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伊斯兰教能后来居上?从“生活的意义”到文明的崛起

发布时间:2025-09-12 20:16  浏览量:11

如果人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走向死亡,那么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这个人类没办法回答的问题,宗教可以给出答案。

对于我们这些拥有意识的生物来说,“生活的意义”往往比生活本身更重要。

哈佛教授WC·史密斯认为,宗教可以为人类带来“生活的意义”。

明白了这些之后,今天我们来聊聊伊斯兰教是如何在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当然,我们只讨论人类信仰宗教的社会行为,而不讨论其本身。

伊斯兰教发源于阿拉伯半岛,这里虽然三面临海,但异常干燥灼热。

面积大约是我国新疆的两倍,但是没有一条永久性的河流,除了少数绿洲之外都不适宜人居。

按理说,这里很难孕育出伟大的文明,但偏偏这里有连接东西方的“商道”。

商道的阿拉伯语称为“希贾兹”,现在它代表一个地理区,北起约旦,南抵也门,中经沙特阿拉伯的三个省份。

伊斯兰世界的两大圣地麦加与麦地那都分布在此。

希贾兹地区常年有来自印度与中国的珍贵商品往来运输,而且这里还盛产乳香和没药。

拥有交通枢纽地位,还是珍贵药材的产地,希贾兹虽然环境恶劣,却始终不缺财富与繁荣。

营运当地商业的是贝多因人,也就是阿拉伯人。

他们靠养骆驼和马羊为生,早期逐水草而居,后来加入商队,成为商队的向导以及保镖。

完整的商队往往有上百人,赶着上千头骆驼,运输宝贵的商品。

商队需要补给与交易的场所称为“队商城市”,对商城市就是商道上的绿洲商站。

原本只是提供旅行者补给品的农耕村落,后来随着往来商旅的增加,逐渐变成城市。

麦加就是典型的队商城市,而且这里还有克尔白和渗渗泉。

克尔白的神殿里供奉着一块黑色陨石,阿拉伯人坚信那是人类始祖留下的圣迹。

克尔白旁的渗渗泉传说是阿拉伯先祖在造物主指引下发现的清泉。

正因为有这两处圣地,来麦加朝圣的人络绎不绝。

在先知穆罕默德出生之前,麦加就已经是商业中心和宗教中心。

不过,和历史上很多商业中心一样,繁荣的另一面往往是混乱。

神圣的克尔白殿堂里供奉着多达360尊神像,商贩们在旁边叫卖护身符,到了夜晚甚至还有特殊服务。

在穆罕默德看来,这种物欲横流的风气是对神的亵渎,必须要改变。

先知穆罕默德出生在麦加的贵族家庭。

他的祖父曾经是“渗渗泉”的掌管者,但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已经家道中落。

为了生计,他的父亲跟随骆驼商队四处奔波,最终客死他乡。

不久之后,穆罕默德的母亲和祖父也先后去世,孤苦无依的他只能靠亲戚的接济长大,后来跟随伯父一起外出经商。

漫长的旅途和辛苦的商队生活练就了穆罕默德强健的体格与吃苦耐劳的个性,也让他见多识广。

成年后的穆罕默德不仅外貌俊朗,而且品德高尚,当地人送给他“艾敏”的称号,意思是“忠诚可靠的人”。

这样的人自然容易被人信赖和喜欢。25岁时,穆罕默德娶了寡居的富婆赫蒂彻为妻,从此脱离了日常琐事的纠缠,开始去思考“生活的意义”。

开头我们说过,“生活的意义”只能从宗教中寻找,但当地那些藏污纳垢的偶像崇拜型多神教当然不是穆罕默德考虑的对象,他只能考虑一神教了。

伊斯兰教的诞生

说到一神教,大家肯定会想到犹太教。

没错,犹太教是最早成体系的一神教。但问题是犹太教接受犹太人信仰,阿拉伯人不得其门而入。

那么基督教可以吗?基督教被看作是犹太教的“改良版”。

后来越传越广,成为环地中海地区最流行的宗教,而且当时的阿拉伯地区有很多人信奉基督教。

但基督教的 “三位一体” 核心理念在穆罕默德看来违背了一神教的根本原则,让他不能接受。

这种对教义的理解差异最终促成了第三个普世宗教的诞生,这就是伊斯兰教。

“伊斯兰”的意思是“顺从”,而“穆斯林”就是“顺从的人”。

他们要顺从的是真主的旨意。真主在阿拉伯语里被称作“安拉”。

穆罕默德蒙受天启,他告诉穆斯林:“全人类拥有同一个宗教,全人类必须遵从唯一的神”。

