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散文|窑洞前的凝望:重游七家庒
发布时间:2025-09-10 15:16 浏览量:2
文:齐虎贤
暑假补课结束了,离开学还有十多天,我和儿子们商议,想利用这短暂的时间,带全家人回一趟老家。大家非常支持,急忙查看车次,购票,计划回家的行程安排。而我最想实现的愿望是,能利用这次机会,到我童年生活过的地方,七家庒重游一次。
经过紧张的运作,车票购买成功,八月十八日我们全家准时出发。六小时的车程,到达宝鸡南站。和早已在车站等候的侄子侄媳会合,天黑之前,到了老家。
欢迎的宴会热烈温馨,大家相互叙旧,感慨万千。当我提议,要到故地七家庒去看看时,堂弟,堂侄非常支持,只是担心道路坎坷不平,我的身体能否承受得住。我表示完全没有问题,大家理解我迫切的心情,便做好准备,约定第二天早上九点,准时出发。
七家庒是南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庄。而我的老家是一个小平原,人多地少,我的祖辈为了生计,在离家三十多里的七家庒购买土地,维持生活。我们这里把这种方式叫做山庄。
我是在原上出生的,在我出生之前,我的爷爷奶奶父母叔叔他们已经在山庒生活了多年。小时候,我常随着父母在山里间断生活。断断续续有十几年时间。所以,山里的生活情景到现在,我依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犹如昨天。
六十多年过去了,重游七家庒的念头总在心头缠绕。今天,想到自己的愿望就要实现了,我的心情非常激动,又觉得这是在做梦一般。
出发之前,我们了解到去七家庒的道路情况,他们说山里有矿石厂,线路维修人员,也有种地的,饲养牛羊的,时常有运输车辆,拖拉机进出,道路虽然狭窄,但还是可以通行的。
为了保险起见,我们选择了底盘高,马力大的越野车。开通了手机导航。一行四人,准时出发。
行驶到庙岭分路口,离开主路,驶入进山的道路。山路弯延,林木茂密,人迹罕至,我感叹过去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现在竟然成为水泥路面,虽然狭窄,但依然畅通无阻。四十多分钟过后,由于岔道很多,山里没有信号,导航无法识别。我们竟然又驶入主路,往县城的方向原路返回。
看来,光靠导航是不行的,我们再次电话询问熟悉道路的人,他们再次指导,但还是数次走错道路,原地转圈。最后,遇到一位往山里拉水的人,他在拐沟村养牛,在他的带领下,最终找到准确的进山入口处。
车辆行驶到拐沟村,这里距离七家庒已经不远了,但道路更加难走,我们想麻烦拉水的人带我们一程,但他忙于喂牛。他给我们介绍了一位姓成的老者。老人家在此居住生活了四十多年。精神矍铄,非常健谈,经询问,已八十四岁。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沟一坎了如指掌,当我们邀请老人能否给我们当向导时,他愉快的答应了。
在老人的指引下,我们继续向七家庒进发。这里没有了水泥路,全是沙石路,很快沙石路也没有了,成了土路。说是路,其实就是机耕出进的便道,坑坑洼洼,被雨水冲的七零八落。两旁全是茂密的树木,荆棘,庄稼,酸枣刺。草丛中不时惊起的野鸡,野兔。山鸟凄厉的鸣叫,松鼠,蛇,不时从草丛中穿过。有些地方的路非常陡峭,荆棘茂密,挡住了视线,只能凭感觉开车,步步惊心,大家提心吊胆,手里捏着一把汗。偶尔也会碰到摘酸枣或挖药材,看护庄稼的人,除此而外,一片寂寞,沉静。
经过三十多分钟的颠簸,我们终于来到距离七家庒最近的山顶,往前再无路可走,老人建议我们下车步行,他在前面带路。
大家跟着老人,穿过齐腰深的荆棘草丛,小心翼翼,生怕踩到蛇。随后又穿过玉米地,玉米叶子划破了手臂,地里密不透风,有闷有热,我们拿着棍子打草惊蛇,老人不时提醒大家,注意头上脚下,防止看护庄稼的人布设的电网。二十多分钟后,终于来到了我梦寐以求的目的地,七家庒。
整个院落完全淹没在山林,荆棘,农田之中。庒稼种到窑洞门口。经过仔细辨认,我们住过的窑洞还在,门扇,窗户荡然无存,门框,窗框还在,里边的炕台,灶台还在。墙壁上的窑窝还在,烟熏火燎的墙壁,蛛网缠绕,地面鼠屎免粪,还有放牧人避雨烤火的烣烬。门口院落的碌碡,碾盘,石碾子,水井还在,只是淹埋在茂密的草丛之中,不仔细寻找,很难发现。宽阔平整的场院变成了农田。我和爷爷住过的窑洞坍塌不全,面目全非。当年取土喂牛喂猪的凉棚栅栏,已成为树林。西边的桐树院,麦草垛。东边的牛栏,羊圈,柴禾垛,石碾子,菜地,二王家院墙,场房荡然无存。全成了农田。
