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南南合作的生动实践”
发布时间:2025-09-24 14:01 浏览量:1
人民网记者 沈小晓
畜牧业是埃塞俄比亚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重要的外汇来源,约占出口收入的20%,主要出口到中东和北非国家。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截至2024年,埃塞拥有非洲最大的牲畜存栏量,牛超过7000万头,羊超过9500万头,骆驼超过800万头。尽管潜力巨大,但埃塞畜牧业价值链仍然面临制约其增长和出口能力的关键因素,包括缺乏商业化生产体系、政策薄弱、技能匮乏、优质饲料短缺以及兽医和基础设施服务薄弱等,其国际市场份额不到全球肉类贸易的1%。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埃塞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合作,从2021年起开始实施“提升埃塞俄比亚畜牧业价值链”项目(以下简称“畜牧业价值链项目”)。该项目通过支持制定政策框架、加强认证和检验体系、改善贸易谈判以及促进技术知识交流,在提升埃塞俄比亚肉类价值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2024年7月,中国—非洲(埃塞俄比亚)—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三方合作示范中心在北京举行挂牌仪式。在示范中心框架下,畜牧业价值链项目于2025年5月正式开启第二期,将进一步通过机构能力建设和技术支持,改进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体系,并借助埃塞和中国专家及机构的努力和经验,推动结构转型和消除贫困,促进投资和国际贸易联系。
联合国工发组织埃塞区域办事处国家项目官员阿塞吉德向记者表示,畜牧业价值链项目和三方合作示范中心是南南合作的卓越典范,充分展现了国际合作在推动工业发展、助力埃塞的十年期发展规划以及加速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的巨大潜力。“中国不仅提供了关键的资金和技术资源,更重要的是分享了其经过验证的发展经验,这一实践对埃塞的工业化进程至关重要”,成功经验将为世界其他地区合作提供样板。
图为联合国工发组织埃塞区域办事处国家项目官员阿塞吉德。人民网记者 沈小晓摄
促进产业链信息和溯源管理
沙维基今年49岁,一家七口居住在埃塞南奥莫地区的博里村,家里养了30多只山羊、绵羊,3头驴和20多头牛。“不瞒你说,我最初对给动物佩戴耳标感到疑惑和担忧,担心动物会受到影响。后来,专家们帮我们提高了对耳标和可追溯系统的认识,我们和村里其他人都打消了疑虑。”他拿出手机,扫描着新出生羊羔耳标上的二维码。屏幕上瞬间跳出这只羊的出生日期、疫苗记录。他笑着说:“牛羊打上耳标、登记编号后,它们就算拥有‘身份证’了。”
图为来自埃塞南奥莫地区的博里村的沙维基,他饲养了30多只山羊和绵羊、3头驴和20多头牛。资料图
过去,由于产地模糊、养殖过程无法回溯等原因,不仅阻碍优质优价,也影响了肉类出口。自畜牧业价值链项目开始实施后,一套覆盖养殖、运输、屠宰全链条的牲畜识别与追溯系统逐渐应用和不断完善,推动埃塞养殖科学化、制度化。
埃塞农业部牲畜识别与追溯系统(LITS)及动物福利主管哈德古告诉记者,由埃塞农业部开发的配套移动应用,支持在偏远地区(如饲养场、屠宰场)现场登记和追踪牲畜,即使网络条件有限也不受影响。基层工作者通过为牲畜佩戴电子芯片耳标,实时将数据同步至LITS管理平台,实现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理。
