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棋手跳楼:别让“望子成龙”变成“毁子成殇”

发布时间:2025-05-23 17:42  浏览量:18

事件起底:天才陨落的悲剧

在刚刚过去的 5 月 19 日晚,一个年仅 9 岁的孩子,从高楼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他叫朱某鑫,一个在围棋领域被寄予厚望的小棋手 。

朱某鑫的围棋天赋,早在幼年时就已崭露头角。7 岁那年,他便以九战全胜的惊人战绩,斩获 “浑南杯” 全国少儿围棋公开赛幼儿组冠军,成为赛场上最耀眼的新星。同年,他还作为福建省围棋协会中年龄最小的选手,参加了被誉为 “围棋高考” 的 “烂柯杯” 全国围棋定段赛,虽年纪尚小,但其表现已让不少业内人士为之惊叹。此后,他顺利进入杭州市智力运动学校,接受更为专业的围棋训练,成绩斐然,在第三届全国少儿围棋公开赛、2025 “明仕杯” 全国少儿围棋公开赛中,均荣获儿童 C 组冠军,在今年 4 月更是成功晋级,荣获业余六段证书。

然而,这样一位天赋异禀、前途无量的少年,却在 5 月 19 日那个看似平常的夜晚,选择以最决绝的方式告别世界。据网传消息,朱某鑫长期遭受父亲的家暴殴打,尤其是在输棋之后,父亲的极端行为让孩子的身心遭受了极大的创伤。在他生前的最后一场比赛 —— 第九届 “伟星杯” 中,朱某鑫未能取得父亲期望的成绩,最终位列 147 名 。5 月 19 日上午,父亲在朋友圈毫不掩饰自己的不满,称 “‘伟星杯’打得一塌糊涂,还是缺乏大赛经验”。或许,这些言语如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孩子彻底陷入了绝望的深渊。

多名知情人透露,朱某鑫的父亲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一直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在比赛现场,父亲因孩子输棋而拳打脚踢的场景,让不少家长都为之侧目,甚至有人当场劝诫,但都无济于事。教练及领队也多次发现孩子身上的伤痕,也曾多次劝说父亲不要打孩子,可暴力行为依旧时有发生 。朱某鑫长期生活在这样的恐惧与压力之下,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

背后真相:家暴阴影下的童年

随着事件的发酵,更多关于朱某鑫家庭的细节被曝光,家暴的阴霾愈发浓重。朱某鑫的父亲,有着令人咋舌的家暴史,他的两段婚姻,均因家暴而破裂 。两任妻子在遭受长期的暴力对待后,最终都选择了离开。而朱某鑫,作为他与第二任妻子的孩子,在父母离婚后,便只能与父亲相依为命,独自承受父亲的暴力与苛责。

在朱某鑫的成长过程中,家暴如影随形。从他四五岁开始接触围棋起,父亲就将自己的期望全部寄托在他身上,要求他高强度练棋。一旦孩子在比赛中失利,等待他的便是父亲的拳打脚踢、当众羞辱。在比赛现场,父亲的暴力行为毫无顾忌,全然不顾孩子的尊严与感受。那些亲眼目睹父亲对孩子施暴的家长们,无不为朱某鑫感到心疼,他们多次劝阻,却都遭到父亲的无视甚至辱骂 。

在朱某鑫老家,村民们也都知晓其父的暴力行径。同村人曾多次试图劝阻他对孩子的暴力行为,可换来的却是更加激烈的反抗与打骂。在村里,他的风评极差,人人都对他的暴力行为避之不及 。而朱某鑫,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内心的恐惧与绝望可想而知。他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伤痛,还要忍受精神上的折磨,长期的压抑与恐惧,让他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 。

更令人痛心的是,朱某鑫对母亲的思念也成为了他痛苦的来源之一。由于父亲的暴力威胁,他已经两三年没有见过母亲。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母爱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温暖与力量,而朱某鑫却在最需要母亲的时候,被剥夺了这份权利。这种情感上的缺失,让他在面对父亲的暴力时,更加孤立无援,内心的痛苦也愈发深沉 。

深度剖析:是什么让悲剧发生

朱某鑫的离世,如同一记重锤,敲打着社会的良知,也引发了我们对这起悲剧背后深层次原因的深刻反思。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它让我们不得不审视当前家庭教育、法律执行以及社会监督等方面存在的漏洞与不足 。

(一)畸形教育观作祟

朱某鑫父亲的行为,无疑是一种极端的 “棍棒教育”,他将自己对孩子的期望,以暴力的方式强加给孩子,完全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尊严。在他的观念里,孩子的成绩和荣誉高于一切,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不惜对孩子进行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这种以爱之名实施的暴力,本质上是一种对孩子的控制和压迫,让孩子在恐惧与绝望中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长期遭受家暴的孩子,往往会产生自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导致人格扭曲和行为异常。朱某鑫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内心的痛苦和压力可想而知。他无法从家庭中获得温暖和支持,只能在冰冷的棋盘上寻找一丝安慰,可即便如此,失败后的暴力对待也让他对自己的爱好产生了恐惧和厌恶 。这种畸形的教育观,不仅摧毁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也让一个原本充满天赋和潜力的孩子,走向了生命的尽头,实在令人痛心疾首 。

