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维民诗词作:黄河溯源考察纪行之三

发布时间:2025-09-24 17:51  浏览量:3

摄影 | 岚川

2025年8月28日~9月10日,《黄河岸边的中国》丛书编委会组织专家学者进行“黄河溯源” (扎陵湖、鄂陵湖)科考,历时14天,行程1万余里,上昆仑,穿山峡,过草地,经3省20余县,考察了近60个点位,走进大地湾、马家窑、齐家等遗址和多座博物馆。至此,第七次沿黄考察划上了句号。春秋七度,对黄河上中下游的考察已圆满收官。本篇为“黄河溯源”科考纪行的第三部分。

三十一、忆江南·花湖

花湖好。

鸟影入秋霄。

栈道蜿蜒穿湿地,雪山幽隐衬云腰。

归去兴难消。

链接|花湖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地处热尔大坝草原核心区,海拔3468米,是黄河上游重要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被誉为“中国最美湿地”之一 。花湖是国家级高寒湿地保护区,水域面积达650公顷,每年为黄河补水约4.4亿立方米。湿地河流蜿蜒、草甸星罗棋布,形成“急雨飞虹”“花湖之眼”等自然胜景。

三十二、小重山·郎木寺

川陇交通古寺雄。

溯源三百载、向苍穹。

仙临虎穴几时逢?

山环抱、灵洞隐虚空。

法相证禅风。

印经书院立、觅前踪。

历经兴扩绿荫浓。

香火盛、圣境梵音融。

链接|郎木寺位于中国甘肃省碌曲县与四川省若尔盖县交界处,是安多藏区最具影响力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之一,素有“东方小瑞士”之称 。其人文历史可追溯至18世纪,融合了宗教、艺术与多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郎木寺始建于1748年,由西藏甘丹寺第五十三任赤巴(法台)坚参桑盖大师创建,最初称“达仓郎木赛赤寺”,藏语意为“虎穴中的仙女”,因寺后天然石洞形似仙女而得名。历经五世赛赤活佛的扩建,至1958年前已形成包含闻思、续部、时轮、医学、印经五大学院的庞大建筑群,僧众近600人,成为甘川交界的宗教、文化中心。

三十三、卜算子·亲王府与曲格寺

泽曲绕山根,荒径飞沙砾。

残破苔阶王府空,秋日浮长壁。

佛殿悄无声,禅寺山门寂。

深院难寻旧时痕,雁过云中隙。

链接|曲格亲王府曾是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原河南蒙旗)核心政治中心。1941年兰曼措修建,为夏季行宫与政务中心,西侧200米与曲格寺相邻,构成“政教合一”核心;1948年,国民政府曾授“灵护西陲”匾额。十世亲王扎喜才让执政12年,1950年代助解放军剿匪、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王府曾为中共河南蒙旗工委早期办公地。文革中被毁,前些年在原址上重建。

曲格寺位于青海省黄南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宁木特乡。1937年兰曼措始建,初为帐房寺,1941年冬吾山下建固定寺院;1948年贡塘活佛接管,成格鲁派寺庙,鼎盛时僧众超400人。寺院占地约150亩,有大经堂、3座活佛府邸及僧舍;曾供释迦牟尼像、莲花生大师像,藏有大量佛经文物。

曾经的名刹和亲王府,而今却是一片衰败景象。

三十四、玉堂春·宗日遗址

岸台烟锁。

远古遗珍长卧。

海贝迷踪,狩猎农耕。

妙器重光,再现先民火,舞影风姿若有声。

考古探寻区系,陶纹情韵盈。

断壁残垣,旧梦千年隐,史迹长昭万世明。

链接|宗日遗址距今约5600-4000年,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核心遗址,因首现于青海同德县宗日地区而得名。作为欧亚文化交流的通道,是青藏高原东部文明起源的关键见证。遗址位于青海省海南州同德县巴沟乡(班多村、团结村、卡力岗村交界),黄河北岸二级台地。1983年首次试掘,1994-1996年大规模发掘,(揭341座墓葬、18个灰坑),出土2.3万余件文物,含舞蹈纹彩陶盆、二人抬纹彩陶盆、夹砂白陶红彩器物和海贝(源于印度洋)等。2013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后多学科联合发掘,发现“宗日第一灶”、房址、柱洞等生活遗迹,证实其农牧与狩猎采集并行的生业模式。

