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济纳旗:交通赋能,绘就边疆发展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5-08-01 20:06  浏览量:1

在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总面积11.46万平方公里的额济纳旗,60%以上区域被戈壁、沙漠覆盖。这片地广人稀的土地上,各族群众曾长期面临“出行难、运输难”的困境。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额济纳旗交通网络从“线”到“网”加速升级,不仅激活了资源禀赋,更织密了民生保障网,成为践行“交通强国”战略在边疆地区的生动实践。

破壁通衢,资源优势变发展动能

“过去拉一车煤到临河,在颠簸的路上就要耗费3天时间,成本比内地高出两倍不止。”在策克口岸从事货运多年的司机王建军,亲身见证了交通变革对资源型经济带来的巨大重塑。2017年,京新高速(G7)全线贯通,犹如一条钢铁巨龙横卧大漠,额济纳旗到北京的距离一下缩短至1200公里。物流成本随之直降40%,年货运量成功突破800万吨,煤炭、萤石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得以高效运往华北、西北市场,曾经困于戈壁的宝藏终于找到了通往外界的“高速通道”。

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也让额济纳旗季节性旅游资源得以释放出持久活力。每年10月,胡杨林迎来最佳观赏期,金黄的树叶在阳光下闪烁,如梦如幻。此时,G7高速与境内4800余公里公路共同组成的运输网,全力支撑起单日最高8万人次的游客接待量。2024年,额济纳旗旅游综合收入达20亿元。“坐着火车看胡杨”的临策铁路旅游专列,年运送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沿线2000余农牧民吃上了“旅游饭”,曾经沉寂的乡村因为交通与旅游的联动热闹起来,村民的钱包也渐渐鼓了起来 。

作为中蒙边境的重要节点,策克口岸的蜕变更具代表性。随着跨境铁路与G7高速的高效联动,货运量屡创新高、贸易额持续攀升、客运量稳定增长,仅2024年,策克口岸进出口货运总量超2400万吨,同比增长24.8%,创开关以来最高历史纪录;口岸外贸进出口总值实现141.29亿元,同比增长6.67%;出入境人员39.25万人次,同比增长23.36%。

路通民心,边疆末梢连民生暖阳

“现在水泥路直接修到了家门口,孩子上学坐车40分钟就能到镇上,以前骑骆驼可得走大半天。”赛汉陶来苏木牧民巴图的感慨,真切地道出了“四好农村路”带来的民生温度。截至2024年底,额济纳旗成功实现所有苏木通沥青路、嘎查通硬化路,牧区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4.2公里,新能源公交覆盖9个苏木镇,农牧民出行成本下降60%。“路通了,老百姓的心就暖了,日子也更有奔头了。”额济纳旗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魏军的话语质朴而有力。

交通升级还让“最后一公里”物流不再梗阻。达来呼布镇建成全旗首个冷链物流中心,通过“苏木集散点 + 嘎查代办员”模式,快递网点从2015年的1个迅速扩展到12个,农牧民网购到货时间从7天缩短至3天。2024年,全旗农畜产品网销额达1.2亿元,居延蜜瓜借助冷链专线远销粤港澳,溢价空间提升30%,农牧民的辛勤劳作通过畅通的物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入。

生命通道的畅通更是珍贵无比。在这片面积相当于3个台湾岛的广袤土地上,交通网络让急救响应时间从平均4小时大幅压缩至1.5小时。额济纳旗人民医院院长介绍:“去年冬季,我们通过牧区硬化路成功转运6名重症患者,最远的从温图高勒苏木到旗医院,比以前节省了近3小时。”一条路,就是一条生命的保障线。

驭沙前行,守正创新谋长远发展

特殊的地理环境,让额济纳旗的交通建设始终与生态保护紧密相连。针对戈壁公路每年高达30%的风沙侵蚀率,当地创新采用“草方格沙障 + 沥青路面”组合技术,使道路使用寿命从5年延长至8年,年养护成本降低280万元,既保障了交通,又守护了生态。

面对季节性交通压力,智慧化手段成为破解供需矛盾的“金钥匙”。景区周边建成5套智能交通引导系统,通过“预约通行 + 错峰分流”,2024年旺季道路拥堵时长缩短至1.2小时,较2023年下降65%。安装200余个太阳能警示灯和气象监测站,让极端天气下的道路通行安全系数提升50%,科技为交通加上了“安全锁”。

从2010年正式通火车,到2013年桃来机场通航,再到2017年京新高速贯通,额济纳旗成功构建起“铁公机”立体路网,带动旅游经济年均增长15%,昔日封闭落后的“荒漠孤岛”,正崛起为融通中蒙的活力扭曲。从“出行靠骆驼”到“陆空联动”,从“守着资源受穷”到“通江达海致富”,额济纳旗的交通变迁,是边疆地区落实“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生动缩影。在这条贯通大漠的发展大道上,每一公里延伸的道路,都承载着民心所向,通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未来 。(布音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