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艺术家高崇炳——庆八 • 一诗词作品线上鉴赏

发布时间:2025-07-19 15:52  浏览量:8

西部诗学的重构与超越

——高崇炳《荒原精灵》

的精神维度与美学实践

木 易

导论:断裂与缝合的西部诗学

当代诗歌的“西部转向”始于1980年代昌耀对青藏高原的史诗性书写,其《慈航》以宗教般的虔诚赋予荒原神性;周涛则以《野马群》将草原文明与游牧精神升华为存在主义的生命寓言。高崇炳的创作延续了这一脉络,却在三个维度实现突破:其一,地理坐标从泛化的“西部”聚焦至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微观肌理(如《罗布村》中对“土屋冬暖夏凉”的细节捕捉),其二,文化坐标从单一的民族叙事转向丝路文明的跨时空对话(《丝绸之路》中“驼铃”与“信念”的互文),其三,生态意识从浪漫化自然书写转向对现代性入侵的批判性反思(《荒原精灵》中野骆驼的“生存困境”隐喻)。

《荒原精灵》的文本考古学价值体现为对“消失的西部”的挽歌式记录。例如《楼兰》一诗以“王国无声无息消失”的意象,呼应杨镰《最后的罗布人》中沙丘掩埋的庭院与枯竭的芦苇荡,形成诗歌与非虚构叙事的互文网络。这种书写不仅是对历史碎片的打捞,更是对全球化语境下地方性知识消逝的预警。

第一章 空间诗学:地理意象的文明解码

1.1 塔克拉玛干的拓扑学

高崇炳在《罗布村》中构建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意象,不仅是地理的荒原,更是现代性冲击下的文化寓言。诗中“与世隔绝的村庄”被游客“寻梦故乡”的凝视打破,形成原始生活伦理与现代消费主义的张力。这种空间异化现象,在现实中的罗布人村寨同样显著:原本以捕鱼为生、与自然共生的罗布人,因旅游开发被迫从“树屋窝棚”迁入政府修建的住所,仅有少数老人坚守传统生活方式。高诗“原始的生存状态/人们心地善良”与“现代人追求太多/头脑里装满欲望”的对比,揭示了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现实映射——当罗布村成为景区,其文化内核被符号化,沦为游客消费的“世外桃源”。

相较于沈苇《植物传奇》中绿洲作为生命原型的诗意化书写,高崇炳更关注空间的权力关系。例如《霍尔果斯》中“界碑”从军事符号向边贸城的转型,隐喻边疆从隔离带变为资本流动的通道。这种“边界辩证法”与杨牧《边魂》中长城作为暴力象征的叙事不同,高诗通过“哨所挺立戈壁”与“边贸城宿愿”的并置,展现全球化时代边疆身份的流动性。

1.2 水域的祛魅与复魅

《博斯腾湖》以“江南幻象”重构干旱美学,通过“鸥鸟-渔船-芦苇”的湿润意象,颠覆西部诗歌传统的苍凉基调。这种修辞策略暗含生态乌托邦的想象,与塔里木河在罗布人村寨中的功能相似:作为“母亲河”,它不仅滋养胡杨林与绿洲,更承载罗布人“捕鱼为生”的文明记忆。诗中“金沙滩游人如织”的现代图景,却与现实中塔里木河因生态输水工程恢复的台特玛湖形成互文——人类干预既修复自然,又将其转化为旅游景观,揭示水域从神圣生命源到消费符号的复魅过程。

《赛里木湖》的“镜面隐喻”则更具哲学深度。诗中“雪山在水中倒影”的意象,呼应梅洛-庞蒂的“可见与不可见”理论:湖水作为时空折叠的介质,将历史(雪山)与当下(倒影)并置,形成超现实的永恒瞬间。这种书写与罗布人村寨中塔里木河“泛着黄色波浪”的浑浊现实形成张力,暗示生态修复背后难以弥合的文化断裂。