三十五、如梦令·兴海丹霞

河道纵横天际。

赤壁映流绮丽。

鸟翼掠巉岩,千褶水云紫气。

凝睇。

凝睇。

醉了高原秋意。

链接|兴海丹霞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境内,黄河上游的深切峡谷地带。其核心区域与同德县石藏丹霞国家地质公园相连,形成跨县的丹霞地貌群。以“高海拔丹霞+黄河峡谷+藏地文化”的三重特质,成为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秘境之地。

三十六、拂霓裳·海南州历史博物馆

傲秋风。

海南佳馆立西东。

文物聚,串连诸代韵交融。

宗台留旧影,尕马觅遗踪。

赞青铜。

共观瞻、珍蕴究初衷。

流光岁月,多少事、梦萦中。

茶马路,宋明遗绪映苍穹。

文明归一体,青藏向和同。

忆前功。

意绵绵、千古史昭丰。

链接|海南州历史博物馆坐落于坐落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恰卜恰镇南九路九号,现有馆藏文物3269件套,其中珍贵文物有187件,包含6件一级文物、24件二级文物、157件三级文物。涵盖新石器时代宗日遗址、青铜时代贵南尕马台冶金遗存、史前喇家遗址关联文物、吐蕃时期多元融合物证,以及宋元至明清茶马古道遗存。它是解读海南州历史的“实物教科书”,更以文物串联起青藏高原与中原文明的交融轨迹,为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鲜活的微观视角。

三十七、渔家傲·龙羊峡水库

青海湖边惊望处。

黄河首峡开天路。

藏语名中危谷著。

波飞渡。

九区灌溉功尤巨。

往昔开工民共睹。

今朝发电输西部。

高坝巍峨千家护。

洪峰驭。

库容百亿安黎庶。

链接|龙羊峡位于青海海南州共和县与贵南县交界处,是黄河上游首个峡谷,藏语意为“险峻沟谷”。

龙羊峡水电站1976年开工,1989年投产,总装机128万千瓦。大坝高178米,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曾创亚洲最高坝纪录。库容247亿立方米,是当时黄河库容最大、调节最优的水库,将下游9省(区)灌溉保证率从56.25%提升至80%,显著提高了防洪标准。

三十八、天净沙·贵德罗汉堂

百年罗汉僧家。

藏传宁玛精华。

佛殿经堂孔嘉。

了无牵挂。

夕阳河畔流霞。

链接|贵德罗汉堂寺位于青海省海南州贵德县拉西瓦镇罗汉堂村四社,是藏传佛教宁玛派寺院。它始建于清代中期,1981年自筹资金重建,现存大经堂、护法殿等藏式工艺建筑,1988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可追溯至吐蕃王朝时期,与四川德格西钦寺渊源深厚,是其支寺。该寺既是宗教活动场所,也是当地文化传承核心,体现贵德多元文化。

三十九、临江仙·贵德国家湿地公园

(顾夐体)

翠染丹崖云似缕,倚栏凭眺含情。

岸边芳树大河清。

赤岩层立,林影掩,水波横。

共话往年游历事,寒秋初见霜生。

鸟归烟冷晚风轻。

良宵林静,三五夜,月光明。

链接|贵德黄河清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总面积5672公顷,是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公园以丹霞地貌与黄河清流的交融为核心特色,呈现“天下黄河贵德清”的独特景观。公园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黄河在此呈现清澈见底的罕见景象,与两岸赭红、橙黄相间的丹霞峰丛形成鲜明对比。作为候鸟迁徙中转站,公园记录到鸟类11目15科28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尾海雕、二级保护动物雀鹰,以及罕见的9只鸳鸯集群。水生植物以芦苇、香蒲为主,形成完整湿地生态链。

四十、小重山·贵德国家地质公园

叠嶂层峦染赭红。

黄河凝翠色、映群峰。

女娲峡里觅仙踪。

云深处、石壁倚苍穹。

古峡历霜风。

摩崖书岁月、意无穷。

天鹅浮水碧流中。

归来晚、落日醉山翁。

链接|贵德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总面积554平方公里,核心景区阿什贡七彩峰丛占地3000亩,是集自然地貌、地质遗迹、生态景观与人文历史于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公园,2009年获批成为国家地质公园,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四十一、浪淘沙令·贵德玉皇阁建筑群

