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以文化“底色”绘就城市文明“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5-09-12 16:44  浏览量:3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打造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开展了一系列有影响、有内涵、有温度的创建活动。先后有金昌市、嘉峪关市、兰州市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崇信县、玉门市、敦煌市、永靖县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为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转变创造了很多特色做法、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为贯彻落实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力争在新一轮创建中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现选取我省各地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的典型案例,在“甘肃文明网”“文明甘肃”微信公众号开设“创建文明城市 建设城市文明”专栏,分为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5个篇章,供各地学习参考。

文化厚重篇

以文化“底色”绘就城市文明“新画卷”

引言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古丝绸之路黄金节点城市,武威市承载着汉唐风韵、五凉文化、边塞文明的千年积淀。近年来,武威市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城市建设中厚植文化基因,在文明创建中彰显历史厚度,让这座丝路古城在新时代焕发出“文化厚重、底蕴绵长”的独特魅力。

做法与成效

深挖历史资源,守护文化根脉

武威是中国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有不可移动文物1029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被誉为“中国石窟鼻祖”的天梯山石窟、见证汉匈文明碰撞的武威汉简、承载佛教东传历史的鸠摩罗什寺,以及“马踏飞燕”出土地雷台汉墓等,构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鲜活见证。武威市建立健全文物保护制度,修缮文庙、大云寺、明代大雄宝殿等文物40余处,积极探索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途径,依托雷台汉墓修建汉唐天马城。创新“文物+”模式,推动历史资源转化为文化体验,武威市博物馆“马踏飞燕”数字展厅,运用AR技术还原汉代丝路贸易场景;天梯山石窟实施“数字重生”工程,通过3D扫描技术永久保存壁画信息;汉唐天马城大汉赋、天马歌、凉州词三大体验馆运用AR、VR技术,让市民“沉浸式”感受汉唐盛世。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背后的故事与精神内涵,通过编写历史文化书籍、拍摄纪录片、举办专题展览等多种形式,让沉睡的历史文化“活”起来。

弘扬非遗文化,延续城市文脉

武威市加强非遗传承,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6项、省级45项,录制河西宝卷·武威唱本、凉州贤孝艺人专辑等120余部,编辑整理出版《武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流韵焕彩——武威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等图书30多部,拍摄制作出版《民勤骆驼客》等音像出版物10多部,用文字、声音和影像记录下非遗的精彩瞬间,这些非遗既是文化“活化石”,也是城市文化创新的源泉。积极构建“非遗+”生态链,非遗传承人开设“凉州贤孝传习所”,每日上演盲人艺人弹唱的劝善故事,成为市民“听古论今”的文化客厅;天祝县成立华锐藏歌传习中心,培养农牧民歌手200余人,将《格萨尔》史诗说唱与现代音乐结合,推出《雪山之子》等网红单曲,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超1亿次。

文旅融合创新,彰显文化魅力

武威市立足“文化旅游名市”定位,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生态深度融合,构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格局,让文化成为城市最亮丽的名片。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文旅项目,民勤通航乐园飞行营地,凉州十七巷、阿尼嘎卓帐篷城、户外露营、温泉度假村、摘星小镇星空露营等项目的运营,极大地丰富了文旅产品供给。深耕“五凉文化”品牌,着力打造“一节一主题”文化品牌,发布《五凉文化丛书》32卷,举办“五凉文化论坛”15届,举办“凉州文化与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交流与融合:隋唐河西文化与丝路文明”学术研讨会等高层次学术会议5次,邀请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300多名专家学者来武进行学术研讨和考察调研,推动凉州文化研究不断深入,为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加强文化浸润,凝聚文化共识

文化厚重的城市,不仅要有“看得见”的古迹,更要有“摸得着”的文化服务。武威市以“书香武威”“文化惠民”为抓手,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文化成为市民的生活方式。线上线下组织开展“四季村晚”、非遗进景区、全民阅读推广等文化惠民活动1200余场,成功承办甘肃省陆地冰壶系列赛(武威站)等体育赛事活动40余项,“奔跑吧·少年”系列活动15项。持续推进“书香武威”建设,建成城市书房26个、智慧书屋180个,举办“名家讲堂”“诗词大赛”等活动300余场。举办“月出凉州”武威诗会、万人吟诵凉州词系列活动,开展武威市戏曲晚会暨秦腔折子戏公益性演出,组织“万名学子游武威”活动,全市接待研学团队295批次,接待学员6.98万人次。

启示与思考

武威市的实践表明,文化是文明城市的“根”和“魂”,只有深入挖掘和利用自身文化资源,将文化融入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才能打造出具有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的文明城市。在文化资源的利用过程中,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只有在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才能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注重文化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才能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当雷台的汉风与现代的灯火交相辉映,当凉州词的韵律与城市的脉动同频共振,武威向世人证明,文化厚重的文明城市,不仅是历史的博物馆,更是精神的栖息地、发展的动力源。未来,武威将继续以文化铸魂、以文明赋能,让丝路明珠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