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眼!美克家居400人讨薪半年无果18亿债务压顶还敢喊转型

发布时间:2025-09-21 17:01  浏览量:1

“美克家居被曝欠薪、欠货款 公司称在多举措保障稳定”,一边是员工维权群里400多人追讨数月薪资,供应商胜诉后仍拿不到尾款;一边是企业宣称在优化现金流、推进转型。这场看似矛盾的局面,藏着中高端家居龙头的真实困境。

要知道,美克家居曾凭直营门店和美式风格成为行业标杆,如今却连续三年亏损,货币资金1.56亿难抵18.3亿短期债务。

门店关了近40家,租金反而涨了12%,转型布局的多元品牌、海外业务真能救场?欠薪欠货款的背后,是行业寒冬还是自身失速?答案藏在细节里。

或许有人会说,美克家居欠薪、拖货款不过是家居行业的“通病”,房地产下行叠加消费紧缩,谁家日子都不好过,没必要对它过度苛责。

这话确实有几分道理,整个家居行业都依赖房地产下游需求,2022年以来楼市深度调整,不少企业都面临营收下滑压力。

但把美克的困境全归为“行业锅”,显然忽略了其自身的结构性问题。 从行业共性来看,消费紧缩确实让中高端家居市场承压,年轻消费者更倾向性价比产品,这对主打美式复古风的美克美家是不小冲击。

可同为高端家居品牌,为何有的企业能通过快速调整产品适配市场?美克并非没察觉风格迭代需求,也推出了现代极简产品,但因规模大、转型慢,始终抓不住年轻客群,反而还得靠40岁以上老顾客支撑。

更关键的是,直营模式下,千平米以上的核心商圈门店带来高额租金,2024年门店面积减了19%,租金却涨了12.47%,这种“成本-营收”的倒挂,更多是自身模式僵化的结果,而非单纯的行业寒流。

或许有人会质疑,美克家居不是在搞“结构化转型”吗?又是加盟下沉又是多元品牌,还拓展了海外和大宗业务,怎么还会资金链紧张?

这质疑点出了转型的“表面性”。表面看,美克的转型布局很全面:核心城市保直营、下沉市场靠加盟,用多品牌覆盖客群,海外业务占比超50%。

但细看细节全是漏洞:定制业务推出了却没配监理和专门部门,售后问题一堆;加盟体系依托A.R.T.品牌,可核心的美克美家仍以直营为主,渠道调整没触及根本。

海外营收占比高,但国内主业持续亏损,扣非净利半年亏3.17亿,这种“外热内冷”的转型根本撑不起整体盘面。

从另一个角度看,有人会觉得,美克家居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毕竟有四大生产基地,还能靠资产处置和股权转让补亏,不至于走到绝境。这种乐观有一定依据,上市公司的平台优势和多年积累的品牌口碑确实是家底。

但资产处置带来的收益终究是“一次性收入”,2025年上半年的亏损收窄全靠这个,主营业务却毫无起色,直营营收降15.2%,营业成本反而涨6.54%,这种“越卖越亏”的局面持续下去,家底早晚会被掏空。

更要命的是资金链:货币资金才1.56亿,短期债务却有18.3亿,流动比率0.84意味着短期资产都覆盖不了债务,连工资和货款都拖,品牌信誉的“无形资产”也在快速流失。

还有人会说,欠薪拖款是企业现金流紧张时的“无奈之举”,等转型见效、资金回笼了自然会解决,员工和供应商该多些耐心。这种说法完全站不住脚。

员工被欠薪少则三个月、多则半年,离职赔偿金也没着落,400多人建群维权,涉及全国多个门店,这已经不是“短期周转”问题,而是对员工权益的漠视。

供应商胜诉后仍只拿到三分之一欠款,剩下的二十多万要“排队结款”,连法院判决都难以执行,更暴露了企业诚信的缺失。对企业来说,员工和供应商是生存根基,连根基都不顾,就算转型有了起色,谁还愿意再合作?

或许有人会提出,美克家居的问题在于“动作太慢”,要是早点关店减成本、快点换产品风格,就不会落到这步田地。

这种“事后诸葛亮”的说法,忽略了大企业转型的复杂性。美克美家141家门店缩减到99家,用了两年多时间,这背后涉及租金违约、员工安置等一系列问题,不是说关就能关。

产品风格调整更不是换个设计那么简单,从供应链适配、生产工艺到门店陈列,都需要整套体系跟着变,体量越大越难掉头。

但“难”不代表可以“不动”或“慢动”,早在2022年营收就开始下滑,直到2025年才密集关店、推新品,错失了最佳调整窗口,这本质上是决策层的预判失误。

说到底,美克家居的困局是“行业周期+自身失速”的双重结果。行业寒冬确实放大了它的问题,但直营模式的重负、转型的低效、决策的滞后才是根本原因。

它的经历也给所有家居企业提了醒:没有永远吃香的风格,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在市场变化面前,要么快速调整跟上节奏,要么就会被淘汰。

美克家居如今的转型布局方向没错,但关键要看能否真正落地,比如把定制业务的售后体系建起来,把加盟模式的效率提上去,把对员工和供应商的诚信补回来。

否则,再多的转型口号,也救不了深陷泥潭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