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没看懂北京这几个项目,就没懂城市更新?

发布时间:2025-05-20 09:17  浏览量:13

在城市发展步入存量时代的当下,北京以其独特的更新实践成为行业标杆。

5月16日至18日,一场为期3天的北京城市更新考察团活动圆满落幕。来自北京、重庆、云南各地高校、规划设计机构等单位的行业精英深入一线,通过实地探访、深度研讨与资源对接,全方位解码城市更新“首都经验”,探寻城市空间价值重塑的创新路径。

考察团一行先后走访了多个极具代表性的 “城市更新 + 文旅” 项目,在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中,见证北京城市更新的创新实践。

首钢园内,工业遗存与未来感建筑交相辉映,昔日钢铁巨人转型为国际文化体育新地标,生动诠释 “工业锈带” 向 “生活秀带” 的蝶变。首钢园区的更新,通过“新旧织补”的方式,将原有的工业建筑和设施改造为现代功能空间,既保留了工业遗存的历史风貌,又赋予其新的功能和活力,为城市复兴和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还通过冬奥会、服贸会、科幻大会等IP提升影响力,让园区留住了百年首钢的北京记忆,成为实现工业遗存保护与改造利用双赢的典范。

筑境设计北京公司副总经理郭法成现场讲解的首钢三高炉博物馆项目,谦恭对待工业遗存,保存专属于土地的城市集体记忆,谨慎拆解不必要的构筑,打开工业与自然对话的通廊,塑造公共空间叠合不同场所,置入功能激发活力,成长为城市生活的崭新组成部分。

易兰规划设计院合伙人许晓霖现场讲解的六工汇是一个由工业遗产改造的综合体,项目中也含有多处特色工业遗存,设计团队挖掘和重塑大工业时代的印记,并使之成为文化与艺术的核心,同时结合项目的定位打造多功能创意产业园区空间。

首钢园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自古是京都通往塞外的驼铃古道,“骆驼祥子”从这里走来,拥有众多历史遗迹和文化瑰宝。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项目负责人孟研介绍,其更新坚持以“政府主导,国企运作,专业化团队运营”的新模式,围绕“文物保护、业态提升、居民需求、环境整治”进行更新和改造,成功引入餐饮、书店、文化体验等多元业态,打造了多个京西特色文化小微展馆,营造了多组商业文化体验院落,形成了古韵新生沿街网红商业模式,呈现出“五景七院三十铺”的效果,让千年驼铃古道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重现往昔商旅纵横之盛景。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项目负责人孟研讲解

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古老建筑与现代生活的 “时空对话” 令人震撼,传统文脉焕发新生。

钟鼓楼见证了北京700余年城市史,城市更新实践聚焦中轴文脉的保护与传承。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负责人张喆介绍,为配合北京中轴线申遗,钟鼓楼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实现了周边空间环境氛围的整体提升,百姓的生活居住环境也得到极大改善。但整治提升措施没有一刀切,既对照历史影像探寻街区特质,又仔细梳理街区现状,最终通过一院一策,有针对性地对区域环境做提升。最终,这片区域既有理想都城规划中的国家礼仪秩序,又有最朴素鲜活的市井生活,实现了“保护风貌、传承记忆,看见乡愁”。

前门大栅栏地区利用腾退空间,挖掘历史文化底蕴,打造京城文化新地标。在大栅栏小安澜营胡同,一家颇具旧时典雅风情的宣南书店,坐落于琉璃厂和前门附近的“曲径通幽处”。这里承载的功能不止于阅读,还举办特色研学、非遗制作等各种特色活动,还能在这里听到地道的相声评书,看到生动的戏曲表演,在快节奏生活中有一个轻松的好去处。

大栅栏更新,感受胡同里的文化与美食——宣南书店咖啡厅

姚江胡同“共生街区”,是让大家印象深刻的城市更新案例。北京大栅栏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规划发展部经理梁山介绍,位于大栅栏观音寺片区的姚江胡同改造前,道路系统破坏严重,院内杂乱不堪,还缺少景观绿化和公共空间。改造后,院落围合的北京四合院体现出沉稳平衡的东方美学,整体设计保留了传统建筑元素,同时采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实现宜居效果,还引进了咖啡、花店等安静不扰民的商业模式,以健身中心、人才公寓、办公为配套服务片区。改造让美化和治理进入巷与院,胡同有了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

在改造后的姚江胡同咖啡馆中畅谈“城市更新”

亮马河是大运河文化带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北京的城市发展。亮马河文化经济带将河道治理、城市更新、城市生态、花园城市建设融合,注入了国际范、文艺味、烟火气、夜经济,为市民、游客提供了滨河公园休闲空间和沉浸式水岸体验空间,成为北京国际旅游消费及商文旅体健产业融合发展的“金名片”。晚上,考察团成员泛舟亮马河,两岸高端商圈与滨水景观融合,被誉为首都 “塞纳河” 的滨水经济带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

亮马河夜景

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弘石设计总经理张维现场介绍,深植航天文化,同时保留了工业遗址独特韵味,转型打造为绿色智慧园区,填补了区域产业链空白,更完善了城市功能。园区管理实现了平台化转型,为企业提供智能化支持和服务。采取“社会价值-商业价值-文化价值”运营策略,商业街入驻32个品牌,2024年落地区域活动67场,策划有航天科学节、航天文化节、海星青年市集、树夏音乐会等IP活动,让项目保持持久活力,成为激活片区的热点。

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

弘石设计总经理张维现场分享设计理念和运营经验

这些项目的类型、特点和操作方式各不相同,但都以独特的更新思路,实现了历史保护、功能重塑与经济价值的多重提升,让考察团成员沉浸式感受城市更新的魅力。

考察期间,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大栅栏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筑境设计、弘石设计等相关机构的专家亲临现场讲解,答疑解惑。每日研讨与互动交流,更成为知识碰撞的 “盛宴”。

一线操盘手们毫无保留地分享项目从顶层设计到实施细节的全流程经验,系统解读 “空间改造 + 文旅激活 + 产业运营” 的核心逻辑。除了结合具体案例,讲解如何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实现空间功能的优化外,资深运营商还为大家揭秘招商策略与流量运营的关键密码,从业态布局到营销推广,为项目长效运营提供思路。

在互动环节,考察团成员结合自身工作中的困惑积极提问,比如项目后期实施时与前期规划不符如何处理,如何取得居民对项目的理解和支持,项目资金的来源和可持续运营等。现场交流气氛热烈,大家在思维的碰撞中收获满满,对城市更新的理解更加深入。

此次北京城市更新考察团活动,为成员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和合作资源,更让大家看到了城市更新的无限可能。考察员成员表示,三天行程意犹未尽,给2025的春天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还有成员表示,让自己对设计师的执着和热情有了更深领悟。

活动不仅是一次学习之旅,更是一场资源对接的盛会。考察团深度对接首都多元产业资源,围绕城市更新、规划设计、文化旅游等领域,与北京本地企业、机构展开深入洽谈,挖掘潜在合作契机,为后续合作奠定基础。

未来,园冶杯、风景园林网还将继续组织城市更新等考察活动,搭建常态化的交流合作平台,推动更深度合作,促进资源互通、经验共享。也相信在 “首都经验” 的启发下,各地将探索出更多适合自身发展的城市更新路径,共同书写城市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