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49岁女子吃甲钴胺片治带状疱疹,半年后肝衰走了,主任:无知
发布时间:2025-09-23 23:04 浏览量:2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疾病,常发生在中老年人或免疫力下降时。其特点是皮肤出现成簇水疱,多沿一侧神经分布,如同“带子”环绕身体,并伴有剧烈刺痛或灼烧感。发病前常有乏力、低热或局部皮肤麻木感。疱疹一般持续2~4周,但部分患者可遗留顽固神经痛,称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022年,49岁的刘琴,是重庆一家大型超市的理货员。她每天不是在仓库里搬货、清点商品,就是在卖场里上架、整理货物。商场从早到晚人流不断,刘琴常常要站十几个小时,等夜里收工回到宿舍,手机也得保持开机,万一货品临时需要调换,随叫随到。尤其是节假日期间,客流高峰,她经常需要加班到深夜。时间一长,刘琴的身体逐渐开始亮起警示灯……
4月15日清晨,刘琴刚在员工宿舍起床,正准备去洗漱,却突然察觉右肩胛下方的皮肤有种说不清的异样感。那片地方像被热风轻轻烘烤着,偶尔夹杂着细针扎入般的麻感。她走到镜子前拉开睡衣查看,却并没有看到明显的红斑或肿胀。但当指尖轻轻触碰时,那种“触电”般的刺麻让她下意识缩手。刘琴以为是前几天搬货时肌肉拉伤,就抹了点活络油,没有在意。
十天后的下午,刘琴忙完货架整理,回到宿舍刚换衣服时,顿时倒吸一口凉气——从右侧肩胛一直延伸到腋下,赫然浮现出一排排晶莹的小水疱,沿着肋间隙密密排列,泛着鲜红的底色。她想着或许是皮肤过敏,便试着抹了点止痒膏,可指尖刚碰到皮肤,那种火炭灼烧般的痛楚立刻涌上来,逼得她额头冷汗直冒,忍不住弯下腰直吸气。刘琴心中发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得赶紧去医院?”
可她犹豫片刻后还是并未立刻前往就医,只是自己在宿舍坚持涂药。几天后,水疱虽然渐渐干涸并结痂脱落,但刺痛并没有消失。而意外就发生在5月20日晚上,刘琴洗完澡刚擦拭身体时,忽然一股犀利的疼痛自腋下骤然窜起,沿着神经如同利刃般劈开背部,仿佛电流瞬间点燃了整条神经线路。她双腿一软,忍不住跌坐在浴室地板上。当天晚上,只要被子轻轻擦到那片皮肤,刘琴就会被钻心般的剧痛惊醒,接连反复四五次,满头汗水,直到天色发白时才勉强合上眼睛。
第二天一早,刘琴实在熬不住,忍着疼去了市区一家三甲医院皮肤科。医生先是做了体格检查,只见她右肩胛到腋下分布着簇状成群的小水疱,沿右侧第5肋间呈带状排列,触碰时明显痛敏。随后抽血化验,结果显示白细胞总数7.8×10⁹/L,处于正常范围;C反应蛋白却升到12 mg/L(正常值应小于10),提示体内存在轻度炎症;淋巴细胞比例只有22%,比正常的25%~40%略低。
紧接着做了血清学检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IgM抗体呈阳性,说明近期有病毒活动;IgG抗体则是高滴度阳性,显示这是既往感染后病毒再次被激活。为了进一步确认,医生还取了她水疱液做Tzanck涂片,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典型的多核巨细胞。结合这些检查结果与她的症状,医生最终确诊为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医生看完检查单后,仔细询问了刘琴的生活习惯。刘琴坦言,自己常年在超市干理货工作,每天要搬运几十箱货物,站立十几个小时是常态,节假日更是连轴转到深夜。再加上平时饮食不规律,经常顾不上吃早餐,晚上也常常因为加班很晚才随便对付一口,长期睡眠不足,整个人总觉得疲惫。