第二章 时间叙事:历史褶皱的诗歌显影

2.1 考古学诗写的范式突破

高崇炳的《楼兰》与《洋海古墓》通过考古学视角,将历史碎片升华为文明寓言。《楼兰》中“王国无声无息消失”的意象,与现实中罗布人村寨的考古发现(如“三千年前的葡萄藤”)形成互文,揭示丝路文明的流动性。诗中“战火硝烟掩埋”与“缺水断粮所至”的开放式追问,暗合学者对楼兰消亡的多重解释(气候变化、河流改道等),使诗歌成为“活态博物馆”,超越冯至《十四行集》抽象的历史沉思。

《洋海古墓》中“沙山下覆盖的/是故乡的海”则以地理的荒芜反衬历史的丰盈。这种“地层诗学”与沃尔科特《奥梅罗斯》中的加勒比海沉船意象异曲同工:通过物证重构集体记忆,将迁徙部落的根系升华为文明基因的隐喻。

2.2 创伤记忆的抒情转化

《走西口》以极简语言浓缩近代中国最惨烈的迁徙史。“背井离乡”与“饿死在路上”的并置,直指饥饿的身体性体验。诗中“刀砍斧凿般/记录在历史的档案”的比喻,呼应阿甘本“牲人”理论——无名死者通过诗歌重获存在合法性。相较于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的革命叙事,高诗剥离意识形态外衣,以个体苦难折射集体创伤,如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沙漠:旅者的踪迹》般,将荒漠升华为人类生存的普遍寓言。

2.3 始祖崇拜的现代转型

《黄帝陵》通过解构政治符号,重构民间信仰的当代价值。诗中“四面八方的游客”与“发自内心的崇拜”的对比,暗合现实中罗布人村寨的“长寿廊”场景——百岁老人苏来曼·托合提作为非遗传承者,既是文化图腾,又因游客合影被消费化。这种书写与贾平凹《老生》中民间祭仪的世俗化不同,高诗以“神灵”与“人民”的辩证,揭示后现代语境中信仰重建的个体化趋向。

第三章 生命哲学:荒原美学的三重维度

3.1 胡杨神话的生态启示

高崇炳在《胡杨》中以“三个一千年”的生命周期(“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下一千年不腐”)重构了西部荒原的植物史诗。这一书写突破了传统咏物诗的象征范式,将胡杨升华为存在主义的生态符号。从生态批评视角看,“活着一千年不死”对应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哲学命题——胡杨在极旱环境中以根系深入地下汲取水分(《雪》中“隐藏的水分伺机而动”),其生存策略暗合道家“柔弱胜刚强”的智慧;而“死后一千年不倒”则呼应本雅明“历史的天使”意象,胡杨的残躯如同凝固的时间,以沉默的姿态凝视现代文明的荒漠化进程。相较于艾青《古松》中“雷电劈不倒”的刚性抗争,胡杨的坚韧更具生态适应性:它不拒绝与风沙共存,而是通过形态的扭曲(如诗集中“坚硬的岩石竖起一道风景”的互文)实现生命的绵延。这种书写与印度诗人泰戈尔“生如夏花之绚烂”的唯美主义截然不同,胡杨的生存美学是荒原的辩证法——在毁灭中证明存在,在死亡中延续精神。

“艰苦的环境/铸就坚强的品性”一句,表面是对胡杨的礼赞,实则隐含生态预警——当“艰苦”成为被迫适应的常态,人类是否也在将自然逼入绝境?此处可引入蒂莫西·莫顿“黑暗生态学”理论:胡杨的“不朽”恰是生态链断裂的症候,其死亡躯体的持久存留,暗示自然循环机制的失效。而“西部人顶膜礼拜”的行为,则暴露人类对自然神的工具化想象:胡杨被简化为精神图腾,其真实的生态价值反而被遮蔽。

3.2 天葬叙事的死亡祛魅

《天葬》以生物学视角解构死亡的神秘性,将藏地仪式转化为生态伦理寓言。“让秃鹰分食”的直白描述,颠覆汉族文化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伦理禁忌,直指藏传佛教“万物循环”的生态智慧。诗中“简单而又环保”的结论,与海子《九月》中“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的神秘主义渲染形成鲜明对比:高诗摒弃浪漫化修辞,转而以科学理性消解死亡焦虑。这种书写策略接近蒂莫西·莫顿“无自然的生态”理念——承认死亡是生态系统的必要环节,而非需要修饰的禁忌。

