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张罕见老照片,展示上世纪30年代内蒙古,跟现在不一样!
发布时间:2025-09-12 16:46 浏览量:3
一提到内蒙古,人们往往会即刻联想到那极具代表性的蒙古包,以及绵延至天际、广袤无垠的大草原。此处水草丰茂,畜群繁盛,自然景观秀丽迷人,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誉。
这里是一片辽阔且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孕育出了独特的多种文化形态,比如:游牧文化、农耕文化以及移民文化等。
自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起,到清康熙三年划分内札萨克蒙古和外札萨克蒙古,再到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正式成立,这片土地见证了无数兴衰变迁。
回顾历史,过去的内蒙古究竟是怎样的地理风貌与社会图景?
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些摄影师深入这片神奇土地,用镜头记录了独特的草原和人文风貌。笔者搜集其中一部分珍贵影像资料,分享给大家。这些凝聚着时光印记的老照片,实属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
30年代,甘珠尔庙庙会上,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人们赶着牛车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有一位身着军装的男子,从一处蒙古包前走过。
30年代,内蒙古草原上,一辆“勒勒车”正在前行。车身小轮子很大,是当时草原牧民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
在内蒙古草原上,有些牧民不经常迁徙,就会建成这种固定的蒙古包,坚固耐用。蒙古包后面有牛羊圈。一个孩子站在门口。
这莫力庙本堂,位于内蒙古通辽。建筑庄严肃穆,建成于清朝乾隆五十年(1785年)。莫力庙的主体建筑群为一幢安放本庙历世活佛"舍日利"(灵堂)和九九八十一间大殿。
30年代的满洲里火车站上,乘客们正在等待上车。该站建成于1901年。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中俄两国的贸易往来付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俗话说蒙古出美女,照片中这名女子,长相甜美,性格温婉贤淑。她身后的房子不是蒙古包,而是砖瓦房。
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开始的传统节日"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的体育盛会。几对摔跤选手正在激烈较量。
30年代,呼伦湖附近新巴尔虎右旗,阿尔泰面警察署前,摄影师拍到几名当地人。他们好像是一家人。
在空旷的草原上,一名少年往水槽里倒水,让牛群饮水。不出意外,他的家就在附近。
这是草原上那个一个毯子加工厂,只有几间房舍,院子外的空地上,有打包好的毯子。四周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30年代,在巴林右翼旗公署审判庭门口,几个大打官司的当地人,正在等宣判结果。
30年代,在莫力庙里,有两座喇嘛塔,外观样式不太一样。一个叫尊胜塔,另一个叫息诤塔。
这张照片,拍摄于蒙古自治区赤峰林西县西城门前,几名当地人正从城门下经过。当时的林西县隶属热河省。
这两个类似谷仓的圆形建筑,其实是储藏牛粪的仓库。在草原上,牛粪的多少代表着财富的多寡。
林西县郊外,一头小毛驴正拉着碾子转圈。几名村民在排队等候使用碾盘。
在内蒙古索伦的喇嘛庙举行的祭典仪式上,几名僧侣头上戴着奇怪的动物面具,看上去很神秘。
蒙古王爷身份显赫,在王府前的空地上,散养着王爷的数百匹蒙古马,非常壮观。
一名老人正在做饭,她往灶膛里放的就是干牛粪。草原上树木少,干牛粪是最常见的替代燃料。
每逢喇嘛庙举行祭典活动,同时也会举办马市。十里八村的人牵着自家的牛和马来这里交易。
草原上不只有牛、羊和马,还有骆驼。照片中两只骆驼站在一个砖砌的建筑前。你知道这个建筑是干什么的吗?
30年代,几名蒙古女子前去参加喇嘛庙祭典。为此,她们身穿盛装,准备领着孩子前往。
一名男子正在挤牛奶。草原上的牛吃的都是纯天然的青草,挤出的奶品质也很好。
这张照片里,展示的是一个装饰豪华的蒙古包。蒙古包后面,是一个院落,有砖瓦房。
前面看到草原的牛车,这张照片里,是一只骆驼拉着“勒勒车”,车上还有棚子。
寒冷的冬天,内蒙古通辽白音太来郊外,地上的积雪还没有融化,一支驼队正在踏雪前行。
内蒙古不仅有草原,也有沙漠。照片中,两个牧民正骑着马从沙丘上疾驰而过。
结束语:翻看这些30年代内蒙古老照片,独特的草原和人文风貌,令人赞叹。每一张照片,都承载着自然的雄浑与人文的深沉积淀。时光荏苒,9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内蒙古,在传承古老文化的同时,也在积极迈向现代化!内蒙古的明天会更加美好,书写属于新时代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