听到这里,医生点了点头,耐心解释道:“你这种工作强度大,又经常熬夜,身体免疫力容易下降。其实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早就在你小时候得过水痘时潜伏在神经节里了,平时没事,但一旦免疫力下降,病毒就会被重新激活,沿着神经跑出来,表现成现在这种带状疱疹。”
刘琴听得有些后怕,轻声问道:“那我是不是很快就能好?”医生叹了口气说:“多数患者水疱会在两到四周内结痂痊愈,但更棘手的是病毒会损伤神经,留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像你现在这种已经开始有电击样、灼烧样的剧痛,如果处理不及时,疼痛可能会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有的病人夜里都睡不好觉,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在这之后,医生很快为刘琴制定了治疗方案。在抗病毒药物的基础上,又给她开了甲钴胺片,这是一种营养神经的药物,能够帮助修复受损的神经纤维,减轻神经痛的持续刺激。医生在处方单上详细标注了剂量和服用频次,并特别叮嘱要按时服药,不能自行增减剂量,也不能因为症状缓解就随意停药。因为带状疱疹最可怕的并不是皮肤上的水疱,而是后期可能残留的顽固性神经痛,一旦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就可能伴随终身。
在药物治疗之外,医生还提出了一系列生活中的注意事项。他清楚地知道,刘琴之所以会在这个年纪发病,并非偶然。长期的劳累、饮食不规律、作息紊乱,是她身体免疫系统被拖垮的主要原因。因此,医生要求她必须规律作息,每晚尽量在11点前入睡,保证充足而深度的睡眠;工作再忙,也要安排好三餐,避免空腹上班或随便应付,尤其要增加蛋白质和新鲜蔬果的摄入,以补充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同时,医生提醒她减少过度的体力劳动,不要再频繁长时间搬运重物,以免造成神经再次受压。适量的运动则是必须的,他建议选择散步、太极、轻柔的伸展运动来增强免疫力,而不是剧烈消耗体能的活动。除此之外,医生还强调要保持心态平稳。长期精神紧绷和情绪压抑,会让交感神经处于高负荷状态,进一步削弱免疫防御,所以学会放松、调节压力,是康复过程里不可或缺的一环。
刘琴认真地听着,每一条都暗暗记在心里。医生知道患者往往容易忽视细节,于是格外强调了皮肤护理的重要性。带状疱疹的水疱虽然已经开始结痂,但在愈合过程中仍需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搔抓或过度摩擦,以防继发感染。他提醒刘琴,洗澡时避免使用过烫的水,也不要使用刺激性强的沐浴露或肥皂,衣物最好选择宽松柔软的棉质,以减少对患处的摩擦。
开药与嘱咐完成后,医生还建议刘琴定期复诊。带状疱疹的恢复速度因人而异,尤其是神经痛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差别很大。只有通过持续观察病情变化,才能及时调整药物剂量,避免病情拖延成慢性。最后,医生郑重地写在病历上:保持免疫功能稳定,是防止复发的关键。