岁月几沧桑。

史韵悠长。

明时始建历兴亡。

同治兵灾光绪复,再绽辉光。

楼阁立高冈。

巧构精良。

儒家佛道共安祥。

三教合流添胜景,千载传扬。

链接|玉皇阁作为道教核心建筑,通高26米,分三层供奉“天、地、人”神位,底层悬挂“山河一览”匾额,登顶可俯瞰贵德古城与黄河风光。其砖包土筑台基高9.9米,32级台阶象征“天圆地方”,三层楼阁的斗拱彩画采用矿物颜料,历经修缮仍保持明清原貌。

四十二、忆江南·贵德文庙

文昌庙,千载韵悠长。

汉藏同祈心向处,士民皆仰意归乡。

狮象护祺祥。

链接|文庙作为玉皇阁建筑群中体量最大的单体建筑,沿中轴线依次分布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等核心建筑 。大成殿供奉孔子神位,采用九檩单檐歇山顶结构,前檐木雕以“平枋假猫儿头”技法装饰,虽无斗拱却层次繁复,体现了甘青地方特色。殿内正脊中央的青狮白象驮宝瓶雕刻,寓意“太平万象”,融合了北方古建筑的雄浑气势与藏文化的吉祥象征。

四十三、水调歌头·坎布拉世界地质公园

破晓山河醒,高处卧丹龙。

千峰擎日,云海涛涌映霞红。

曾有火山喷发,又刻岩层褶皱,亿载意相融。

风拂林梢语,地质现天工。

寻古寺,望深谷,趣无穷。

一川碧水,风景入画彩屏重。

热贡非遗流韵,地貌丹岩沉醉,文脉贯西东。

此境人间少,胜似到仙宫。

链接|坎布拉世界地质公园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跨越尖扎县、同仁市、泽库县,总面积3149平方公里,2025年4月获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称号。这里以独特的地质遗迹、多元的生态景观和深厚的人文底蕴闻名,是青藏高原东北缘与黄土高原过渡带的地质演化“天然实验室”。这里保留了丹霞地貌、火山与地层遗迹、黄河巨型滑坡群。其中黄南州是热贡艺术的发祥地,拥有热贡唐卡、藏戏等多项世界级非遗项目。

四十四、小重山·李家峡水库

烟锁黄河千叠波。

丹崖环抱里,浪洄涡。

画桡轻拨织金梭。

风吹处,云影绕渔歌。

坝立镇山河。

电输千万里,润田禾。

不教此处浊浪过。

凭栏望,心共水天和。

链接|李家峡水库位于青海省尖扎县,是黄河上游大型水利枢纽,也是坎布拉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景观,以“碧水挟丹山、大坝锁黄河”为显著特色。是坎布拉“山水共生”景观的核心;水利上主要承担发电、防洪、灌溉功能,保障西北电网供电与下游安全;还能改善周边生态、为动植物提供生存空间,并串联坎布拉多处景点,是地质观光的重要节点。

四十五、行香子·智合寺

丹壁凌虚,云影盈眸。

望幽深百壑千丘。

伽蓝隐现,土谷之陬。

只鸟音传,鼓音绕,梵音流。

三贤旧履,遗踪尚在,铁弓藏处韵长留。

经幡飞舞,阅尽春秋。

共望尘遥,拂尘净,洗尘悠。

链接|智合寺全称洛多杰智合寺(又称“金刚崖寺”),在青海黄南尖扎县洛科村(距县城4公里),是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核心景点。9世纪“灭佛运动”时,“三贤哲 ” (藏绕色、肴格迥、玛尔释迦牟尼)携经在此崖洞避难,拉隆贝吉多杰到此修行并藏了刺杀朗达玛的铁弓。1246年建本康塔,清代扩为上中下三院,有“青藏高原莫高窟”之称。上院24处丹霞崖窟存文物,中院万佛塔传藏铁弓,下院是藏汉合璧的经堂。寺院背靠红岩、面临黄河支流,呈现“红岩映古刹”的奇特景观。

四十六、临江仙·公伯峡水库

黄河滋润群峰翠,横锁峡口奔雷。

碧波千顷映斜晖。

秀湖光影共徘徊。

曾忆惊涛连岸起,现今安澜依偎。

银灯万盏照边陲。

坝高云淡素秋归。

链接|公伯峡水库位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与化隆回族自治县交界处的黄河干流上,是黄河上游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规划的第四座大型梯级水电站,兼具发电、灌溉、防洪、供水等综合效益。作为国家“十五”重点工程和“西电东送”北部通道的启动项目,公伯峡水电站于2001年8月正式开工,2006年7月,5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总投资54.84亿元。水库总库容6.2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2005米,最大坝高132.2米,坝顶长429米,装机容量150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51.4亿千瓦时,可满足青海及西北电网调峰需求。

