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墨 | 有个地方叫马兰
发布时间:2025-09-08 06:57 浏览量:1
作者/子墨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3大阅兵!之际,
特推出我的碎片记事《十年寻访探望之路》,以此致敬《中国人民解放軍8023部队第546医院》我的父親母親們!
作为全国英模(军界)代表团特邀嘉宾,我白步云伯伯受邀出席9.3大阅兵观礼!
荣耀时刻!无尚荣光
前天,我白洁姐告诉我:“95岁半(伯伯特意纠正:明年1月生日才96岁)的老爷子受邀将参加9.3大阅兵观礼!”
我姐说:“出席条件,1:抗战胜利80周年。2:一等功臣。必须有一等功加持,方可受邀。”
这不仅仅是伯伯一个人的荣誉!更是我们全体马兰人的荣耀!骄傲与自豪!
在此,恭贺我白步云伯伯和受于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证书及奖章的魏修哲伯伯(同学老爸)!
向我至亲至爱的父辈们致以最最崇高的敬意!
你们是共和国最可爱的人!
敬礼!!
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的一支特殊部队中的你们,肩负国家历史使命!发扬我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拿起枪能打胜仗!拿起锄头能种地、盖房;拿起手术刀、听诊器能救死扶伤。
1964年1月,基地医院从一半地下,一半地上,俗称:干打垒的老医院,迁至由苏联专家援建的新医院。
曾听老妈讲述:“当初17.18.9岁、正当青年的她们,跟男同志一样,肩扛手拉、拖拽,将一根根粗壮长长的,类似修建铁路用的枕木,拖至施工现场,并加入到施工队伍中。开垦荒地,浇水灌溉,种菜种树…她们无所不能,为基地建设添砖加瓦。”
新中国百废待兴之时期,将我军的优良传统作风,以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贯穿始终!医院也不例外。
众所周知,部队没有“性别”之分,唯有使命必达的责任!
我出生于新医院,哥哥姐姐们都出生于老医。无论老医院还是新医院,马兰孩子均由医术一流的王珏阿姨领衔的,优秀的妇产科医生、护士阿姨们接生。据我王阿姨讲述:“在老医院时,半夜里经常有人敲打窗户(房子一半在地下),二话不说,爬起来,披上衣服,直奔产房。确保大人孩子都平安,是我们的责任!”
据叔叔阿姨说,当年基地医院,名列全军医院前茅。
也是这一年,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横空出世的“小姑娘”(代号),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奠定了坚不可摧的国防基础!让新中国挺起了脊梁!
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在联合国有了话语权!
带着老妈生前嘱托:“替我回马兰,回家看看;去找寻、去探访我和你爸的战友,你的伯伯叔叔阿姨们;替我去看春天……”
几年后,我开始了一个人的万里征程~寻访探望我的伯伯叔叔阿姨们。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东西中……
乌鲁木齐通往马兰的绿皮火车。火车上有一节专属于马兰人自己的车厢。马兰人持粉色车票,地方黄色。
以伯伯叔叔阿姨们为轴心,我的足迹,踏印近四分之一祖国领土(包括占国土面积1/5的新疆大部分地区)。
新疆:17位(包括马兰)
北京:7位
西安:3位
河北(石家庄、唐山、邢台):5位
江苏(江阴、无锡、常州、苏州、南京):4位
山东(烟台、青岛、枣庄、淄博、济南、威海):4位
湖南(长沙、株洲、湘潭、岳阳):5位
深圳:3位
天津:2位
沈阳:2位
山西(太原、大同、平遥):2位
河南(郑州、开封、洛阳、南阳、漯河):1位
共计:53位
期间有的地区扑空(人不在本地)。
探望之后“转身”的叔叔5位,阿姨6位
探访的每一次过程,也是自我心灵救赎的历程。由于部队特殊性质,我的伯伯叔叔阿姨们散落于祖国各地。
我以这种形式重新把医院各科室的叔叔阿姨们串接起来,伯伯在,叔叔在,阿姨在,马兰在!医院就在!
“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祖国的山河……不需要你歌颂我,不渴望你报答我,我把光辉融进祖国的星座……”《祖国不会忘记!》歌词予“干惊天动地事,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默默无闻、甘愿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父辈最好的诠释。
祖国不会忘记!核二代不能够忘记!!
寻访、探望的“镜头”不分先后,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展示,敬请谅解!
北京~军委干休所,2018年岁尾,我白伯伯和王阿姨离休所在地。
白洁姐姐开车带我去探望分别好久(我初三时,姐一家随伯伯调入北京),我的伯伯阿姨,姐姐的老爸老妈。电梯至三楼,直对家门口,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多年的王阿姨,慢慢的打开了门,迟疑了一会儿…时糊涂多,半清醒少的阿姨认出了我,在我和我哥名字反复中,阿姨最后准确地说出了我的名字。万万没想到,阿姨竟然对号入座也说出了我父母的全名。“简直不可思议!老太太今天表现的真不赖!” 我姐说。
然后,王阿姨开始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仔仔细细的打量我…此刻,矮我近一个头的阿姨(年纪大缩了很多),踮起脚一下子抱住了我,并喃喃自语:“模样没咋变,比小时候白了,好看。” 阿姨耳背,说话声有点儿大,我姐接话:“那时候医院哪有白孩子呀,除了大戈壁滩,就是医院大楼和家属楼,你们种的树也没长高,四处无遮挡,风沙大、太阳大!“。
娘俩紧紧搂抱,泪潸然…移步客厅。
马兰~医院,话匣子打开,阿姨“醒”了,聊到兴致处,突然,阿姨冒出一句:“你知道吗?马兰的孩子都是我生的。” 语气中透着骄傲!