与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沙漠:旅者的踪迹》对比,两者皆以荒漠为死亡场域,但高诗更强调身体的物质回归(“鹰可以果腹”),而阿多尼斯则侧重精神流浪的永恒性(“我的死亡是沙粒的婚礼”)。这种差异折射出东西方死亡美学的分野:前者追求生态链的完整性,后者沉溺于个体存在的悲剧性。

3.3 荒原精灵的存在困境

《荒原精灵》中的野骆驼,既是濒危物种的生存寓言,也是全球化时代边缘文化的隐喻。“远离无人区”的生存策略,暗合霍米·巴巴“文化杂糅”理论——当主流文明(“人为捕杀”“围猎狼群”)挤压其生存空间,野骆驼只能在夹缝中寻找“无人区”作为临时避难所。诗中“不屈的身影”与“浩瀚戈壁”的并置,形成德勒兹所说的“块茎式”生存图景:它们拒绝中心化的领地,以游牧姿态在荒漠中书写抵抗的诗行。

通过野骆驼的“灭绝危机”,高崇炳完成对现代化单一路径的批判。这一书写与雷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形成跨文体呼应:当农药消灭虫鸣,资本扩张同样在扼杀文化多样性。而“荒原精灵”的命名本身即是一种诗学抵抗——在工具理性主导的世界,诗歌为被遗忘的生命重新赋魅。

第四章 形式革命:西部诗歌的语言实验

4.1 谣曲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达坂城姑娘》通过对王洛宾经典民歌的解构,完成西部谣曲的现代性转换。原民歌中“带着你的嫁妆,赶着那马车来”的欢快叙事,被置换为“找的我茶饭不思/寻的我地老天荒”的存在主义焦虑。诗中“找呀找/寻呀寻”的重复修辞,既保留民谣的节奏感(类似《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美学),又注入贝克特《等待戈多》式的荒诞意味——当“大眼睛长辫子的姑娘”从具体人物升华为文化符号,寻找行为本身成为对西部精神原乡的永恒追问。

文本结构分析

诗歌以四段式推进:

1.歌王的启蒙(“歌王的一首歌迷醉少年”)——文化记忆的植入

2.寻找的执念(“向西行进”“茶饭不思”)——行动与焦虑的交织

3.现实的解构(“儿孙满堂”与“留恋姑娘”的悖论)——理想与现实的断裂

4.符号的永恒(“心里留恋”)——文化基因的隐性传承

这种结构暗合T.S.艾略特“客观对应物”理论,将情感投射于具体意象,避免直白抒情。

4.2 意象系统的拓扑结构

《葡萄》以四段螺旋上升的意象链,完成从农耕符号到存在之思的转化:

栽种(“父亲手中的葡萄苗”)——劳动的具象化

成长(“童年的记忆长大”)——时间与记忆的交织

追问(“我问蜜蜂/甜蜜的梦想在哪”)——哲学思辨的介入

成熟“串串晶莹满架”)——生命意义的暂时完满

蜜蜂的“追问”暗合庄子“子非鱼”的认知困境,而葡萄的“晶莹”则以道家“虚室生白”的澄明境界,消解世俗对“甜蜜”的功利化想象。

符号学分析

葡萄在诗中经历三重能指滑动:

1.经济作物(丝路贸易的历史符号)

2.童年记忆(个体经验的载体)

3.存在之镜(对生命意义的隐喻)

这种拓扑转换使单一意象获得多重阐释空间,形成罗兰·巴特所谓的“可写文本”。

4.3 抒情主体的裂变与重构

《乡愁》通过客体化抒情,消解传统乡愁的感伤主义:

“母亲手中的线”——时间绵延的具象(柏格森“持续时间”理论)

“故乡的山路”——空间记忆的坐标(段义孚“地方感”概念)

“故乡的河”——文化基因的流动(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变奏)