这一连串的指导让刘琴意识到,过去多年自己对身体的忽视和透支,正是疾病的根源。她抱着处方单走出诊室时,心中已经暗暗下定决心,要彻底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不再让疲惫与忽视,成为健康的杀手。
出院后,刘琴严格按照医嘱,每天按时按量服用甲钴胺片,并继续完成抗病毒药物的疗程。她不敢再像以前那样随意对待自己的身体,每一次服药都用笔在日历上标记,生怕落下哪一剂。起初的几天,腰背处依旧像有火线般跳动,夜里翻身时仍会被一阵刺痛惊醒,但与最初相比,疼痛的强度逐渐有所减轻。她暗暗告诉自己,必须坚持,不能中途放弃。
生活上,刘琴也开始尝试调整节奏。过去总是三餐不定,如今她逼着自己每天早上吃一碗热粥或鸡蛋,午餐则补充一些蔬菜和瘦肉,晚上尽量清淡不油腻。超市的工作虽然依旧繁忙,但她学会了拒绝过度加班。遇到节假日客流量大时,刘琴不再硬撑到深夜,而是和同事合理分工,把体力消耗降到最低。每天收工后,她会坚持到小区花园里慢走半小时,或者在宿舍里做一些轻柔的伸展操,慢慢让身体恢复活力。
睡眠方面的改变尤为明显。过去的她经常凌晨一两点才入睡,如今规定自己11点必须关灯躺下。刚开始并不习惯,刘琴总是辗转反侧,但随着身体逐渐放松,加上白天适度的活动,睡眠质量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她惊喜地发现,充足的睡眠不仅减轻了白天的疲惫,也让夜间的神经痛不再那么强烈。
三个月的坚持终于换来了转机。到复诊时,刘琴兴奋地告诉医生,原本那种电击般的剧痛已经很少再出现,只偶尔在劳累或天气骤变时,会有轻微的刺麻感,但已经不影响日常生活。医生再次为刘琴做了体格检查,发现皮肤的疱疹早已完全消退,只留下浅浅的色素沉着。神经功能评估结果提示,她的痛觉过敏范围明显缩小,说明神经正在逐步修复。
医生话锋一转,又提醒刘琴不要因为皮疹痊愈就掉以轻心。带状疱疹的皮肤症状恢复得快,但神经纤维的修复却是一个漫长而细致的过程。甲钴胺片正是为了帮助受损神经再生,逐渐恢复功能,从而有效预防和减轻带状疱疹后遗留下来的顽固性神经痛。医生特别叮嘱她,即便目前疼痛已经明显缓解,也必须继续坚持规律服药,切不可自行停用。
刘琴听后,心里既踏实又郑重,她明白这份坚持关乎今后的生活质量,当即点头答应,一定会严格遵照医嘱,按时服药,直到医生确认可以停药为止。可谁也没想到,命运却偏偏跟她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时间很快过去了大半年,12月5日清晨,刘琴刚在宿舍醒来,正准备下床时,却突然觉得下腹部沉甸甸的,好像整个人被压着一块沉重的沙袋。她皱着眉坐起身,顺手摸了摸小腹,赫然发现皮肤紧绷发亮,肚脐周围鼓得明显,就连轻微的呼吸动作都能感受到胀满的牵扯感。刘琴忍不住用手指按了下去,没想到按压的地方立刻陷了下去,过了足足五六秒才缓慢回弹。那一刻,她心里陡然一紧,一种莫名的不安开始滋生。
还没等她缓过神来,一阵急迫的尿意袭来。刘琴快步走进洗手间,当低头看向便池的瞬间,整个人猛地愣住了——尿液颜色深得反常,不是平日里那种淡黄色,而是混浊的茶褐色,像被倒进了陈年老酱油,液面还浮着细小的白色泡沫,久久不散。伴随着异样的气味,整个画面让她心头骤然发冷,手心甚至渗出了汗。刘琴不得不一手扶着墙,一手紧紧按住小腹,脑子里嗡嗡作响,眼前的一切像在提醒她,身体已经出了大问题。
紧接着,一股隐隐的钝痛从腰背部传来,刚开始只是酸胀,可很快扩散成沉重的压迫感,像有双无形的手在死死攥住腰脊。刘琴轻轻弯了弯腰,想缓解这种胀痛,却发现越发难以忍受,整个人呼吸变得急促,额角渗出了冷汗。她心里一阵慌乱,想到近几个月虽然坚持吃药和调养,但依旧时常因为加班疲劳、饮食不规律,忽然心生恐惧:难道这就是身体的又一次“警告”?