伯伯、姐姐和我,六目相视,哈哈哈…前仰后合笑出了眼泪,阿姨也跟着笑出了声:“都是我接生的,没错儿吧?”
历史原因,我阿姨是二次穿军装入疆的老革命、老战士,一名优秀的妇产科大夫。
那一刻,我在阿姨眼睛里看到了星星。。。
特别年代,特殊部队,大漠戈壁深处的基地医院,阿姨是医生亦是妈妈,妈妈是阿姨亦是医生,妈妈们都是白衣天使。
她们左肩肩负前方“任务”,右肩肩负后方“万无一失”。
两年前,
我王阿姨亦加入到了“背影”队伍中。
天上人间,你们依然是并肩作战的好战友!好姐妹。
江苏江阴(23基地):张伯伯(原政治处主任)张老师(我们的老师)。我张伯伯后调入23基地医院,任院长。
哥俩:张志刚(大连海军舰艇学院毕业,海军),张志平(陆军)都是我同学,曾经,我们同住一栋楼~6号楼(院机关家属楼)。全家亦四位军人。
老同学志刚领我(走后门儿),生平第一次登上我军远望系列(1.2.3.4.5.6号)军舰。我没登过航母,但远望系列舰艇,大的已超乎我想象!尤其远望6。何等有幸啊!
第一次尝试当地名吃:河豚以及长江三白,我二位老同学江阴宴请。志平说再晚来几天就吃不到了。
江苏常州:魏伯伯,齐阿姨(后调入23基地)。
同学煌煌和魏辉哥,魏伯伯,齐阿姨,全家皆兵。
干休所大门口前告别留影,煌煌拍模糊了,亦珍贵!
江苏无锡:王叔叔,赖阿姨(同老爸一科室)后调入江阴23基地,离休无锡。我同学王睿的父母。
探望前三个月,我王叔叔亦加入到了“转身”队伍中。没能见着面,非常遗憾!
河北唐山:张伯伯、王阿姨。
在我探望回来后的三、四年间,二老相继亦加入到了“转身”队伍中。
我张伯伯在自己身体也不太好的情况下,一直精心照顾着,身患“阿尔茨海默症”十多年的王阿姨(比我另外一个王阿姨,病重多的多),令我十分动容!
山东烟台(济南军区第二干休所):姜伯伯、傅阿姨。
积极乐观、开朗幽默的姜伯伯、傅阿姨深深的感染着我!鼓舞着我!
当晚,准备去酒店入住,“怎么的?家里装不下你呀?”傅阿姨妈妈般的口吻,我眼眶湿了。
娘俩挤在一张大床上,聊了很久……那一夜,我没合眼。
一早爬起来,便看见客厅的饭桌上,摆放着我姜伯伯一大早在干休所食堂打好的早餐~油条、包子、鸡蛋、豆浆、牛奶、小咸菜…样样都是熟悉的味道。
河北邢台:张伯伯、胡阿姨均已故
我胡阿姨是在我第一次探望,回来两年后“转身”的。
当时我阿姨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坚持见了我们最后一面。我在一旁悄悄的按下快门,留下这张十分珍贵的照片。
特别善良的一家人!
第三次到访邢台,
那一天,巧逢我生日,立军姐瞒着我,特意订制了一个大蛋糕,并亲手为我做了一碗手擀长寿面、亲自喂我第一筷子面。长这么大,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手擀面。
邢台于我有着特殊的意义,立军姐和我哥是同学,弟弟力强与我又是同学,我们都曾是军人。说大不大,说小又不小的医院,似乎家家都能扯上些关系。
我曾三次受邀到访邢台,参加由哥哥姐姐、发小同学组织的家庭聚会。
永生不忘!
湖南株洲:胡阿姨、门叔叔。
胡阿姨和我老妈同医务处,门叔叔和我老爸同属原辅助科大科室。
探望阿姨叔叔们,,我连吃带拿的,实在太亲切太熟悉了。
临走那天,胡阿姨赠送了我一套(实际二套。厚着脸皮给我白洁姐又要了一套),久负盛名,具有几百年历史的株洲“青白瓷”杯子(寓意:一辈子!)。杯子是由我阿姨叔叔精心设计,杯身印有红色字体“马兰8023部队纪念”,胡阿姨说:“字是请瓷器厂匠人师傅制作时专门烧制上去的。一共订制了一百套。凡是到访的马兰人,先到先得。”
可见,我阿姨叔叔的马兰情怀之深厚!