抒情主体隐退为观察者,使“乡愁”本身成为言说主体。这种“非个人化”策略接近艾略特,但高诗的突破在于将地理景观转化为抒情媒介,实现“人-地-文”的三位一体。

第五章 跨文化对话:西部诗歌的世界性维度

5.1 丝路文明的诗学共振

高崇炳的《丝绸之路》以“幽幽驼铃”与“霜风剑雨”的意象,将古丝路重构为文明对话的永恒场域。这种书写与土耳其诗人希克梅特《丝绸之路》的“商队与星辰”形成跨时空呼应,但高诗的独特性在于以“信念”替代商品作为丝路的核心符号。诗中“驼铃振响”不仅是历史回响,更是全球化时代文化互鉴的隐喻。通过比较罗布人村寨中“木雕骆驼”手工艺的现代转型(如非遗传承人艾合买提·热合曼的作品被国际收藏),诗歌揭示丝路精神从物质交换向价值共享的升华。

5.2 哈佛朗诵事件的符号学解码

《天葬》在哈佛大学的跨文化传播,可视为“理论旅行”(萨义德语)的典型案例。美国诗人罗伯特·勃莱的英文朗诵,将藏地仪式转化为生态伦理的普适话语。诗中“秃鹰分食”的意象,在西方语境中既呼应印第安文化中的“天空葬”,又暗合德勒兹“生成-动物”的哲学命题。这种跨文化阐释的张力,暴露诗歌翻译的创造性误读——当“简单而又环保”被译为“simple yet eco-friendly”,原诗对工具理性的批判被弱化为环保口号,印证霍米·巴巴“文化翻译的不透明性”理论。

5.3 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潜对话

《楼兰》中“古老人群突然消失”的叙事,与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马孔多镇的蒸发形成诗学共振。但高诗摒弃魔幻现实主义的超现实色彩,转而以考古学实证(如“三千年前的葡萄藤”)支撑历史想象。这种“魔幻实证主义”策略,在罗布人村寨的“太阳墓”考古现场得到印证——干尸与彩陶的出土,使消失的文明以物质形态重现,诗歌则将其升华为“沙山下覆盖的故乡的海”的意象,实现历史与诗意的辩证统一。

第六章 现代性反思:全球化浪潮中的西部困境

6.1 旅游开发的异化叙事

《罗布村》中“游客寻梦故乡”的消费主义入侵,在现实中体现为罗布人村寨的景观化改造:传统鱼叉捕鱼被表演性“渔猎体验”取代,土屋被仿古建筑遮蔽。诗中“原始的生存状态”与“现代欲望”的冲突,呼应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理论——当生活被简化为可观看的符号,文化的本真性随之消逝。相较沈苇《植物传奇》中对绿洲的诗意礼赞,高诗更尖锐地揭示现代化对地方性知识的侵蚀。

6.2 生态危机的预警书写

《野骆驼》中“远离无人区”的物种逃亡,隐喻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的绞杀。诗中“围猎的狼群”既可指生态链的破坏者,亦可象征资本扩张的暴力。这种双重编码与加拿大诗人阿特伍德《羚羊与秧鸡》中的基因改造寓言形成对话,但高诗的独特性在于将物种危机与西部文化存亡并置。当罗布人村寨因塔里木河断流被迫放弃渔猎,野骆驼的困境成为人类文明危机的镜像。

6.3 传统与现代的协商策略

《达坂城姑娘》通过民歌的戏仿与重构,展现文化记忆的现代转型。诗中“儿孙满堂”与“留恋姑娘”的悖论,揭示代际文化传承的断裂——年轻一代在抖音翻唱王洛宾民歌时,已剥离其历史语境,沦为娱乐化碎片。这种困境在罗布人村寨的“木卡姆表演”中同样显著:传统音乐被压缩为五分钟旅游节目,失去仪式神圣性。高崇炳的诗歌试图在全球化狂潮中开辟第三条道路:既不拒绝现代性,亦不放弃文化根性,而是以“驼铃振响”的坚韧姿态,在荒漠中守护精神的绿洲。