刘琴愣在原地几秒,胸口怦怦直跳。再次望着那一池浑浊泡沫的尿液,她再也不敢耽搁,随手披上外套,带着慌乱与不安,急急忙忙拦下出租车,直奔最近的综合医院。在医院急诊室,医生立刻为刘琴安排了一系列检查。体格检查时,医生注意到她腹部明显膨隆,肝区叩诊呈实音,下肢轻度水肿。随后的化验结果让情况更加清晰。
血液生化检查显示:谷丙转氨酶(ALT)为268 U/L(正常值 7~40 U/L),谷草转氨酶(AST)为312 U/L(正常值 13~35 U/L),提示肝细胞严重受损;总胆红素达到158 μmol/L(正常值 5~21 μmol/L),直接胆红素高达92 μmol/L,说明胆红素代谢障碍明显。白蛋白仅为24 g/L(正常值 35~55 g/L),提示合成功能严重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降至32%(正常值 70%~120%),INR 升至2.1,显示凝血功能严重障碍。
肾功能检查提示:血肌酐升高至158 μmol/L(正常值 44~133 μmol/L),尿素氮 12.5 mmol/L(正常值 2.9~8.2 mmol/L),提示已出现肝肾综合征的迹象。尿液分析结果显示:尿蛋白(+),尿胆红素(+++),尿潜血(+),颜色深褐并伴随持久泡沫。影像学检查:腹部彩超提示肝脏体积缩小,轮廓不规则,回声粗糙,提示肝硬化改变;腹腔可见大量中低回声游离液,约3500 ml,符合大量腹水表现。
结合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医生明确诊断:肝衰竭晚期伴大量腹水及肝肾功能损害。他神情凝重地告诉刘琴,这是疾病发展到最危险阶段的信号,如果不及时干预,随时可能危及生命。
得知自己被确诊为肝衰竭晚期时,刘琴情绪瞬间崩溃,眼泪止不住地涌出。她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结果,心里满是恐惧与无助。医生见状,连忙安抚她的情绪,耐心解释这是病程发展的必然结果,目前的关键是马上住院接受治疗,尽可能延缓病情进展,争取更多的时间。家人也赶到医院,含泪签下住院同意书。
住院后的最初几天,刘琴接受了利尿剂控制腹水、白蛋白与血浆置换维持胶体渗透压、维生素和甲钴胺保护神经、以及保肝药物的支持治疗。病房里,她腹部仍旧膨隆,走动困难,每次抽出腹水,都能缓解一些呼吸和压迫感,但很快又复发。医生曾提到过肝移植是唯一根治办法,但受制于经济和等待配型的困难,家属只能先以支持治疗为主。
然而,病情并未好转。到住院第23天,凌晨时分,刘琴突然出现剧烈胸闷与呼吸急促,脸色瞬间蜡黄,口唇发绀。值班护士第一时间发现异常,急忙呼叫抢救小组。几分钟后,医生和护士冲进病房,立即进行初步评估:患者意识模糊,呼之不应,双瞳孔散大迟钝,血压仅有68/40 mmHg,心率快到每分钟138次,呼吸浅快,血氧饱和度骤降到70%。
抢救立刻开始。医护人员迅速为她建立双通道静脉通路,推注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同时给予大剂量白蛋白和新鲜冰冻血浆,以改善凝血功能和循环状态。另一边,呼吸机被紧急推入病房,医生插管气管,接上呼吸机,给予高浓度氧气,试图维持最低限度的氧合。心电监护显示心律极度不稳,呈现室性心动过速的趋势。
与此同时,抽血化验紧急送检,结果显示血钾 6.9 mmol/L(正常 3.5~5.5),提示高钾血症,可能导致心脏骤停。医护团队立即给予葡萄糖酸钙稳定心肌,同时快速输入葡萄糖加胰岛素溶液,尝试将血钾转入细胞内。腹腔穿刺时抽出大量黄色腹水,患者腹腔压迫略减,但整体情况依旧危重。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监护仪上的血压曲线反复下降,心跳逐渐减弱,血氧饱和度始终徘徊在40%以下。医生反复进行胸外按压,配合电除颤三次,但心电图逐渐走向一条平直的等电线。现场气氛压抑而沉重,医护团队竭尽全力维持抢救长达一个小时,终因肝功能全面衰竭伴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最终未能恢复自主心跳。
凌晨4点20分,主治医生沉重地宣布死亡时间。医生在病历上写下“肝衰竭晚期并发肝肾综合征、顽固性高钾血症,抢救无效死亡”。这份冰冷的记录,宣告了刘琴生命的终结。
抢救室的门缓缓推开,医生沉重地告知结果,刘琴的丈夫瞬间僵在原地。眼神空洞的他愣了几秒,随即撕心裂肺般喊了出来,整个人扑在冰冷的走廊地上,双拳不断捶打着地砖。泪水混杂着汗水,顺着脸颊滑落,他全身颤抖着,大声嚎啕:“怎么会这样?她明明一直都很注意啊!为什么还是救不回来?”整个走廊回荡着压抑而绝望的哭喊声。
情绪崩溃过后,刘琴的丈夫红着眼睛冲到医生面前,声音嘶哑却带着愤怒:“你们说过她只是需要住院观察和治疗,为什么突然就走到了这一步?她出院前明明每天按时吃药,从不敢落下一次。饮食我也在旁边盯着,基本都是清淡的粥、蔬菜和鱼肉,从不沾烟酒。你们不是说规律休息有助康复吗?她自从住院后,每天晚上按时睡觉,再也没有熬过夜。你们告诉我们避免劳累,她甚至辞掉了超市的工作,乖乖在家静养。为什么这样做了,还是会出现肝衰竭?是不是治疗出了问题?是不是哪里没检查到位?到底是什么让她的身体走到了尽头!”