犹太教的雅威、基督教的耶和华、伊斯兰教的安拉是唯一之神的不同表述。

而且穆罕默德被尊称为先知和使者。

在穆斯林的观念中,先知是能够领受安拉的启示并做出预言的人类,使者则是肩负特殊宗教使命的先知。

所以先知未必是使者,使者一定会是先知。

历代以来有许多位先知,但是使者只有六位。

在穆罕默德之前已经有五位使者,根据《古兰经》分别是:阿丹、努海、易卜拉欣、穆萨、尔萨。

而这些人在《圣经》中分别被称为:亚当、诺亚、亚伯拉罕、摩西和耶稣。

显然三大一神教根源相同,不过伊斯兰教拥有穆罕默德,他是“最后的使者,封印的先知”。

而且穆斯林也不崇拜穆罕默德,他们只是敬仰先知,唯一能让穆斯林顺从的唯有真主。

说到这里,可能不少朋友会问:三大一神教看起来差别不大,为什么这三种宗教不会混同,

反而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渐行渐远,还时常因为宗教信仰引发对抗呢?

这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很多人把重点放在政治斗争或者民族矛盾上,我这里从宗教史的视野给大家当做参考。

历史上最早的一神论源自公元前14世纪的埃及,当时的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主导了一次宗教改革,并把自己的名字改成“阿肯那顿”,意思是“侍奉太阳神的人”。

古埃及原本是典型的多神教社会,但是这位“阿肯那顿”别出心裁,创立了目前已知最古老的一神教,只崇拜太阳神。

他这么做的初衷是打击政治上的对手,当时祭祀集团越来越强大,开始出现跟王室分庭抗礼的倾向。

所以阿肯那顿打算来个釜底抽薪,把这些祭祀集团存在的理由给抹杀掉。

于是他下令禁止崇拜阿蒙神,规定全埃及只能崇拜太阳神。

但阿肯那顿死后,他的儿子图坦卡蒙迅速恢复了多神教,埃及人又回到原来的偶像崇拜。

直到后来基督教,伊斯兰教传入为止。

那为什么阿肯那顿的“一神教”走不通,而后来的基督教、伊斯兰教却能流行开来呢?

宗教史学认为多神教与一神教本质上不同。多神教往往来自人类对自然的直观感受,也就是“万物有灵”。

这种信仰有现实生活的经验支撑,人们能在日常中找到对应的意义,因此信仰门槛低,不需要专门的传教士。

但是一神教的主张没有这种生活经验支撑,它的神是全能的,宇宙万物都由神创造并主宰,人在这种设定里很容易感到渺小甚至恐惧。

打个通俗的比方,这几十年来有种流行的次文化风潮叫“克苏鲁神话”,这个20世纪初诞生的虚构体系,塑造了一种超越人类认知的强大存在。

它能带来很棒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但它不可能成为宗教。

原因很简单,克苏鲁神话的基本设定就刻意磨灭人类存在的意义,让人没有信仰动力。

三千多年前阿肯那顿的改革其实就踩了这个坑,作为统治者的他自己能从中获得合法性,但普通人并没有实际理由去信奉这种宗教。

所以法老一驾崩,这种宗教就烟消云散。

理解了这个逻辑,我们就能明白一神教之所以能够流行开来,一定是为人类安排好了位置,替人类提供了“生活的意义”。

克苏鲁神话

那么伊斯兰教到底给人类提供了什么样的“生活意义”呢?

伊斯兰教不像犹太教强调民族血缘,也不接受基督教的“三位一体”,它着重“提升人的地位”。

在《古兰经》里,真主用泥土造了第一个人阿丹,也就是全人类的祖先。

为了彰显人的崇高地位,真主要求天使向阿丹下拜,还把万物的名字默默启示给阿丹,从而让他掌握了万物的秘密。

在伊斯兰世界里,穆斯林都是阿丹的后代。

是的,伊斯兰教不像基督教那样强调“原罪”和“救赎”, 人类在一开始就是尊贵的,蒙真主喜悦的。

伊斯兰有个术语叫“哈里发”,意思是“代替真主治理”。

这个称呼最初其实是面向所有人的,也就是说每个人类都是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

后来随着伊斯兰国家逐渐发展,“哈里发”才变成了统治者的专称,被有权力的人垄断。

可以说,伊斯兰教用这种方式构建了独特的世界观。

也正是这种信仰逻辑,支撑起了伊斯兰文明的崛起。

在随后的数百年里,阿拉伯帝国横跨亚非欧三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