(二)法律执行的无力

我国早在 2016 年就颁布实施了《反家庭暴力法》,明确规定了家庭暴力的定义、预防措施、处置办法以及法律责任,为受害者提供了法律的保护屏障。然而,在朱某鑫的事件中,我们却看到了法律在实际执行中的无力与无奈 。

尽管朱某鑫长期遭受家暴,身边的人也多次目睹并劝阻,但这些暴力行为并未得到法律的有效制止。法律虽有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诸多难点。比如,家暴行为往往发生在家庭内部,具有隐蔽性,证据收集困难;一些执法人员对家暴的重视程度不够,将其视为 “家务事”,处理方式过于简单,未能对施暴者形成足够的威慑 。

此外,法律的执行还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然而在现实中,公安、司法、民政、妇联等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尚不完善,信息沟通不畅,导致在处理家暴案件时,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力,使得一些家暴行为得以持续发生,受害者的权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 。朱某鑫的悲剧,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法律的威严何在?如何才能让法律真正成为保护受害者的有力武器,让家暴行为无处遁形 ?

(三)社会监督的缺位

在朱某鑫遭受家暴的过程中,社会监督的缺位也是导致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些目睹家暴行为的家长、教练、领队以及邻居们,虽然都曾表达过对孩子的同情和对父亲行为的不满,也进行过劝阻,但这些声音在父亲的暴力面前显得如此微弱,最终都未能改变孩子的命运 。

社会监督的缺失,反映出我们在对待家暴问题上的冷漠与麻木。很多人认为家暴是别人的家务事,不便插手,这种观念的存在,让家暴行为有了滋生的土壤。我们缺乏一种对家暴行为零容忍的社会氛围,没有形成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让受害者在困境中孤立无援 。

此外,学校、社区等基层组织在预防和制止家暴方面,也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学校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本应密切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时发现并干预家暴行为,但在朱某鑫的事件中,学校虽然知晓孩子的家庭情况,却未能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保护孩子免受伤害 。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未能对辖区内的家庭进行有效的监管和关怀,未能及时发现并制止家暴行为的发生 。

反思与警示:如何避免悲剧重演

朱某鑫的悲剧,让我们痛心疾首,也让我们深刻反思:在追求孩子成长与成功的道路上,我们究竟该何去何从?如何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安全、温暖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

(一)转变教育观念

家长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孩子不是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

“棍棒教育” 早已被证明是一种落后且有害的教育方式,它不仅无法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反而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家长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用科学、温和的方式与孩子沟通,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打骂 。

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只会考试、比赛的机器,而是为了培养有道德、有智慧、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家长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让他们的童年充满阳光和欢笑 。

(二)强化法律执行

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反家暴问题上,必须强化法律的执行力度,让法律真正成为保护受害者的有力武器 。

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家暴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让他们明白家暴不是 “家务事”,而是违法行为,必须依法严肃处理 。同时,要完善家暴案件的处理机制,简化程序,提高效率,确保受害者能够及时得到法律的保护和救助 。

此外,还要加大对家暴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的威慑。对于情节较轻的家暴行为,可以通过批评教育、出具告诫书等方式进行处理;对于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绝不姑息迁就 。只有让施暴者付出沉重的代价,才能有效遏制家暴行为的发生 。

(三)加强社会支持

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社会各界应积极关注儿童权益保护问题,形成对家暴行为零容忍的社会氛围 。当我们目睹家暴行为时,不能再选择沉默和冷漠,而应该勇敢地站出来,予以制止,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

学校、社区等基层组织要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对学生和居民的心理健康教育,定期开展家访活动,及时发现并干预家暴行为 。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对于遭受家暴的学生,要给予特殊的关爱和帮助,为他们提供心理辅导和法律援助 。社区要加强对家庭的监管和关怀,组织志愿者开展关爱儿童活动,为受家暴孩子提供临时庇护和心理支持 。

同时,还应鼓励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参与到反家暴工作中来,为受害者提供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庇护救助等多元化的服务 。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让每一个受家暴的孩子都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

守护孩子的未来

朱某鑫的离去,是一个家庭无法承受之痛,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哀。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家暴对孩子的伤害是多么的致命,也让我们明白,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他们如同初升的朝阳,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我们不能让他们在本该充满阳光和欢笑的童年,被家暴的阴霾所笼罩。让我们从朱某鑫的悲剧中吸取教训,转变教育观念,强化法律执行,加强社会支持,共同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安全、温暖的天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爱与关怀中茁壮成长,让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 。