故地重游,我心潮澎湃,手扶墙壁,我热泪盈眶,六十年前的情景,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我仿佛看到奶奶,顶着头巾,在灶前烟熏火燎的做饭。扫地,推磨碾米,喂猪喂鸡。夏天的傍晚上,盘腿坐在窑洞门口的草笆上,拿着蒲扇为我扇风驱蚊。冬天,全家人围坐在热乎乎的土炕上,看我嬉戏打闹。奶奶在炕头,就着煤油灯缝补衣裳。
我仿佛看到爷爷,在清晨扛着犁耙,赶着牛群,在山坡汗流浃背,耕地放牛。顶着烈日,割麦收秋。傍晚时分,在窑洞门口,铡草垫圈,劈柴担水。当安顿好农活后,坐在麦场边的碾子上,抽着旱烟,喝着茶水,拿着草帽扇风乘凉。
我又仿佛看到父亲在陡峭的沟底,山梁担着担子,蹒跚前行,扁担压弯了脊骨,汗水湿透了衣衫。他无怨无悔,播种着种子,收获着希望。
我又看到母亲在磨坊赶着黄牛,推磨碾米。在山坡割草摘桑,在河沟浆洗衣裳,在地里,拨草开荒。熬出的是艰辛,换来的是曙光。
我仿佛看到大白狗围着我撒娇跳跃,仿佛看到鸡群在草丛中捉虫找食。黑猫,白猫在柴堆上沐浴阳光。仿佛听到牛铃声回荡在回家的路上。仿佛听到小伙伴们追逐打闹,笑语欢唱。我似乎听到邻村的瘸腿李叔在夏夜的场边吼唱秦腔。或是邻居围在爷爷窑洞门口乘凉喝茶,抽烟叙常,呛人的烟味,混合着汗香,点燃的艾蒿驱赶着蚊子牛虻。母亲乘着月光在门口石臼中捣着麦仁,和奶奶婶子们拉着家常。天河浩瀚无垠,群星闪烁,群山逶迤绵长,山风习习,山鸟回荡。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山河依旧,八生短促。当年的懵懂少年,如今已满头白发,当年繁华喧闹的村庄,已人去窑空。唯有残垣断壁,满目荒凉。四野寂静,雾绕山风。斗转星移,物事人非。漫山遍野的庄稼,更换了主人,依然蓬勃茂盛。村旁路边的槐树,枝繁叶茂,热情的迎接着它当年的主人。站在崖畔,放眼望去,社火岭,骆驼项,后弯,武家庒,八家庒,历历在目,再也听不到鸡鸣犬吠,人声鼎沸的喧哗。再也看不到袅袅炊烟,牛羊满巷的情景了。沟畔边的山神庙还在,里边的彩画神像没有了踪影。处处是蓬蒿遮道,放眼是断壁残墙。当年沟底流水潺潺,人们在这里饮牛,洗衣,我们在里边戏水捉鳖,其乐无穷。如今,河道干枯,乱石穿空,沟壑纵横,枯草八荒。
回头再次抚摸着窑洞的残垣断壁,抚摸着门框,窗框,再看一眼伴我童年成长的炕沿灶台,院落麦场,他们象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一样,长眠不醒,亘古悠长,一去不复返,地老天荒。
怀抱着大槐树我难以松手,这里是我和伙伴们乘凉,捉迷藏的地方。他带给了我无限的欢乐,陪伴我无忧无虑的成长,是我天真烂漫,其乐无穷的天堂。
我再次抚摸着碌碡,石碾子,井台,这里同样是我难以割舍的地方,是我们秋夏农忙时节帮助大人们收割碾打的地方,也是春夏秋冬推磨碾米,排队打水的地方。
七家庒,祖辈为你累弯了腰。父辈为你流尽了汗。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我难以割舍的梦想。
七家庒,今日一别,从此永别,今生不会再来,圆了心愿,带不走的是心伤。山河永恒,人生如梦,愿我们的家乡更加繁荣昌盛,愿我们的子孙后代幸福平安!
【觉得有共鸣的话,点个爱心,让同频的人看到】
【投稿指南】亲爱的文友们,如果你怀揣着对乡土的眷恋、乡情的炽热、乡愁的感怀,创作了相关原创佳作,欢迎向本号投稿!我们专注于收录饱含乡土韵味、触动心灵的优质稿件。
邮箱:609618366@qq.com。温馨提示:随稿件附上您的作者简介,若能搭配契合主题的精美图片则更佳,这将使您的作品更具感染力。特别强调:稿件务必为原创首发,抄袭、剽窃、一稿多投等行为均不符合要求。稿费细则:自即日起,每篇稿件所获赞赏金额的 80% 将作为稿费回馈作者,以酬谢您的创作心血;剩余 20% 用于文学社平台的日常运营与维护,确保能持续为大家提供优质的文学交流空间。需注意,若单篇赞赏金额在 10 元以下,暂不发放稿费,稿费结算于每月月底统一进行。
为了让您能第一时间了解更多精彩内容、与同好交流切磋,,中文名 “乡土文学公众号”。即刻拿起手机,搜索关注,开启这场文学之旅吧!本文部分配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