第七章 性别诗学:西部叙事中的女性镜像

7.1 被符号化的女性身体

《达坂城姑娘》以“大眼睛长辫子”的刻板形象,暴露西部女性在文化想象中的符号化困境。诗中“寻找”行为本质是对王洛宾民歌的消费性重演——当姑娘从具体个体(如现实中的达坂城非遗传承人阿依古丽)简化为文化商标,女性的主体性被消解为地域风情的装饰品。这种书写与新疆作家李娟《羊道》中对哈萨克妇女日常劳作的细腻刻画形成对比:高诗的女性是“被凝视的客体”,而李娟的女性是“劳作的主体”。通过朱迪斯·巴特勒“性别表演”理论透视,达坂城姑娘的“长辫子”实为文化他者强加的性别符号,其身体成为西部异域风情的展演道具。

7.2 母性神话的现代解构

《乡愁》中“母亲手中的线”将母性抽象为绵延的时间符号,遮蔽了真实母亲的个体经验。这与现实中罗布人村寨百岁老妇热娜汗·苏莱曼的生命史形成张力——她既是“最长寿罗布人”的文化图腾,也是失去丈夫与儿子、独自守护传统的具体存在。诗中“线”的意象暗合克里斯蒂娃“符号态”理论,将母性简化为前语言阶段的原始纽带,却回避了西部女性在现代化冲击下的真实困境(如年轻女性逃离村庄导致的代际断裂)。

7.3 生态女性主义的潜文本

《雪》中“隐藏的水分伺机而动”的阴性书写,将自然与女性创造力隐秘联结。当“一棵草/一株树因水而绿”,生态系统的复苏被隐喻为子宫孕育的过程。这种潜文本与印度生态女性主义者席瓦“自然即母亲”的论述呼应,但高诗的突破在于避免本质主义陷阱——水分不是被动滋养者,而是“伺机而动”的主动力量,暗示女性与自然共有的反抗潜能。

第八章 民间文化的诗学重构

8.1 非遗的祛魅与复魅

《驼铃》中“旷世的梵音”将丝路文化遗产从历史遗存升华为精神符号。现实中罗布人村寨的“木雕骆驼”手工艺(传承人艾合买提·热合曼作品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经历从实用器物到艺术品的价值转换,与诗中驼铃从商队信号到“催我入梦境”的审美意象形成互文。这种重构暗合本雅明“灵光”理论:当机械复制时代消解非遗的本真性,诗歌通过语言炼金术重铸其灵晕。

8.2 口头传统与书面文本的博弈

《葡萄》四段式结构模仿维吾尔民歌“麦西热甫”的循环韵律,但以“我问蜜蜂”的哲学追问打破民谣的集体无意识。这种改写策略接近帕斯《太阳石》对阿兹特克神话的现代转化,但高诗的独特性在于保留农耕文明的具象性(父亲栽苗、蜜蜂采蜜),使书面诗歌成为口头传统的当代档案馆。

8.3 仪式书写的世俗化转型

《黄帝陵》中“游客拜访”的解构性仪式,与罗布人村寨“祭河神”活动的表演化形成对照。当传统仪式从神圣实践沦为旅游节目,诗歌通过“发自内心的崇拜”的反复强调,试图在世俗化浪潮中重建精神契约。这种努力接近列维-斯特劳斯对“冷社会”的想象——以诗学抵抗将文化冻结在“可被消费的古老”中。

结语:新丝路诗学的可能性

高崇炳的《荒原精灵》在三个维度重构了西部诗歌的书写范式:

1. 从地域性到世界性的美学跃迁

当《天葬》在哈佛大学被朗诵,其意义远超文化展示——秃鹰分食尸体的意象,成为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普适符号。这种“理论旅行”(萨义德语)证明,地方性经验经过诗学提纯,可升华为全球生态危机的寓言。

2. 生态书写的范式革新

胡杨的“三个一千年”不再仅是坚韧的象征,而成为生态预警的符码;野骆驼的“灭绝危机”则直指文化多样性的消亡。这种书写超越徐刚《伐木者,醒来!》的直白控诉,以意象的多重编码实现生态批评的诗性表达。