他的声音越来越高,情绪彻底崩溃,眼神里充满了不解与愤怒。周围的家属和护士默默低下头,整个走廊弥漫着压抑的气息。面对家属的质问,主治医生沉默了几秒,深深叹了一口气,随即开始逐一追问生活细节,试图从中寻找线索。
首先,医生再次确认了用药情况。刘琴在住院期间,每日的抗病毒药物、白蛋白补充和甲钴胺片都在医护监督下完成,剂量也完全符合规范。出院后,她是否按时服药?丈夫坚定地点头,甚至拿出了家里标记过的日历,每一格都写着药名和服用时间,没有任何间断或遗漏。这一点,医生基本排除了因不依从治疗而导致病情恶化的可能。
接着,医生把重点放在饮食上。他详细询问三餐内容:早餐大多是一碗小米粥或鸡蛋羹,午餐则有青菜、豆腐和一些清蒸鱼,晚餐以清淡为主,很少吃红肉,更从未接触过酒精饮料。丈夫回忆,甚至水果也几乎每天准备,避免了过于油腻或刺激的食物。饮食习惯基本健康,不符合导致急性肝衰竭的典型高危因素。
随后,医生追问药物史。很多患者在不经意间服用了含对乙酰氨基酚、草药或保健品,从而加重肝损伤。但丈夫摇头否认,强调刘琴从未擅自吃过任何止痛药或偏方,每一次用药都遵照医嘱,连维生素都不敢乱买。医生甚至拿来药盒逐一核对,没有发现隐性伤肝药物。
医生又询问是否有接触过有毒化学物质。刘琴曾在超市工作,环境主要是货架和仓库,没有接触过油漆、农药或有机溶剂等潜在肝毒性物品。自从辞职后,她几乎没有外出,更不可能暴露于工业污染环境。这一条同样被排除。
进一步,医生回顾了病史。刘琴在几个月前因带状疱疹住院,免疫力低下,但病程并没有提示重症肝炎或暴发性肝衰竭的前兆。入院初期的血清学也未发现乙肝病毒DNA或丙肝RNA的明显升高,说明并不是由病毒性肝炎直接导致的终末期肝衰竭。
医生再次检查家族史。丈夫想了很久,说家族中确实没有肝硬化或肝癌患者,更没有遗传性代谢疾病的记录。医生结合影像学资料,考虑并非遗传因素。经过长时间反复的追问与对照,医生仍未找到任何新的、可疑的诱因。
看到已经沉默不语的医生,刘琴的丈夫心里的怒火彻底被点燃。他觉得这是逃避,是推卸责任。眼泪与愤怒交织,他猛地推开病房的椅子,声音嘶哑却刺耳:“你们不是专家吗?为什么连个原因都查不出来?她那么听话,吃药、休息、饮食都照做了,为什么还是走到今天?是不是你们治疗出了问题?!”他越说越激动,甚至重重拍打床边的护栏,哭喊声夹杂着质问,让整个病房弥漫着压抑的空气。
就在此时,病区的科主任刚好巡查到此,听到吵闹声后快步走了进来。他先示意护士安抚家属情绪,然后轻声让刘琴的丈夫坐下,自己则走到床边仔细翻阅病历,又重新调看了检查结果。主任没有急着回应,而是耐心问起了一些之前没有涉及到的细节问题。经过半小时的询问,主任最终果然发现了导致林琴肝衰竭的罪魁祸首——甲钴胺片。
在了解到刘琴平常的服药习惯后,真相终于水落石出,主任摇了摇头,满脸震惊地怒斥道:“真是无妄之灾啊!为什么这几年如此多吃甲钴胺的患者都采取这种吃药方式?难怪肝肾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虽然你妻子并没有超剂量吃药,严格按照说明书服用,但她还是在服药的过程中忽略了2个关键的细节,你的妻子也是犯了同样的错误,这么吃甲钴胺片,不肝衰竭才怪啊!”