四十七、玉堂春·阿河滩清真寺

寺临湟水。

青瓦飞檐秋意。

古殿层楼,拱券神奇。

岁月摩挲,刻就沧桑迹,故事悠悠梦里驰。

撒拉人家昏晓,炊烟轻袅姿。

异族风情,共话欢愉事,小院祥和月满时。

链接|阿河滩清真寺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阿河滩村,始建于元至治三年(1323年),是撒拉族先民迁徙至黄河沿岸后修建的重要宗教场所,至今已有近700年历史。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不仅是撒拉族历史变迁的见证者,更是汉、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融合的建筑典范。清真寺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整体呈长方形四合院布局,由礼拜殿、宣礼楼、牌坊、照壁等建筑构成,融合了汉式宫殿、藏式飞檐与伊斯兰拱券的特点。

四十八、梦行云·阿河滩千年古城堡

夯墙聚层土。

黄河护。

关月戍。

陈砖旧迹,箭头残留处。

当年城堞斜阳里,风摇枯树暮。

拭碑长伫。

苔痕深覆。

羊声绕,霞影渡。

千年边垒,漫空遍岚雾。

谷深涛卷幽思起,怅怀今与古。

链接|阿河滩千年古城堡位于青海海东化隆县甘都镇阿河滩村,地处黄河北岸三级阶地,是撒拉族聚居区的千年军事遗迹。它始建于北宋时期,约在1021年由青唐吐蕃唃厮啰政权所建,用于抵御西夏与北宋,兼具屯兵、瞭望防御功能。作为青海首个三星级地质文化村核心景点,它与周边10亿年变质岩、800万年丹霞构成“自然+人文”景观,还和村内808年古榆树、700年阿河滩清真寺(国保)形成撒拉族历史链,是民族迁徙融合的研究活化石。这座“钻石”轮廓的古城,仍是解读青海东部历史与地质的重要窗口。

四十九、如梦令·骆驼古泉

树上霞飞云近。

泉下乘风身隐。

最美白驼姿,留下真情无尽。

寻问。

寻问。

千载乡音犹润。

链接|骆驼泉景区位于青海海东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镇,是撒拉族发祥地与文化标志,也是省级重点文保单位。它承载着撒拉族800年前的迁徙记忆:撒马尔罕先民尕勒莽、阿合莽率族东迁,牵的白骆驼驮着《古兰经》与故乡水土,最终在此化为白石卧于泉中,先民遂定居。景区核心是四季不涸的清泉,旁有石骆驼雕塑,泉畔立碑记载迁徙史。毗邻景区的街子清真大寺是撒拉族祖寺,寺内珍藏着东迁时带来的古老《古兰经》手抄本,寺后还有撒拉族始祖陵墓。

五十、踏莎行·文都大寺

古寺依山,松涛凝趣。

流光金顶披晨露。

班禅十世驻悲心,佛灯万卷藏经处。

塔耸秋霄,香飘远渡。

煨桑烟里祈年暮。

转经筒响伴溪流,一山清净开真悟。

链接|文都大寺位于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都乡,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重要寺院,也是十世班禅大师的故乡祖寺,其灵塔也在此。始建于1272年,原为萨迦派寺院,后改宗格鲁派,现存建筑多为1980年后重建。寺院依山而建,核心建筑包括大经堂(青海最宏伟的重修经堂之一)、班禅纪念塔(高20米,汉藏混合式结构)和皇家护国护法殿(供奉萨迦派大黑天护法)。寺内珍藏大量佛经、唐卡,壁画与雕塑出自大师宗泽拉杰之手,融合了藏、汉艺术风格。

五十一、思帝乡·班禅金刚塔

(韦庄体)

名寺旁。

镀金高塔昂。

舍利幽藏慈吉,佑祺祥。

护国弘扬大德,记华章。

岁岁经筒转、诵声长。

链接|班禅金刚塔(藏语称“确吉坚赞塔”)在文都大寺附近,是十世班禅故乡的精神地标。该塔高7米,通体以纯银鎏金打造,塔基雕刻佛教八宝和十世班禅生平浮雕,塔内供奉其13枚舍利子及法衣、钵盂等圣物。塔前立有汉、藏、蒙、英四语纪念碑,记载其“护国利民”的事迹。该塔是十世班禅故乡唯一供奉其真身舍利的建筑,其选址与建造严格遵循藏传佛教仪规。