据悉,中方为埃塞专家提供了定制化培训,内容涵盖中国质检标准、疫病防控和追溯平台操作,并组织专家赴华实地考察学习。同时,中方协助埃塞制定并将于2025年实施《动物健康福利政策》,既衔接国际规范,又契合本地生产实际,为中国市场准入奠定制度基础。
“我们与出口屠宰场签订了合同农业协议,在出售带耳标的动物时可以获得15%的额外价格,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好消息。”沙维基告诉记者,实现追溯系统之后,牧民们可以获得保险、贷款、优质优价等福利,有耳标绑定的还可以优先收购。项目实施过程中,出口企业会帮助牧民建立现代化的生产系统和生产方式,并预付资金支持牧民。银行凭耳标发放养殖贷款。“这套身份识别系统对我们太重要了。每一头登记过的牲口,都相当于一笔资产。今后扫个码就能验明身份、健康和历史,我们养得踏实,卖得也放心。”沙维基说。
在项目推动下,埃塞政府出台和更新了相关政策,如对 1970 年和 1972 年发布的旧《肉类检验公告》和《肉类检验条例》进行更新和修订;制定了五项对满足出口要求至关重要的新的国家标准和指南,包括口蹄疫生物安全和监测计划、国家饲料添加剂清单以及热处理肉类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指南。目前,建立无疫区和商品贸易机制的预可行性研究也已完成,并得到了国家主管部门的认可。
“在中国的大力支持下,埃塞俄比亚畜牧业的质量安全和出口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埃塞农业部国务部长费克鲁·雷格萨表示,畜牧业价值链项目推动了埃塞政策改革和技术提升。下阶段,双方将共同推动建设口蹄疫无疫区,进一步促进对华肉类出口。“中国的支持为埃塞畜牧业产业升级和出口增长提供了坚实保障,对此我们深表感激。”
图为埃塞农业部国务部长费克鲁·雷格萨。人民网记者 沈小晓摄
推动机构能力建设和市场对接
在埃塞俄比亚农业局下属的动物产品和投入品质量检测中心,一台台高精度质谱仪、检测设备高速运转。当记者走进检测实验室时,法努埃尔正在进行样品检测。作为一名有着十年经验的质量分析师,他的工作职责是检测肉类样品是否存在兽药、抗生素或非法添加物残留,对肉制品质量进行监控。
图为质量分析师法努埃尔正在进行样本检测。人民网记者 沈小晓摄
“我们得到样品后,就要进行萃取、净化和分析。”法努埃尔将浓缩后的样本放入一台连接着电脑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的自动进样盘里。设置好程序,仪器开始运行,屏幕上出现不断跳动的色谱峰。大约25分钟后,他对着电脑屏幕仔细核对生成的报告:目标残留物是否检出,浓度是多少,质控样品的结果是否在合理范围内……在团队配合下,法努埃尔一丝不苟地进行每一个步骤。
在项目框架下,中方不仅提供设备、检测仪器的年度维护,并为埃塞技术人员提供赴华培训机会并参与国际能力验证。法努埃尔曾在去年赴华参加培训,学习了解中国肉类进口标准,并参观了位于北京郊区的农场。此前,他还在线参加了中方主办的“发展中国家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合作官员研修班”。当他向记者展示自己电子结业证明时,脸上充满了自豪。“在项目的帮助下,我们不仅拥有非常先进的实验室仪器,而且可以培训学习操作。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好的机会。期待未来两国能够进一步深化协作!”
