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大战刚结束,三巨头再战线下9.9元折扣超市,谁能笑到最后?

发布时间:2025-09-18 13:57  浏览量:1

互联网的风,终究还是吹向了地面,而且这一次,是贴着地皮吹的。过去习惯了在云端挥斥方遒的巨头们,今年8月底,外卖三巨头像是约好了一样,外卖补贴大战刚结束就集体弯下了腰。他们盯上的,是一门古老得不能再古老的生意——折扣超市。

8月29日,美团的“快乐猴”在杭州悄然开业,同一天,阿里旗下的盒马NB正式更名为“超盒算NB”,宣告战略升级,仅仅24小时后,京东折扣超市在宿迁四店同开,声势浩大。一时间,消费者的购物车被重新定义。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中,玩家们并没有选择相同的武器,京东与美团、盒马,几乎在第一时间就展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零售哲学。

京东的打法,就是典型的“巨舰”模式,他们在宿迁开出的店,面积动辄超过5000平米,商品种类也超过5000个,这种体量,显然是为了满足消费者“一站式购足”的需求,要做的是大而全的生意。

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主攻广阔的北方下沉市场。京东试图利用自己早已建立的强大供应链体系,进行广域覆盖,将低价的炮火倾泻到每一个角落。这种模式的集客效应是惊人的,开业当天就吸引了超过30万的人流涌入。

更狠的是,京东并不满足于自己开店,他们还把社区团购业务“京东拼拼”联动起来,开放加盟。这意味着,那些社区里的烟酒超市、快递站点,都可以成为京东的毛细血管。

而美团和盒马,他们对标的是被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都点赞的行业标杆——德国超市奥乐齐(ALDI)。他们的门店模型“小而精”,面积通常在600到800平米之间,SKU也严格控制在1000到1500个。

他们的主战场,选在了零售业竞争最惨烈的江浙沪地区,这里的消费者最挑剔,这里的供应链也最成熟。他们就是要通过高密度的开店,与奥乐齐这样的老牌劲旅贴身肉搏,追求极致的单店运营效率。

这种模式对精细化运营的要求,已经到了苛刻的程度,美团的“快乐猴”门店,高峰期需要“15分钟补货一次”,而盒马的“超盒算NB”,为了维持盈亏平衡,每家店的员工数量被死死卡在15到16人。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卖货,而是在用互联网的精算思维,抠每一分钱的成本。

消费者看到的,是4.99元350克的空心菜,是5.9元的蛋挞和8.9元的烤肠。但真正决定这场战争胜负的,却是在价格标签背后,那些看不见的内功,硬折扣的核心,从来都不是简单的降价,而是对成本结构的彻底重构。

这背后,比拼的是两大核心能力:一个是重构成本的“效率引擎”,另一个是创造利润的“品牌护城河”。所谓的“效率引擎”,就是极致的供应链与运营能力,为了把成本压到最低,各家无所不用其极。

装修风格极简化,货架摆放得密密麻麻,甚至大量使用冷冻品来替代对保鲜要求极高的生鲜。奥乐齐早就深谙此道,他们把门店高度集中在江浙沪这个核心区,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摊薄物流成本。

而盒马NB给自己定下的财务模型更是严苛:经营成本必须控制在14-15%以内,这样才能在16-17%的毛利率下,勉强实现盈利。

如果说供应链效率是让折扣店“活下去”的基础,那么自有品牌,就是让他们“活得好”的关键。这几乎是整个行业公认的秘密,也是折扣店利润的主要来源和最高门槛。

在这条路上,各家的成熟度差异巨大。行业标杆奥乐齐,自有品牌占比已经超过了90%,盒马的“超盒算NB”也超过60%,算是优等生。而京东,目前披露的数据是约20%以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开发自有品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照着标准答案抄”。比如美团,就满世界寻找奥乐齐或者山姆会员店的代工厂,让他们来复刻爆款,京东则可以复用集团内部已经成熟的“京东京造”、“京鲜舫”等品牌。

这条路充满了挑战。自有品牌开发通常需要现款现货,这对企业的现金流是巨大的考验。同时,代工厂都有起订量要求,一旦产品卖不出去,库存风险极高。每一个新产品的开发,都像是一场赌博。

巨头们费这么大劲,真的只是为了在线下开几个“穷鬼超市”吗?显然不是,他们真正的野心,是把这些线下门店,打造成一个“超级连接器”,无缝地嵌入并强化自己原有的庞大生态。

这场战争的终局,不在于谁卖的鸡蛋更便宜,而在于谁能更好地将线上线下融合,形成闭环。各家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业务联动,京东折扣超市的商品,已经可以通过“京东秒送”下单,实现即时配送。美团“快乐猴”的货品,也悄然上线了“美团优选”。

而盒马的“超盒算NB”,未来也将接入“淘宝闪购”。这盘棋下得很大。线下门店不仅可以为线上业务提供更丰富的商品供给,提升品牌在社区的知名度,还能利用“店仓一体”的模式,优化最后一公里的履约效率。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线上线下的融合,最大的挑战就是成本。折扣店的利润本就薄如蝉翼,而线上的配送成本,很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举个例子,一笔50元的线上订单,如果配送费是5元,光这一项就吃掉了10%的销售额,而折扣店的毛利率可能也就在18%左右,再刨去其他成本,几乎所剩无几。这极度考验自有品牌能否贡献出额外的利润来覆盖这部分成本。

从数据上看,这条路也才刚刚开始,即便是深耕本地多年的奥乐齐,其线上销售占比也只在30%左右,而盒马NB,目前的线上占比仅为10%。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如何协调平衡,依然是所有玩家面临的难题,而这三位究竟谁能笑到最后只能让时间给我们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