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读老舍的书,走一走北京的路
发布时间:2025-09-12 08:00 浏览量:1
《舍不掉的予: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化》孔庆东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骆驼祥子》手稿
老舍先生是一代文学巨匠,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到今天,他的小说依然深受喜爱,他的戏剧仍旧长演不衰。在文学史上,有些作家被当作反映现实世界的“镜子”,但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看来,老舍更像是“一架多功能的相机”,他的作品在对现实世界的观照中有着更为丰富的视角和意涵。
平民文学有着“贵族气”
孔庆东曾在北大课堂讲授“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化”的专题课程,《舍不掉的予: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化》一书以当时的课堂记录为底本,分别从阶级、种族、宗教、地域、性别等多个视角,来窥探老舍这架“多功能相机”所呈现的文化世界。
老舍曾有一段深情独白:“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孔庆东认为,除了作家身份之外,老舍作为“北京人”的身份,“往往是放在第一位的”。相比于其他现代作家,老舍的作品带着更为明显的地域特征,他的故事常以北京为叙事背景,他的语言透着京腔京韵。在该书中,“老舍与北京文化”是孔庆东考察的重点,也是其中极为精彩的部分。
在老舍的作品里,孔庆东体味到北京文化的“贵族气”。一般的研究者都注意到北京文学的平民气,老舍常常被看作“平民文学”“市民精神”的代表。但在孔庆东看来,和其他城市文学相比较,北京文学在平民气之外,还有着一种“贵族气”。这种“贵族气”诞生于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例如话剧《龙须沟》里的程疯子,虽然饱受欺凌、穷困潦倒,但始终保持对曲艺的热爱。再如小说《正红旗下》,描述了一群老北京普通百姓的生活,他们虽然物质贫乏,却追求优雅的文化,而且还要“玩得细致,考究,入迷”。老舍用一句形象的话来描述他们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这种“讲究”,也是“贵族气”的体现。老舍作品中的这种“贵族气”,焕发出超越世俗的浪漫情怀,形成一种令人捉摸不透的魅力,从文学视角呈现了北京文化的独特风貌。
“低徊着一个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赫赫名都,千年胜迹”,在老舍的作品中,还蕴涵着北京文化的包容性。在孔庆东看来,北京文化呈现一种海纳百川的形态,混杂了几乎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化因子,混杂了外地文化,还混杂了海外文化。老舍的作品,折射出这种五方杂处、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形态。例如在该书中,孔庆东从民族视角所探讨的旗人文化,其实就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特性,也是多元文化的一种显现。
老舍是清代旗人的后裔,在他的《茶馆》《正红旗下》等作品中,有对北京旗人生活的刻画描摹。从文化视角来看,他们在语言、风俗等方面,有着较强的族群性。但在北京文化的多元包容环境中,在历史发展的滚滚洪流中,旗人文化与其他文化不断交流融合,从“满汉大防”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话剧《茶馆》中,常四爷有句发自肺腑的台词,“我是旗人,旗人也是中国人哪!”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早已浸润在老舍的作品之中,并且“低徊着一个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呈现“乐感文化”独特美学
孔庆东通过老舍的作品,还体会到北京文化中的乐感元素。知名学者李泽厚总结中国人的民族性格,称“中国人很少真正彻底的悲观主义,他们总愿意乐观地眺望未来”,他将中国文化视为“乐感文化”。这种“乐感文化”也是北京文化的特色,充盈在老舍的作品之中,并呈现为一种独特的生活美学。
在小说《二马》中,来自北京的富绅老马没受过高深的教育,但天然地知道怎样享受生活。在伦敦的繁华闹市,他深居简出,总是“隔着玻璃窗子,细细咂摸雨、雾、风的美”。还有《正红旗下》的大姐夫,自身没什么钱,有点儿钱都投在玩儿上,养鹰养鹞养鸽子,看着“满天飞元宝”。对这些闲散人物,老舍似乎是带着一些批判的态度来写的,但是他们对待生活的那种雍容大度,也有积极的一面。特别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倒成了让人神往的境界。
近代学者瞿宣颖说:“欲观真正中国文化精神,必于北京。”在该书中,孔庆东借助老舍的文学视角,考察并概括了北京文化的一些特征。但如孔庆东所说,“概括就有丢失”,就可能迷失全貌。而且“北京是变化的,是流动的”,老舍笔下所呈现的北京文化在岁月长河之中,既有赓续,也有流变。那么,怎样更好地去体会北京文化?孔庆东提供了一些地域文化研究的心得,他认为要把死的材料与活的生活结合起来,才能让研究更有深度。他还提出地域文化研究的“十面埋伏法”,即“读其史,访其古;观其地,研其图;乘其车,行其路;交其人,居其屋;品其食,观其俗”。在书中,他分享了自己在北京城里走街串巷、探访民俗的“田野考察”经历。读一读老舍的书,走一走北京的路,对北京文化的体会自然更足。
在该书中,孔庆东对老舍的生平以及作品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其与北京文化的关系只是其中一部分。该书的书名虽然是“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化”,但是其中内容又不拘于“现代文化”,可以说是纵横古今,任意阐发,再配合孔庆东幽默的语言风格,一章章文字好似一段段单口相声。孔庆东的解读深入浅出,很多问题没有加以细密论证,可以看作一种开放式、启发性的解读,其中有些观点犹可商榷,孔庆东自己也坦言,“文学研究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作者为书评人)
- 上一篇:重返1921年开罗会议十日现场
- 下一篇:模式口的风情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