢价3.1%,但较永辉2018年高点股价已跌去近90%。这场“抄底”看似划算,实则暗藏风险:永辉的亏损直接拖累名创优品合并报表,2025年中报显示,名创优品净利润同比下降23.1%,时隔四年首次出现利润下滑。为缓解资金压力,名创优品不得不发行5.5亿美元可转债,并计划将一半资金用于股票回购,另一半用于海外市场开拓。
叶国富将胖东来模式视为永辉转型的“救命稻草”。他奔赴河南拜访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尽管对方直言“这是花钱买罪受”,仍坚持推进“胖改”:货架高度从2米降至1.6米,鲜食品类占比从5%提升至20%,基层员工月薪从2800元涨至4500元,服务体验显著提升。调改后的郑州信万广场店首日销售额达188万元,是调改前的14倍;上海金山万达店员工流失率下降,满一年员工享10天带薪年假。
然而,“形似”易,“神似”难。胖东来的成功源于极致的产品力、员工关怀与企业文化,而永辉的调改更多停留在表面:单店改造成本超800万元,2025年计划调改200家门店,至2026年底全部完成需巨额资金。为缓解压力,叶国富甚至将黑龙江、吉林12家门店打包出售,换取现金流“输血”改造。
收购后,永辉董事会非独立董事席位中,“名创系”占3席,“永辉系”占2席,原CEO李松峰出局。叶国富成立改革领导小组,自任组长,成为永辉“事实CEO”。此举引发永辉创始人张轩宁反对,他投出反对票称:“高级管理议案中未涉及CEO安排,令人深感忧虑。”张轩松虽未公开表态,但通过增持股份强化话语权,兄弟分歧暴露,永辉控制权争夺进入关键阶段。
叶国富提出激进改革计划:2025年关店250-350家,调改门店达200家,至2026年完成所有存量门店调整。他力推“裸价直采”,颠覆永辉原有采购体系,甚至替换原有供应链团队。然而,这一举措引发供应商不满,部分供应商因利润空间缩小选择退出。同时,永辉内部对改革方向存在分歧:张轩宁支持原CEO李松峰的数字化改造,张轩松则倾向线下改革。
尽管调改门店业绩显著提升,但永辉整体盈利仍陷困境。2025年上半年,其营收虽因调改门店增加而部分回升,但净利润亏损2.41亿元,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名创优品的收购资金几乎耗尽其账面现金,现金流紧张成为制约改革的关键因素。
叶国富的愿景是打造“中国版山姆会员店”,通过名创优品的全球供应链与永辉的线下门店网络,构建“本土+全球化”的零售矩阵。若调改成功,永辉有望在品质零售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与山姆、胖东来形成三足鼎立。此外,名创优品可借助永辉的渠道推广自有品牌商品,实现规模化输出,增强与上游合作方的谈判力。
永辉的转型折射出中国零售行业的深层变革:在消费升级与降级并存、线上线下融合加速的背景下,企业唯有回归零售本质——聚焦产品力、顾客体验与员工关怀,才能穿越经济周期。胖东来的成功、山姆的崛起、永辉的调改,均印证了这一逻辑。
永辉超市的62.7亿收购案,是一场资本博弈与模式复制的双重实验。它既可能是永辉破局重生的契机,也可能是名创优品资金链断裂的导火索。在这场变革中,没有绝对的“福”或“祸”,只有不断适应市场、回归本质的企业,才能笑到最后。正如叶国富所言:“零售行业的本质是洞察人性、聚焦产品。只要坚持‘产品好、员工好、顾客好’的‘三好’原则,就能穿越周期。”永辉的未来,或许就藏在这句朴素的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