3. 形式实验的历史意义

通过对谣曲传统的解构(《达坂城姑娘》)与意象系统的重构(《葡萄》),高崇炳为西部诗歌注入现代主义语法,使其摆脱“边塞诗”的刻板标签,进入当代诗歌的主流话语场域。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语境下,高崇炳的启示在于:新丝路诗学不应是异域风情的消费品,而应是通过语言创新与哲学沉思,将西部转化为审视人类文明困境的镜像。当胡杨的根系穿透历史的岩层,当驼铃的余响在全球化风暴中颤动,诗歌正在荒原上开辟第三条道路——在生态预警中重建诗意,在文化断裂处缝合记忆。这不仅是西部诗歌的出路,更是汉语诗歌在工具理性时代重获生命力的可能。

2025年5月26日作于北京朝阳

【作者简介】贾赛赛,笔名木易,诗人,批评家。传世图书策划出版中心总编辑、首席编审,中国现代文学馆特聘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政报》高级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家评论协会会员。主要从事中国新诗的研究和批评。

高崇炳艺术简介

高崇炳,笔名高昌,当代著名作家诗人,1948年生,祖藉四川南部县,13岁由父亲接到新疆,1966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兵团和地方工作,历任农工,中小学教师和校长,1992年调吐鲁番地区文联,任副处级干部,作协主席,《吐鲁番》主编。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在兵团221团场火焰报刋发通讯和诗歌。歌词拖拉机手之歌,红小兵之歌谱曲后纳入团场教材进入课堂教学。八十年代起在《文朋诗友》,《吐鲁番报》,《吐鲁番》,《乌鲁木齐晚报》,《新疆青年》,《新疆教育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新疆文艺界》,《黄河文学》,《湖南作家》,《中国西部文学》,《绿洲》,《星星诗刋》,《诗林》,《诗人世界》,《新国风》,《时代作家》,《当代作家》,《中国文艺家》,《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西部发展报》,《三角洲》,《鸭绿江》,《中国文学》,《华文作家》,《青年文学家》,《当代文学家》等四百多家媒体发表诗文三千多篇首,出版二十多部作品。获2009《中国作家》创作年会一等,祖国好世界华语文学艺术大赛金奖(三次),巴金文学奖,冰心文学奖四十多项。2024年5月18日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0位诗人走进哈佛大学,高崇炳的诗《天葬》由美国女诗人罗伯特.勃莱和教授汉学家约瑟夫.奈用中英文朗诵,2024年由美国唐诗协会,当代中国诗歌研究所,世界华语诗歌交流中心共同推荐,2024年8月18日高崇炳进驻中国诗歌名人堂,2024年9月,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授予高崇炳为国际文化形象大使。2025年6月12日剑桥大学徐志摩国际诗歌艺术节点名的中国10大诗人,高崇炳为首,组委会派专人朗诵他的长诗《写给母亲的诗》,受到与会者的好评。《文艺报》,《中国文艺家》,《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华新闻报》,《西部发展报》,《中国西部文学》,《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中国图片网》,《中国作家网》,《映视新闻》等三百多家主流媒体对本人和作品报道评论。作品被收入50多部日历,邮册和文集中。

诗词艺术家高崇炳

——庆八 • 一诗词作品线上鉴赏

西部畅想

高崇炳(新疆)