五十二、相见欢·十世班禅故居

藏村故宅山陬。

正清秋。

檐下垂丝哈达、逐风流。

旧庄廓。

柱如昨。

诞灵修。

心悟经声禅意、印明眸。

链接|十世班禅故居位于青海循化文都乡麻日村,是十世班禅的诞生地,也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筑为藏式庄廓,分新旧两部分:旧居有138年历史,保留班禅出生时的“生命柱”;新居于1983年建成,含佛堂,门悬“河源须弥”匾额。院内有班禅爱国爱教生平展。

五十三、撼庭竹·喇家遗址

湟水之滨云断崖。

天灾突然来。

喇家遗址令人哀。

瞬间生命化尘埃。

地震接波涌,黄土掩荒台。

顷刻屋坍骨久埋。

慈母护婴孩。

千年碗面谁能解?

玉器须惊巧工才。

原始祭坛上,风信适时开。

链接|喇家遗址位于青海海东市民和县喇家村,是黄河上游新石器至青铜时代大型聚落,因4000年前地震、洪水等灾难瞬间掩埋,被称“东方庞贝”,以齐家文化中晚期遗存最突出。7座房址存30余具人类遗骸,呈现“母亲护子”等场景;出土世界最早面条实物,还有与“玉石之路”相关的玉器、原始祭坛。堪称齐家文化的“灾难博物馆”,见证中华文明的韧性。

五十四、河满子·积石雄关

(毛滂体)

积石霞开云卷。

危峰雄立天半。

禹功千载韵犹壮,关下大河望断。

几多汉旌唐旆,烽火硝烟弥漫。

岁月流沙渐远。

故垒残垣看遍。

驼铃古道久环绕,共忆昔年兴叹。

风抚残碑剩字,雾隐荒台废栈。

链接|积石雄关位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与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交界处,地处黄河上游积石峡东口,是黄河上游著名古关隘,有“积石锁钥”之称,也是古丝绸之路南线、唐蕃古道的重要交通要冲。因《尚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闻名,传为大禹治水疏导黄河的关键之地,承载“大禹导河”的文化符号。秦至明清均在此设防,现存遗迹可见古关墙、烽燧残基,见证古代边疆防务与民族交流。

五十五、踏莎行·积石峡水电站

峡束河奔,波兴势纵。

壁如银障漫青陇。

涡轮飞转电光驰,晶芒迸处繁星涌。

禹迹犹存,新功继踵。

巨澜驯服千秋颂。

水滋沃野稻粱肥,山川沐浴祥光共。

链接|积石峡水电站位于青海循化县与甘肃积石山县交界处,坐落在黄河上游积石峡中段,是黄河上游重要梯级电站。由国家电网投资,2010年4月首台机组投产发电。总装机102万千瓦,年均发电33.63亿千瓦时,为青甘提供清洁能源。总库容2.65亿立方米(防洪库容0.5亿立方米),减轻下游洪水,压力,并为周边农业生产提供补水支持。紧邻积石雄关、喇家遗址,与“大禹导河”文化、史前遗址今古呼应,是黄河文化与现代水利工程的结合代表。

五十六、浣溪沙·林家遗址

大夏河边古驿藏。

马家窑火映陶光。

土层千载记沧桑。

一柄铜刀惊岁月,半筐炭粟证农桑。

文明初现史悠长。

链接|林家遗址位于甘肃临夏东乡县,是距今约4700年的马家窑文化遗址,1976年被发现,1977-1978年系统发掘。出土了我国目前最早的锡铜 “中华第一刀”,将中国使用青铜器的历史提早约1000年,证明当时已掌握冶铸技术。发现27处房屋遗迹、3处制陶窑址,出土大量彩陶、石骨器,还存有炭化的稷、粟等,表明当时已有发达的原始农业,兼事狩猎采集,且掌握纺织技术。2016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有彩陶文化传承基地,是研究史前文明的重要遗址。