甲钴胺片在医学上是一种常见的药物,主要用于神经损伤后的辅助治疗。它的代谢过程要经过肝脏和肾脏,才能排出体外。对绝大多数健康人来说,这个过程是安全的,风险并不高。但对一些存在隐性肝病或慢性损伤的人群来说,即使在正常剂量下,药物代谢的负担也会被无限放大。刘琴本身有乙肝病毒携带史,加上多年劳累导致的肝脏纤维化,使得她的肝脏代谢能力已经处在一个“临界点”。一旦长期服药,即便严格按量,也可能触发不可逆的后果。
很多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容易忽略两个关键的细节。第一个细节是药物的叠加效应。刘琴在治疗神经痛的同时,还不时服用一些止痛药,比如对乙酰氨基酚,这本身对肝脏就有损伤作用。她以为两者没有冲突,实际上却在无形中增加了肝脏的负担。药物之间的叠加,就像一根根小棍子压在木板上,单独一根没关系,但越积越多,最终会压垮整块木板。很多患者并不会主动告诉医生自己还吃过什么额外药物或保健品,从而让风险在潜移默化中不断累积。
第二个细节是身体状况的差异。药物说明书上的剂量是基于“普通健康人”的数据来制定的,而并不是针对每个人的个体情况。刘琴虽然看似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年女性,但她的肝脏早已因乙肝和长期过劳而脆弱不堪。对健康人安全的剂量,对她而言却可能是“刚好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就是个体差异的残酷之处。很多人以为只要照着说明书吃就万无一失,却忽视了自己的身体基础并不一样。
刘琴的遭遇说明,药物并不是单纯的“有益”或“有害”,而是要放在具体环境里去理解。她从未超量,却因为长期存在的肝病和附带的用药习惯,把自己推向了危险的深渊。这并不是她一个人的疏忽,而是许多人共有的盲区。临床上不乏类似的患者,有的在治疗糖尿病时同时服用降脂药物,结果出现了严重的肝损伤;有的在长期吃保健品,却忘了它们也需要通过肝肾代谢,最终导致器官超负荷。这些案例都告诉我们,药物代谢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过程。
更值得关注的是,很多患者把药物当作“护身符”,觉得既然医生开了,就应该一口气吃到底,从不去复查或监测。刘琴出院后虽然很自律,每天按时吃药,但她忽视了复查的重要性。肝功能和肾功能的检查本该定期进行,这样才能在药物负担加重时第一时间发现。可她以为一切都在掌控中,直到身体崩溃才追悔莫及。这种对“监测”的忽视,是许多人共同的误区。
从刘琴的病情中可以看到,药物并不是单纯的救命工具,它更像一把双刃剑。在帮助神经修复的同时,也对肝肾增加了代谢压力。尤其是对那些本身就有慢性病史的人来说,更需要在用药过程中注意细节。不是说药物本身有多么可怕,而是任何药物一旦和脆弱的身体状态叠加,就可能放大风险。
刘琴的去世让人唏嘘,但她的经历也提醒着我们:疾病的防治不是单一靠药,而是整体管理的一部分。药物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定期监测,缺一不可。把药物放在正确的背景下使用,才是真正的安全。
回望她的经历,从带状疱疹到神经痛,再到肝衰竭,每一步看似独立,实则环环相扣。神经痛需要药物治疗,药物依赖肝脏代谢,肝脏又因为隐性的基础疾病而脆弱,这条链条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引发连锁反应。刘琴没有超量,却仍然出现肝衰竭,就是因为她忽略了药物和身体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这并不是要让人对药物心生恐惧,而是要认识到药物背后还有更广阔的背景。一个看似普通的选择,可能会因为身体的不同而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刘琴用生命写下的教训,就是提醒人们在面对药物时不要只看说明书,而要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结合医生的综合评估,做到真正的因人而异。
资料来源:
1.李娜,王磊,赵军,等.甲钴胺片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24,21(13):122-126.
2.张敏,刘芳.甲钴胺片治疗颈椎病性神经根病的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4,40(05):77-79.
3.陈伟,周红.甲钴胺片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作用研究[J].甘肃医药,2024,43(02):115-118.
(《纪实:49岁女子吃甲钴胺片治带状疱疹,半年后肝衰走了,主任:无知》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