深圳:罗伯伯和刘阿姨(已故)后调入江阴23基地。
我刘阿姨,原医院幼儿园院长兼保健医生。
当年,我刘阿姨是全军幼儿园唯一一位,由军人担任的院长。
深圳:黎大任叔叔(和老爸同科室)刘兰阿姨(内科,天津人)。后调入江阴23基地。
刘阿姨身体欠恙,此行未能见面。十分遗憾!
右二,药房罗伯伯。
右一,血库陈阿姨。
深圳:陈芝琴阿姨(血库,天津人)。
陈阿姨告诉我,当年她曾经给老妈献过血。感恩!
血库和检验科是紧挨着过道的斜对门,所以也是我爱去的科室之一。那时候,老妈执行任务,老爸就带着我一起值夜班,白天阿姨们带着我。
二排右4,我黎叔。一排左2,我老爸,一排右1,秦叔叔
原沈阳军区理军医学校毕业的叔叔们(在校军人)。毕业后分配至基地医院,同科室,战友加同事。
后排中间:我老爸
一排左1:秦志刚叔叔(同学文筝老爸)。秦叔叔和我胡阿姨(原五官科主任)均已故
新疆乌鲁木齐:口腔科的王世华叔叔,是我从小叫到大的帅叔叔。见面时方知,原来我叔叔的爱人,刘振娥(场站)是我们二代的大姐姐呀。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称呼?
我叔说:想咋叫就咋叫。
新疆乌鲁木齐:刘献仁叔叔(药房)和依旧美丽的刘玉梅阿姨(内科)。
我阿姨做的拉条子,攒劲儿的狠!终生难忘!
天津:高阿姨、杨叔叔。
大合影照,是我高阿姨和血库陈阿姨的毕业照。
这里我要特笔特书一下,我杨叔和我老妈、大邹阿姨、葛阿姨、李德万叔叔既是同学又是战友。当年他们5个同学一起由沈阳军区入疆~马兰。
据我杨叔曾经一篇文章里记载:当年老妈生我大出血,抢救时,是我杨叔代表老爸签的字。妇产科手术室破例批准男医生介入,头一回。当时我老爸在场区执行任务。我老妈是“熊猫”血型,抢救时需要大量血浆,又是我的叔叔阿姨们,献出宝贵的血液,挽救了老妈和我的生命。你们是我的再生父母!
我高阿姨和杨叔以及马兰出生长大的杨峰老弟(二代)带着大孙子(三代),不远万里从天津重返新疆马兰~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核三代倾情演绎:有一个地方名叫马兰(视频截屏)
乡愁,原来更多时候是一种怀念,是童年、青少年时的生活。是每日清晨,军号声声叫醒耳朵;是每天,军歌嘹亮伴随上学的路;是周末医院大门外不远处的大戈壁滩上的恣意奔跑;是芨芨草、骆驼刺、野草丛中逮知了、蝲蝲蛄、四脚蛇、蜻蜓,蚂蚱、绿豆虫…逮一切能逮的小小动物;是春日放学,骑着自行车绕着医院大楼前的广场来回兜圈圈;是夏日午后在大河戏水,看阿姨们洗衣服;是冬日家家户户按人头,去后勤菜地分大白菜、土豆、皮芽子(洋葱);是每天放学后拿着饭票去一食堂打饭;是星期六晚上露天电影场放映好几部电影至天亮;是天未黑,在离我家6号楼几步之遥的一食堂门口踢沙包、跳房子、跳皮筋:马兰花开二十一……
这是我的乡愁。再也回不去的马兰,再也回不去的医院,再也遍寻不到这样的大院儿,这样的过去。
乡愁,要如何安放呢?
有句话给出了答案:心灵有路才是家!
每一个拥抱与亲吻;每一次的语重心长;每一件过去的趣闻趣事,哪怕小小的一件事…在阿姨叔叔、姐姐们一段一段的讲述中,故乡的样貌渐渐清晰起来,由远及近…仿佛昨天。
到过几个干休所,伯伯们都领着我去食堂吃了饭,说是让我再体验一下在马兰的感受,每一次点的饭菜都是我爱吃的。干休所食堂的饭菜品种繁多,应有尽有。
人间美味我品尝过,但是,我最爱的、最留恋的还是部队食堂的味道。
一路上,太多太多这样的深情厚谊!这里只能列举二三。都在我心里呢!
不忘来处来,永怀恩报恩!
至此,我真正领悟了老妈生前嘱托的深刻含义
春天代表着希望!
谢谢我亲爱的老宝贝们!所到之处皆温暖!你们给予我的实在太多太多!无以回报!我只能用心,用我的墨迹,述情、抒怀……
无论你们身处何方何地,你们在,马兰在,医院在,你们就是我的春天,就是故乡!
有一个地方,名叫马兰!你要寻找她,请西出阳关……
八千里路云和月,三十功名尘与土。
子墨✍
2025年8月28日
子墨军装照
子墨简介:原国防科委21基地子女。曾服役36002和57397部队。自由职业。业余爱好,诗歌,散文,游记,诵读,自驾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