五十七、青玉案·临夏马家窑彩陶博物馆

陇原临夏藏珍处。

入馆里、芳流布。

精品多多纹若缕。

马家窑韵,巅峰盛誉。

无字书千古。

彩陶之冠随风雨。

更有遗珍证前路。

细赏残盆思远祖。

一抔黄土,先民情愫。

华夏文明溯。

链接|马家窑彩陶博物馆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地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因馆藏马家窑文化彩陶数量多、体系全,被誉为“中国马家窑彩陶博物馆”。馆内珍藏彩陶达13000余件,是国内收藏马家窑文化彩陶数量最多的博物馆,且藏品时间链条完整,从马家窑文化各类型(马家窑、半山、马厂)到后续文化传承的彩陶均有涵盖,精品纷呈。馆藏彩陶集中展现了马家窑文化的艺术巅峰——其纹饰瑰丽、器形丰富,题材涵盖远古先民的生产生活与精神世界,是解读中国史前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的“无字天书”,印证了马家窑文化作为“彩陶之冠”代表世界彩陶艺术最高水平的历史地位。通过馆藏文物,可直观呈现马家窑文化从鼎盛到衰落的过程,以及后续被齐家文化、西城驿文化、四坝文化继承的历史脉络,为研究中国早期文明演进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

五十八、苏幕遮·齐家文化博物馆与齐家坪遗址

陇云低,洮水逝。

坪上遗墟,犹辨千年事。

残址白灰凝冷翠。

墓里陶尊,记取先民史。

馆中陈,珍贝萃。

玉润铜沉,展柜流光斐。

轻触圭璋时空易。

一眼沧桑,远古齐家志。

链接|齐家文化博物馆位于甘肃省广河县城关镇西街,是全国唯一一座齐家文化专题博物馆。博物馆旧馆建成于2007年并免费开放,新馆2016年建成,2019年被命名为第一批甘肃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2020年评为国家AAA级景区。展厅从齐家文化的发现与研究、手工业、聚落与社会、东西文化交流等方面,较为全面地反映了齐家文化的总体面貌。

齐家文化有多处发掘遗址,较为典型的有齐家坪遗址、喇家遗址等。齐家坪遗址位于甘肃省广河县洮河边黄土台地上,是齐家文化的命名地。遗址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400米,文化层厚约0.5—2米。遗存丰富,遗址断层中暴露有白灰居住面、灰层等。1975年的发掘,共清理墓葬117座,房址两座和多处灰坑,出土有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器物千余件。

五十九、如梦令·大地湾遗址

千载陶纹凝秀,

人类曙光初透。

阶地枕双河,村落先民耕耨。

回首。

回首。

犹见史前星斗。

链接|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东侧,是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1958年被发现,1978年至1995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等单位对其进行多次发掘,发掘面积14752平方米,清理出大量遗迹,出土文物近万件。据碳-14年代测定,遗址距今约7800—4800年,包含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层文化五个文化期。遗址总面积275万平方米,背山面河(清水河与五营河)。这里有“陇原第一村”的原始氏族村落,F372房址距今约8000年,圆形半地穴式,居住面为久经踩踏而成的硬土面,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同时期房址中保存最好的一座;还有仰韶文化晚期占地420平方米的F901大型原始宫殿式建筑。这里拥有最早的彩陶、最早的谷物碳化颗粒、最早的文字雏形等多项“中国之最”,为中国西北地区新石器考古树立了断代标尺,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史前文化发展序列,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六十、水龙吟·黄河溯源科考路

(程垓体)

溯源翻越昆仑,两湖玉顶牛头竖。

丹崖迤逦,路盘千仞,访西王母。

旷野云迷,杖敲岩页,一坡烟雨。

送浊波流去,翠林禅寺,传梵乐、闻钟鼓。

相伴晨昏漏注。

共披星、栉风穿雾。

探源逐本,寻踪觅迹,初心如故。

几代承薪火,为科考、克艰安步。

纪行程万里,珍章谱系,咏《黄河赋》。

链接|据《尔雅·释水》记载:“河出昆仑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首次指明黄河的源头与水色,还把它和“万山之祖”昆仑山联系起来,彰显了黄河的地理神圣感。《尚书·禹贡》《山海经》《史记》等古籍中,称黄河为“宗河”“大河”“上河”等,体现了它的独尊地位。黄河几万年前就通向大海,一路奔流,滋养万物,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篮。

2018年,西北大学出版社和陕西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发起沿黄科考并编纂《黄河岸边中国》丛书。7年来,组织撰稿的专家学者先后沿黄河上中下游进行了7次人文历史和水文地理考察,陆续出版了《出入龙门》《陟彼河山》《河洛文明》等专著。

这第七次途经三省、海拔最高、生态要求最严的黄河溯源科考,使大家更真切地感受到“河流藏着一个民族的秘史”。

桂维民: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先后供职于国防科技工业和省市机关;退休后喜吟咏纪行,已出版了《丝路寻踪》《乡愁月千里》《秦岭望长安》等五本诗词集。

编辑:赵佳欣

责编:马宁

审核: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