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生命之光——2025年世界预防自杀日特别倡议

发布时间:2025-09-10 18:11  浏览量:1

心/理/健/康

珍视生命之光

2025年世界预防自杀日特别倡议

当晨曦的微光穿透云层,当街角的咖啡香唤醒城市,你是否意识到,每一秒都有生命在黑暗中挣扎?全球每40秒就有一人因自杀离世,而在中国,每年约28.7万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其中200万人曾试图挣脱绝望的枷锁。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破碎的家庭、未竟的梦想和无声的呐喊。

2025年9月10日是第23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今年主题为“改变对自杀的叙述”。这一天,我们呼吁全社会打破对自杀的偏见与沉默,用科学的知识、温暖的倾听和及时的干预,为每一个在黑暗中徘徊的生命点亮一盏灯。

自杀并非“一时冲动”或“性格软弱”,而是心理、社会与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心理困境

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精神疾病患者占自杀者的63%,但仅10%接受过专业治疗。

社会压力

经济崩溃、职场霸凌、校园暴力、人际孤立等事件,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生物因素

大脑中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失衡、遗传易感性,可能增加个体对压力的敏感度。

二、预警信号

90%的自杀者在行动前会释放信号,这些可能是言语、行为或情绪的突变:

言语暗示

“活着太累”“我希望永远沉睡”“你们会过得更好”。

行为异常

突然整理遗物、赠送贵重物品、频繁告别、囤积药物或刀具。

情绪转变

从极度悲伤突然转为平静,甚至表现出“解脱感”。

生活改变

放弃工作学业、忽视个人卫生、长期失眠或嗜睡。

三、行动指南

从“听见”到“守护”的每一步

1.倾听:不评判、不回避、不承诺保密

在与可能面临心理困境的人交流时,保持开放和接纳的态度至关重要。避免说教式回应,像“你太脆弱了”这类话语,不仅无法给予对方安慰,反而可能让他们觉得自己的感受不被理解,进而关闭沟通的大门。而用“我理解你很难过”“我在这里陪你”这样温暖的话语,能传递出真诚的支持,让对方感受到被关心和接纳。

若对方透露自杀意图,不要惊慌失措,要温和且坚定地询问:“你最近有伤害自己的想法吗?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这样的询问既能让对方知道你在认真对待他们的问题,又给予了他们表达内心痛苦的机会,同时也表明你愿意与他们共同面对困难。

2.自我救赎:拥抱内心,开启疗愈之旅

自我察觉:当意识到自己正被心理困境笼罩,自我救赎是挣脱黑暗、走向光明的重要一步。使用自评量表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式,能帮助我们初步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例如,SCL-90症状自评量表,它涵盖了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个方面,能全面评估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另外,还有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等,分别针对抑郁和焦虑情绪进行评估。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量表进行测试。但需要注意的是,自评量表的结果只能作为初步参考,不能替代专业的心理诊断。如果自我察觉到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接纳不完美自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心理困境往往源于对自我的过度苛责。试着放下对完美的追求,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培养积极兴趣爱好:兴趣爱好是心灵的寄托,能让我们在忙碌和压力中找到一片宁静的天地。选择一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如绘画、音乐、运动等,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建立支持性社交圈:不要独自承受心理压力,与亲朋好友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他们的理解、支持和鼓励能给予你强大的力量。

3.干预:专业力量与家庭支持并重

紧急情况:当面临紧急情况,当自己产生自杀的念头时,请立即拨打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12356”。

非紧急情况:对于非紧急情况,请前往医院心理门诊进行专业评估。专业的心理医生能够通过详细的问诊、心理测试等手段,准确判断患者的心理状况,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长期陪伴:制定小目标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自行或由家人朋友陪同每天散步30分钟、读一本喜欢的书、学习一项新技能等。这些小目标看似简单,却能感受到自己在不断进步,逐渐重建对生活的信心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