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要想轻松拿高分,语文学习须从小学阶段开始规划
发布时间:2025-09-25 20:04 浏览量:1
作为一名在中学语文讲台上站了三十多年的老教师,我见证了一届届学生的成长,也反复验证着一个道理:高考语文那座130分以上的高峰,绝非靠高三一年的突击攀登所能抵达。它需要一场从小学伊始便步步为营的“持久战”。这场战役的核心,并非五花八门的解题技巧,而是三个朴素却需持之以恒的法宝:背诵、阅读与写作。它们如同三条坚实的缆绳,贯穿十二载求学路,共同引领学子驶向成功的彼岸。
首先,是贯穿始终的“积累线”:背诵与阅读。 这二者需根据学段特点,各有侧重,螺旋上升。
小学阶段,重在“背诵”,如同为人生打下精神的底色。 此时的孩子记忆力处于黄金时期,心性纯真,让博大精深的古典诗歌抢先入驻心灵,是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投资。这并非机械的记忆,而是让“床前明月光”的乡愁、“润物细无声”的慈爱,在朗朗书声中融入血脉,成为一生受用的文化基因。我教过的语文尖子生,无一例外在童年拥有深厚的古诗文积累。这正应了古人那句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今天的背诵,正是为了明天“会吟”的厚积薄发。
进入初中,“阅读”的权重应大幅增加,与背诵双翼齐飞。 学生的世界变大了,思维也走向深刻,急需文学名著的滋养来构建广阔的精神版图。引导他们走进《水浒传》的豪情世界,感受《骆驼祥子》的奋斗与悲凉,与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对话,这个过程不仅在飞速提升语感、扩充词汇,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价值观和审美品位。当一个学生能读懂《朝花夕拾》中的温情与批判,能赏析《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他便掌握了理解复杂文本与世界的钥匙。
到了高中,背诵与阅读应迈向更深广的天地。 此时的背诵,是对小学初中基础的梳理与升华,形成知识体系;此时的阅读,则更侧重于思辨性、批判性,要求能从《红楼梦》的细节中窥见时代悲剧,从鲁迅的杂文中汲取思想的力量。前期积累的素材与培养的阅读能力,在此刻转化为应对高考深度阅读与写作的坚实基础。
然而,仅有输入还不够,另一条至关重要的“输出线”——写作训练,必须从小学到高中一以贯之。
写作,是将背诵的积累、阅读的感悟,进行消化、提炼并创造性输出的关键环节。它需要独立的训练体系,并与其他二者一起贯穿小学到高中。小学从写清楚一件事、一个人练起;初中要能流畅叙事,初显思想;高中则必须锤炼出有深度、有文采的论述文。整个过程中,南宋诗人陆游告诫子孙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正是至理名言。这“诗外功夫”,就是持续的阅读与生活体验。当学生提笔论述“坚守”时,脑海中能自然浮现出《苏武传》中持节北海的身影;当探讨“快与慢”的哲理时,能巧妙化用《瓦尔登湖》的沉思,他的文章便拥有了灵魂和高度。写作,是检验十二年语文学习成果的最终试金石。
总而言之,语文学习是一场有序的接力赛。背诵奠基,阅读拓疆,写作升华,这三项功夫,每一程都不可偏废。它考验的是学生的坚持,更是家长与老师的远见。那些能沉下心来,将这“三板斧”认真操练十二年的孩子,必将迎来高考时的从容与自信。这绝非虚言,而是一条被无数实践验证过的铁律——文墨深耕十二载,静候佳音自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