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命线 | 慢性肾脏病患者如何安全渡过“多事之秋”
发布时间:2025-09-12 17:27 浏览量:1
医学指导
本期作者
随着炎夏的离去,秋天悄然而至。在大多数人眼里,秋季正是进补的季节,民间就有“贴秋膘”的说法。这不,王先生就与好友相约品尝螃蟹宴,还喝了好多“老火靓汤”,大快朵颐之后,却出现了浮肿、乏力等症状。医院检查结果显示,他的血肌酐水平急剧上升,从原来的240umol/L上升到460umol/L。医生详细了解情况后指出,秋季大量进食高蛋白食物是导致他肾功能恶化的“元凶”。
那么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如何安稳渡过“多事之秋”呢,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关注:
PART.01慢性肾衰患者要坚持优质低蛋白、清淡饮食
对健康人而言,高蛋白食物是营养来源,但对慢性肾病患者,它却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现代医学认为,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负责清除蛋白质代谢产生的废物如尿素氮、肌酐等。当肾功能受损时,这些废物在体内堆积,会导致尿毒症症状。所以,低蛋白饮食是慢性肾脏病患者饮食管理的核心措施。
研究表明,每日每公斤体重摄入0.6-0.8克蛋白质可有效延缓肾功能下降。具体而言,一位60公斤的肾病患者,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应控制在36-48克之间。大量进食高蛋白食物,会导致肾脏负担加重,加剧了肾功能恶化。
另外,对于合并“高尿酸血症和肾结石”的患者,还需要低嘌呤饮食:避免动物内脏、浓肉汤、海鲜等高嘌呤食物,同时限制饮酒,特别是啤酒。
PART.02
秋季要适当补肾滋阴
在中医五行理论中,秋季对应“金”,肺属金;冬季对应 “水”,肾属水。肺(金)和肾(水)是“母子关系”(金生水)。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肺的呼吸深度需要肾的纳气功能来协助。秋季将肺气养足,就能顺利地“金生水”,将能量下输到肾,从而培补肾元,为寒冷的冬天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肾主封藏,是人体储存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仓库”。秋季的“收藏”特性与肾的“封藏”功能高度一致。因此,秋季是补充和固护肾精的最佳时机。
慢性肾病患者多有阴液不足的基础,临床上可出现口干眼干、潮热盗汗,干痰、大便干燥等症状,更应注意防燥,正所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药调理方面,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沙参、麦冬、天花粉等滋阴润燥之品。著名方剂“沙参麦冬汤”就是秋季润燥的经典方,还可服用六味地黄丸补肾滋阴。
PART.03调畅情志,保持情绪平稳
《黄帝内经》中提出“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指的是秋季到来时要保持情绪平稳,避免悲忧伤感。中医认为,秋季萧瑟之景易使人产生悲忧情绪,需主动调节,应多接触阳光,与朋友家人多沟通,培养乐观情绪。可以练习静坐、冥想、听舒缓的音乐,让心神安定下来,顺应“收藏”之道。
PART.04作息规律、保护阳气
《黄帝内经》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所以,在秋天的时候,要早卧早起,跟随日出日落的时间调整作息,比夏天早睡一些,以顺应阳气的收敛。
同时,要防秋凉:特别是早晚温差大,要注意添加衣物,保护好颈部、腹部和脚部,避免寒气入侵以防感冒。
PART.05秋季的食疗养生
秋季饮食要减少葱、姜、蒜、辣椒等辛辣发散之物的摄入,以免耗伤津液,加重秋燥。白色入肺,黑色入肾,可选择一些白色和黑色的食物补益肺肾。比如银耳、百合、梨、甘蔗、荸荠、蜂蜜、豆浆。在养肺的同时,黑色补肾的食物可选用黑芝麻、黑豆、黑米、核桃、黑枸杞等。还要进食一些健脾益胃类(培土生金)的食物,例如山药、南瓜、小米、红枣、莲子。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养好脾胃才能更好地滋养肺肾。但如果是肾功能衰竭合并高钾血症的患者,要注意坚果的摄入,具体要咨询专业的肾科医生。
食疗方:
1.芡实茯苓粥:芡实30克,茯苓15克,粳米适量煮粥。芡实固肾涩精,茯苓健脾利湿,适合脾肾两虚的患者。
2.百合银耳羹: 提前将银耳10g浸泡,撕成小花;百合10g和莲子10g洗净备用,然后在锅里加入适量的水,加入所有食材(银耳、百合、莲子),大火煮沸后,小火煮一个小时,最后加入冰糖即可。适合干咳、皮肤干燥患者。
3.黑豆鲤鱼汤:黑豆50克,鲤鱼一条,一同炖汤。黑豆活血利水,补肾滋阴,鲤鱼利水消肿,适合伴有水肿的肾病患者。
PART.06经络穴位保健
慢性肾脏病患者平时还可以选择一些穴位来进行保健抗病防病:
1.太溪穴(肾经原穴):位于脚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是补肾的大穴。
2.涌泉穴(肾经井穴):位于足底,曲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处。每晚睡前搓脚心(涌泉穴)有引火归元、滋补肾精的功效。
3.足三里(健脾要穴):小腿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前一横指。健脾益胃,培补后天之本以养先天。
4.肺俞穴:背部第三棘突下旁开1.5寸。滋养肺气。
进行秋季按摩时,建议选择温和的手法,如揉捏、按压和轻拍。每次时间15-20分钟,按摩后适当补充水分,避免受凉。需要注意的是,饭后一小时内不宜按摩,皮肤有破损或炎症时应暂停。
慢性肾脏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但通过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管理,尤其是在每个季节采取相应的养生策略,能够有效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让肾脏安然度秋。
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科介绍
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科是第一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008年被遴选为全国唯一的国家慢性肾脏病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国家区域中医(肾病)诊疗中心。2023年“艾力彼”全国中医医院肾脏内科第2名,2023年全国中医医院肾病学科学术影响力第2名。科室有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师承导师2名,广东省名中医3名,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3名。
专科充分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肾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如肾病综合征、IgA肾病、膜性肾病、急、慢性肾衰,糖尿病性肾病,ANCA相关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等;坚持中西医并重解决复杂、疑难的本专科疾病及危重患者救治,如血管炎肾损害、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IgG4相关肾病等。专科开发应用具有中医特色的新技术、新疗法、院内制剂研发等,目前科室运用和开发了近20种特色疗法及10余种院内制剂,如三芪口服液、尿血合剂、尿毒康颗粒、结肠洗液1、2号等。2024年专科研发的“三芪口服液”获广东省第二批“岭南名方”称号及国家1.1类中药创新药临床试验批准。2009年率先在国内建立首个中医特色的慢病管理门诊。
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肾内科
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肾内科为全国优秀中医肾病重点专科、全国中医肾病临床研究基地,科室致力于运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各种肾脏疾病,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早中晚期慢性肾脏病中西医结合防治中心。
科室配备病床25张,透析室23张,医护人员40余人,在学术带头人杨霓芝教授、刘旭生教授及学科带头人王立新主任带领下,科室大力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积极开展中医专科建设,将中医药和现代先进的诊疗技术结合,突显了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优势,提高了整体疗效水平。
科室为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免疫性肾病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主攻病种为IgA肾病、狼疮性肾炎、膜性肾病等免疫性肾病,年出院患者1300人次以上,年透析台次1.4万以上,腹透置管近500人次,维持随访300余人。经过数十年的临证积累了丰富的中西医诊治经验,收治了来自全国各地尤其一些疑难肾脏病患者,收到良好疗效。
初审 | 王军飞
审核 | 张靓雯
审定 | 陈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