1:罗布村

在塔格拉玛干深处

有一个村庄

长期与外界隔绝

几乎被人们遗忘

好奇的探险者

吸引罗布人的目光

从此罗布村不再沉寂

游客把这当做寻梦故乡

罗布人以放牧渔猎为生

土屋里冬暖夏凉

原始的生存状态

人们心地善良

现代人追求太多

头脑里装满欲望

罗布人安贫乐道

与世无争世人赞赏

2:波斯腾湖

想不到在干旱的新疆

有一个烟波浩渺的湖泊

它的名字叫波斯腾湖

湖上鸥鸟飞翔

湖面渔船游荡

湖岸芦苇丛生

一派江南景象

金沙滩游人如织

景区里车来人往

波斯腾湖

您圆西部人一个梦想

3:长城

长城

绵延万里

象一条龙

腾跃在华夏大地

您是一道坚固的墙

竖立在

农耕与草原的土地上

千百年来演绎

多少催人泪下的故事

4:走西口

历史上的走西口

是埋藏在心里的痛

那个不堪入目的岁月

多少人生不由己

背井离乡

又有多少人

饿死在路上

当年的历史

一去不复返

可那段历史

刀砍斧凿般

记录在历史的档案

5:黄帝陵

一座雕像

倾倒多少人

四面八方的游客

前来拜访

一位始祖

创造华夏文明

在人民的心里

您是中国人的神灵

崇拜您

感恩您

一切发自内心

6:乡愁

乡愁

是母亲手中的线

越扯越长

乡愁

是故乡的山路

伸延远方

乡愁

是故乡的河

源远流长

7:天山

卷起雪花

舞动云彩

坚硬的岩石

竖起一道风景

纵横千里

气势岿然

浓墨重彩

势压群山

8:楼兰

一个古老的国度

一座古老的城池

一支古老的人群

流传一个古老的故事

王国无声无息

突然消失

是战火硝烟掩埋

还是缺水断粮所至

历史没有记载

留下一串串谜团

9:葡萄

一棵棵葡萄苗

在父亲的手中

栽下

童年的记忆

随着葡萄苗

长大

我问蜜蜂

甜蜜的梦想

在哪

葡萄成熟的季节

串串晶莹的果实

满架

10:达坂城姑娘

歌王的一首歌

迷醉多少痴心的少年郎

我在遥远的天府之国

唱着这首歌向西行进

寻找大眼睛长辫子的姑娘

找呀找

寻呀寻

找的我茶饭不思

寻的我地老天荒

如今的我儿孙满堂

心里

留恋达坂城的姑娘

11:驼铃

幽远的驼铃

是旷世的梵音

遥远的丝绸之路

漫长而幽静

唯有振响的驼铃

依依别情

驼铃

催我如梦境

12:洋海古墓

洋海的墓穴

穿越时空

沙山下覆盖的

是故乡的海

三千年前的葡萄藤

讲述古老的传说

迁徙的部落

在这里扎根

从此洋海

演绎着文明

13:赛里木湖

天山深处

有一个湖

名叫赛里木湖

蓝色的湖水

如镜般透明

雪山在水中倒影

湖岸草原

一群马

悠闲散步

高耸的雪山

宽大的湖面

定格在瞬间

14:渴望

期盼太久

渴望一场雨

浇灌荒凉的土地

站在山岩

思索如风缠绕

诗如鸟展翅

迎着花开的季节

飞翔

15:雪

雪从天下飘落

洁白到树的根部

隐藏的水分

伺机而动

一棵草

一株树

因水而绿

当阳光来临

大地充满生机

16:霍尔果斯

一块界碑

竖立在边防线

哨所

挺立在戈壁滩

改革开放的号角

吹到了边关

建边贸城

完成跨世纪宿愿

您伟岸的身影

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7:丝绸之路

古老的丝绸之路

象一条长长的彩带

镌刻在西域大地

幽幽驼铃

在漠风中振响

用艰辛与汗水

向人们讲述

一个遥远的故事

古老的丝绸之路

是华夏民族不屈的信念

在历史的

霜风剑雨中演洐

18:胡杨

在荒漠上扎根

在风沙中生长

艰苦的环境

铸就坚强的品性

活着一千年不死

昭示生命的传奇

死后一千年不倒

挺立成一尊雕像

倒下一千年不腐

向世人昭示辉煌

胡杨生长在西部

西部人从此有了

顶膜礼拜的对象

19:天葬

有人对死亡

很纠结

隆重的葬礼

让活着的人难舍

藏人死后

将尸体分解

让秃鹰分食

看似残忍

实则有理

人得到解脱

鹰可以果腹

简单而又环保

两全其美

人死如灯灭

何必再纠结

20:荒原精灵

在亘古荒原游荡着

一个即将灭绝的种群

许多人不知道

它们生存的处境

除人为的捕杀

还有围猎的狼群

为躲避人和猛兽的伤害

远离无人区

为了种群的繁衍

演衍生存的艰辛

野骆驼

荒原的精灵

浩瀚的戈壁荒漠

到处有你们不屈的身影

摘自诗集《荒原精灵》

出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