据检测中心负责人贝拉切夫介绍,在项目支持下,实验室获得了多项国际认证,建立了全套标准化操作流程,极大增强了国际社会对埃塞俄比亚检测报告的信任度;开展了系统性技术培训,培养了一支高素质实验室团队。“这不仅是设备或资金的支持,更关键的是帮助我们构建了国际认可的认证信任链,为埃塞肉类产品进入包括中国在内的溢价市场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图为检测中心负责人贝拉切夫。人民网记者 沈小晓摄
为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项目还开发出埃塞俄比亚肉类行业门户网站,并实现肉类检验流程数字化,推动产业现代化。据埃塞农业局牲畜牧业产品监管首席执行官阿亚莱乌介绍,基于项目打下的基础,埃塞已正式向中国政府提交了热处理肉类产品的准入申请。“这些系统性工作显著提升了埃塞农食产品的合规性和国际竞争力。”
监管框架与标准的建立是进入国际市场的核心基石。在项目支持下,埃塞农业部门推动了一系列关键规范的制定与批准,例如出台新的动物福利公告、建立针对畜禽产品的实验室检测法规。为精准对接中国出口需求,埃塞还专门制定了五项新的肉类产品标准。项目组织了多次考察与交流活动,学习中国的整体监管体系、市场要求,并举办中埃企业商务对话会,让双方企业直接交流。
去年6月,埃塞俄比亚肉类生产商出口商协会主席凯利法·侯赛因访问了中国,期间他参观了中国多家养殖场、屠宰场,与超过70家中国进口商进行了深入的商业洽谈。他表示,中国是埃塞最重要的投资伙伴,两国的贸易互补性极强,在咖啡、芝麻之后,肉类出口将成为新的增长引擎。“通过与中国的合作,我们在溯源技术和中国市场准入上取得了关键突破,更加实现了优质优价,也帮助提高了牧民收入。在项目的进一步推动和两国合作下,我相信这不仅将带来量和价的双重提升,更将推动我国畜牧业走向高质量、多元化发展。”
加强人才培养和地区示范
当记者在检测中心采访时,正好碰上了一次项目培训,培训人员来自埃塞俄比亚国内各省和地区。现场培训氛围非常好,讲师和学员之间充满了问答和高度参与的互动,学员们把讲师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积极地提问。
图为来自埃塞俄比亚各地的学员正在参加培训。人民网记者 沈小晓摄
58岁的莱克马里亚姆·特肖梅是其中一位,来自巴赫达尔地区兽医实验室的他是一名微生物学家。“我感到非常荣幸能有这个培训机会,收获非常大。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培训,对我个人和专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他告诉记者,此次培训为期四天,核心内容围绕微生物检测的标准流程展开,包括肉类和乳制品的规范样本处理方法,以及理化检测与微生物标准操作程序之间如何有效衔接等。
“我们大多数人虽然有微生物学基础,但缺乏一套清晰、系统化的操作框架。这次培训第一次为我们提供了完整、可落地的工作流程指导,真正填补了我长期以来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之间的差距,也澄清了很多过去模糊的技术细节。”他表示,希望未来有机会去中国,学习掌握更多检测技能。
从2022年至今,在项目协调下,有500多名埃塞专业人员参加了主题为食品安全标准、屠宰场环境管理、肉类检验技术、动物饲料生产和畜牧业管理数字技术等培训,25名培训师被认证为国际肉类检验员。另外,30余名埃塞官员参加中埃行业交流和会议,出席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肉类大会等活动,探讨肉类产品监管、行业发展和贸易便利化等议题。
2024年7月,中国—非洲(埃塞俄比亚)—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三方合作示范中心在北京举行挂牌仪式。示范中心是落实习近平主席2023年在南非宣布的支持非洲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人才培养三大举措,以及支持“全球南方”合作的八项举措的重要成果。在示范中心框架下,畜牧业价值链项目已经正式开启第二阶段,除此之外,更多项目正在逐步落地。
“示范中心的成立,代表着非洲开展国际合作方式的转变,不是传统援助模式,而是采用以需求驱动、技能为本和机构共管的新模式,是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南南合作的生动实践。”埃塞工业部部长高级政策顾阿亚纳表示,非洲的未来,离不开产业的增值、科技驱动的农业以及能够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工业化。示范中心的项目将以埃塞为区域示范,形成可复制的模式,继而推动整个非洲大陆的产业转型。
“在中心框架下,中国与埃塞将合作开展更多项目合作,支持非洲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人才培养。”阿亚纳表示,中国迅速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转型为全球制造业和创新强国,同时始终高度重视农村发展和减贫,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经验对非洲国家十分重要,两国“持续合作对于实现埃塞俄比亚的工业转型目标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